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爱斌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沙地
  • 2篇沙区
  • 2篇青海湖流域
  • 2篇固沙
  • 1篇雨量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沙棘
  • 1篇沙丘
  • 1篇生态
  • 1篇生态适应
  • 1篇生态适应性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适应性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动态
  • 1篇水分动态变化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赵爱斌
  • 2篇田丽慧
  • 2篇鲁瑞洁
  • 2篇张登山
  • 2篇石昊
  • 1篇尚媛
  • 1篇唐清亮
  • 1篇娄安如
  • 1篇魏殿生

传媒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海湖湖东克土沙区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通过土壤水分观测,结合降水记录及地表沉积物粒度分析,对青海湖湖东克土沙区固定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0-100cm深度内,丘间地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丘顶与背风坡次之,迎风坡最低。迎风坡丘间地与迎风坡脚受地下水的影响,分别以40cm和100cm为界,土壤含水量在界限以上变化不大,界限以下随着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大。其他地貌部位土壤水分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0~20cm土壤含水量都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20cm以下则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鲁瑞洁唐清亮张登山石昊赵爱斌
关键词:土壤水分固定沙丘降雨量
青海湖湖东沙地人工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2023年
以恢复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从群落学角度系统研究了在青海湖湖东高寒沙地建立的几种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样地的植物群落特征,比较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人工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研究发现:青海湖湖东沙地人工植物可划分为“沙蒿-沙棘群落”“沙蒿-乌柳群落”和“沙棘-沙蒿群落”3个群落;人工群落的盖度与灌木层盖度变化趋势一致;实施多片层植物混合定植的人工群落,无论在物种多样性还是功能性状多样性方面均优于其他群落,且较短的定植时间就可达到较高的恢复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高寒沙漠地区的植被重建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支持,特别是对高寒沙漠防风固沙工程建设中的种苗优选和人工恢复群落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指导.
赵爱斌娄安如
关键词:人工植被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
青海湖湖东沙地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本文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Mastersize 2000)对湖东沙地克土沙区不同沙丘类型的不同地貌部位0~5cm的土样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以中砂和细砂为主;沉积物的分选性很好,不同地貌部位的分选性差异并...
田丽慧张登山鲁瑞洁石昊唐清亮赵爱斌尚媛贾飞飞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青海湖流域人工治沙措施防风固沙效益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通过野外实验、室内分析,以粗糙度、风沙流结构、输沙率等为指标,评估了人工治沙措施在青海湖流域沙区的防风固沙效益。采取设置麦草方格沙障,并种植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或乌柳(Salix cheilophila)、沙棘间种的人工治理措施,起到了明显的防风固沙效果。采取人工治理措施的样地,近地表风速降低,粗糙度变大,输沙量减少,风沙流结构改变。
张登山石昊魏殿生鲁瑞洁赵爱斌田丽慧尚媛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沙棘乌柳防风固沙
青海湖流域克土沙区固沙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
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作为两种在防风固沙工程中广泛采用的防风固沙植物在我国各风沙区域的防风固沙工作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青海湖流域这样高海拔地区...
赵爱斌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生态适应性种子萌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