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丽倩

作品数:28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江苏省“135”重点学科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单克隆
  • 12篇单克隆抗体
  • 12篇抗体
  • 12篇克隆
  • 11篇细胞
  • 8篇血管
  • 6篇血管性血友病
  • 6篇血管性血友病...
  • 6篇血友病
  • 6篇血友病因子
  • 6篇内皮
  • 6篇管性血友病因...
  • 6篇A1
  • 6篇VWF
  • 5篇蛋白
  • 4篇原核表达
  • 4篇内皮细胞
  • 4篇ADAMTS...
  • 4篇MER
  • 3篇单抗

机构

  • 28篇苏州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作者

  • 28篇谢丽倩
  • 27篇阮长耿
  • 22篇沈飞
  • 13篇董宁征
  • 12篇马珍妮
  • 9篇赵益明
  • 9篇范磊
  • 7篇江淼
  • 6篇凌婧
  • 6篇殷杰
  • 5篇苏健
  • 4篇包红雨
  • 4篇周梦云
  • 3篇朱明清
  • 3篇白霞
  • 3篇陈琳
  • 2篇薛雷喜
  • 2篇张婷婷
  • 1篇丁兵
  • 1篇何杨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5篇苏州大学学报...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华医学会血...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8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导肽单克隆抗体SZ175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抗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导肽单克隆抗体SZ175及其应用,所述单克隆抗体SZ175属于IgG1亚类抗体,由杂交瘤细胞株SZ175(2B10)产生;其中,杂交瘤细胞株SZ175(2B10)的保藏编号为CCTCC ...
马珍妮殷杰凌婧苏健谢丽倩张婷婷阮长耿
2B/2M型VWD的A1区突变联合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影响ADAMTS13水解VWF的功能研究
目的: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分子大小由金属蛋白酶ADAMTS13特异性调节.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α重组片段结合VWF的A1区后可以增强ADAMTS13水解VWF的能力.而2B型和2M型血管性血友病(...
马珍妮苏健白霞沈飞谢丽倩阮长耿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以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构建并鉴定血管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真核表达的重组血浆金属蛋白酶ADAMTS13截断型蛋白(ADAMTS13-T7)纯品免疫BALB/c小鼠,经标准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用ELISA方法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应用免疫印迹技术确定单克隆抗体与全长ADAMTS13的识别能力;观察单克隆抗体对ADAMTS13水解v WF的影响。结果:最终获得6株抗ADAMTS13的单克隆抗体,克隆号分别为1G11、2F11、6G3、9E1、10A8、10B4。经ELISA鉴定,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1G11和2F11的效价最高,与截断型ADAMTS13-T7蛋白结合能力比较,明显高于全长ADAMTS13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6个单克隆抗体都能与全长ADAMTS13结合,其中1G11和2F11条带最亮。功能实验表明,在变性条件下1G11和2F11能够明显抑制ADAMTS13水解v WF,并随着单克隆抗体浓度的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结论:成功获得针对ADAMTS13的单克隆抗体,其中两株为抑制性功能抗体。
马珍妮凌婧沈飞谢丽倩殷杰苏健阮长耿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单克隆抗体
阻断VWF与胶原结合的抗人VWF A3区单抗的制备和鉴定研
<正>研究背景:血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 且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作为血栓的主要组成成份, 特别是在动脉血栓和微血管止血栓子中,血小板和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在血栓形成中起着关...
赵益明沈飞谢丽倩董宁征阮长耿
文献传递
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1区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正>研究背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相关蛋白, 在初期止血过程中,它通过血小板膜表面的 vWF 受体 (GPIb/IX)与血小板结合,使血小板发...
沈飞董宁征范磊赵益明谢丽倩阮长耿
文献传递
硼替佐米对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新生的影响
2010年
目的 通过观察硼替佐米对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硼替佐米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方法 细胞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分别处理12和24 h后内皮细胞系HMEC-1细胞的相对增殖活力;采用Transwell模型观察细胞迁移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Annexin 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Annexin A2在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2.5、5.0、10 nmol/L硼替佐米作用12 h,对HMEC-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弱[细胞增殖相对活力分别为(100.4±2.2)%、(79.3±2.1)%、(87.4±6.2)%],仅10 nmol/L组与对照组(100.O%)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降低了细胞的迁移率,2.5、5.0、10.0 nmol/L硼替佐米组HMEC-1细胞迁移率分别为(69.7±6.0)%、(59.7±9.0)%、(54.7±12.7)%,与对照组(100.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硼替佐米抑制了Annexin A2和VEGF基因的表达,5.0 nmol/L硼替佐米处理12 h,HMEC-1细胞Annexin A2和VEGF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001和0.673±0.153,与对照组(均设定为1.0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同样显示Annexin A2在蛋白水平表达下调.结论 硼替佐米可通过下调 Annexin A2和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系HMEC-1细胞的迁移.
薛雷喜江淼谢丽倩阮长耿
关键词:硼替佐米细胞迁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SiRNA沉默AnnexinⅡ对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沉默AnnexinⅡ(A2)基因对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影响。方法采用A2siRNA转染人骨髓瘤RPMI8226细胞后应用real-timePCR和流式细胞术鉴定干扰效果。MTT法检测A2siRNA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A2siRNA组较阴性对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在24h、48h、72h分别为16.87%±3.97%,34.92%±4.15%,39.62%±5.67%vs-8.93%±9.67%,-5.98%±2.56%,3.85%±5.48%(P〈0.05),A2siRNA可对RPMI8226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结论SiRNA沉默A2基因可抑制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
包红雨江淼马珍妮朱明清陈琳沈飞谢丽倩董宁征阮长耿
关键词:SIRNARPMI8226增殖
抗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导肽单克隆抗体SZ175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抗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导肽单克隆抗体SZ175及其应用,所述单克隆抗体SZ175属于IgG1亚类抗体,由杂交瘤细胞株SZ175(2B10)产生;其中,杂交瘤细胞株SZ175(2B10)的保藏编号为CCTCC ...
马珍妮殷杰凌婧苏健谢丽倩张婷婷阮长耿
文献传递
Mer基因过表达对内皮细胞株HMEC-1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2007年
目的探讨受体酪氨酸家族成员 Mer 基因对体外血管形成过程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脂质体法将人全长 Mer 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到内皮细胞株 HMEC-1细胞中,G418筛选转染细胞得到阳性克隆,利用 PCR 和 Western blot 分别在 mRNA 和蛋白水平验证转染情况。利用Transwell 和 Matrigel 分别观察 Mer 基因过表达对于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 PCR 筛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B、VEGF-C、VEGF-D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VEGFR-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 G418筛选后,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 Mer 基因在阳性克隆细胞中有较高水平表达,分别较空质粒对照组上升3.61倍和2.12倍;高表达 Mer 的 HMEC-1细胞迁移能力[迁移到 Transwell 下室壁的细胞为(21±6)/视野]较对照组[(36±11)/视野]明显下降。体外血管形成实验也表明高表达 Mer 基因的 HMEC-1细胞血管形成能力明显下降,抑制率为76.9%;荧光定量 PCR 结果显示 VEGF-C 和 VEGFR-2表达明显下降,VEGF-C 表达量为对照组的44.7%,VEGF-C 表达为对照组的25.6%。结论 Mer 过表达可以显著抑制 HEMC-1细胞的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并且可能是通过 VEGF-C/VEGFR-2信号途径发挥作用。
范磊周梦云沈飞谢丽倩阮长耿
关键词:受体酪氨酸激酶血管新生内皮生长因子
特发性室性早搏经射频消融后自主神经系统活性的变化
2024年
目的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是特发性室性早搏(IPVC)的标准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确定低、中、高负荷量的患者在RFCA术前术后的自主神经系统(ANS)活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共200例特发性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在200例患者中,179例(89.5%)手术消融成功。将消融成功的患者分为低负荷组(负荷量≤15%)、中负荷组(负荷量15%~25%)和高负荷组(负荷量≥25%)。评估不同负荷和不同消融部位患者的临床数据、心率变异性(HRV)各参数、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心率减速力(DC)。结果高负荷组的平均心率、5 min均值标准差(SDA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指数、逐次R-R区间差异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高于低负荷组,而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之比低于低负荷组。消融后,SDNN、SDNN指数、SDANN、rMSSD、pNN50、震荡斜率(TS)和DC显著降低(P<0.01),LF/HF和震荡初始(TO)显著升高(P<0.01)。术前早搏负荷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平均心率、SDNN指数、SDANN、rMSSD、pNN50呈正相关,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F/HF呈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特发性室性早搏负荷与平均心率(P<0.01)、SDANN(P<0.01)和rMSSD(P<0.01)呈正相关。结论随特发性室性早搏负荷增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并以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为主。特发性室性早搏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平衡调节受损有关。射频消融术可降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性。
丁兵戴允浪何林燕谢丽倩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心率变异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