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淑煜

作品数:175 被引量:728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3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7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0篇手术
  • 46篇外科
  • 34篇外科手术
  • 32篇细胞
  • 26篇显微外科
  • 26篇脑膜
  • 26篇胶质
  • 25篇肿瘤
  • 25篇脑膜瘤
  • 23篇预后
  • 23篇细胞瘤
  • 22篇显微外科手术
  • 21篇文献复习
  • 21篇复习
  • 20篇血管
  • 20篇基因
  • 18篇胶质瘤
  • 16篇神经外科
  • 15篇颅底
  • 13篇畸形

机构

  • 168篇首都医科大学...
  • 3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1篇北京市神经外...
  • 7篇北京市神经外...
  • 5篇武警总医院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医院
  • 2篇徐州医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三博脑科...
  • 2篇无锡市第四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卫生部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75篇郝淑煜
  • 85篇张俊廷
  • 81篇吴震
  • 61篇张力伟
  • 41篇王亮
  • 34篇李达
  • 30篇刘佰运
  • 22篇汤劼
  • 22篇肖新如
  • 22篇冯洁
  • 21篇贾桂军
  • 21篇李欢
  • 20篇万虹
  • 20篇李德志
  • 15篇高之宪
  • 14篇张力伟
  • 12篇王贵怀
  • 12篇王科
  • 12篇谢坚
  • 12篇季楠

传媒

  • 71篇中华神经外科...
  • 24篇中国微侵袭神...
  • 13篇国际神经病学...
  • 6篇中国医刊
  • 4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交通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人才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北京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年份

  • 7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17篇2015
  • 20篇2014
  • 12篇2013
  • 29篇2012
  • 18篇2011
  • 16篇2010
  • 14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1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斜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研究被引量:31
2012年
目的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10.3。主要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49.6%),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岩前Kawase入路(STrA/KA)(35.1%)。全切(SimpsonI、Ⅱ级)52.4%。前3型主要入路为STrA/KA(53.7%),而后5型则为乙状窦前入路(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61,P〈0.001)。乙状窦前入路的第Ⅵ、Ⅶ和Ⅷ脑神经并发症率较STrA/KA高。随访KPS评分为75.8±26.9,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1,P=0.188),改善57.7%,稳定19.0%。结论岩斜脑膜瘤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STFA/KA入路适于前3型,而乙状窦前入路则适于后5型,但仍需术前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预后。
吴震李达郝淑煜王亮林久銮汤劼肖新如贾桂军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脑膜瘤岩斜区乙状窦前入路颞下入路
颅底肿瘤显微治疗技术平台的构建及规范化治疗研究
张俊廷吴震贾桂军张力伟肖新如汤劼孟国路王亮郝淑煜李达
颅底肿瘤占颅底疾病中80%-86%,约占颅内肿瘤的30%-35%。颅底位置深在,涉及重要血管神经,解剖复杂,侵袭范围广泛,以往是手术禁区,手术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是国际性难题。该项目组在过去10年间针对颅底肿瘤治疗、入路、...
关键词:
关键词:颅底肿瘤显微手术治疗肿瘤治疗
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周围神经移植物治疗颈脊神经背根损伤的实验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基因工程化神经移植物结合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C,脊神经背根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24只大鼠分为三组:A组: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修复术组;C组:修复术结合基因治疗组。修复术4个月后采用热板实验检测热痛觉功能情况;神经电生理检测体感诱发电位(SSEP);逆行示踪检测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电镜观察髓鞘再生情况。结果修复术4个月后,B组和C组大鼠损伤侧前肢热痛觉部分恢复,B组和C组患侧前肢回缩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神经电生理检测c组SSEP波幅和波面积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逆向示踪显示C组中FG阳性或FG和CTB—Alexa555双阳性神经元个数明显多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结果显示C组神经移植物中髓鞘更为致密,板层更厚,而B组神经纤维变性改变较C组明显。结论基因工程化的神经移植物,可促进受损C,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再生进入脊髓后角,加快损伤肢体感觉功能恢复。
李德志郝淑煜苏迪娅王世炜刘松
关键词:臂丛
腓浅神经预变性桥接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治疗不完全性面瘫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改良的舌下神经一面神经端一侧吻合术修复不完全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28只大鼠分为6组,A组: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完全性面瘫组,完全离断面神经后不做任何处理;C组:不完全性面瘫组,损伤结扎面神经后不做任何处理;D组:不完全面瘫修复组,术后4个月离断神经移植物;E组:不完全面瘫修复组,术后4个月离断面神经近侧端。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面容对称性;神经电生理检测肌动作电位;逆行示踪法检测舌下神经的再生;半薄切片观察髓鞘再生。结果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q角度,D组比C组d角恢复明显(P〈0.01);肌动作电位检测D组的峰面积值明显高于C组(P〈0.01)。半薄切片显示D组面神经远端内新生髓鞘的数量多于C组(P〈0.01)。逆行示踪显示,在修复术后4个月,D组大鼠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中检测到(284±80)个和(83±48)个CTB—Alexa55标记的神经元。结论利用预变性腓浅神经移植物桥接舌下神经和面神经这个改良的吻合术修复不完全性面瘫,能够明显改善不完全损伤的面神经功能,有效治疗不完全性面瘫。
郝淑煜王世炜马俊艳历俊华万虹刘松
关键词:面神经损伤
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分析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PGNTs)的临床、影像、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PGNTs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16例PGNTs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24岁.术前平均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评分为86.3分.额叶(4/16)为好发部位,其次为颞叶、侧脑室和顶枕叶,13例表现为囊性病灶伴或不伴实性成分.全切除12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内镜下活检1例.术后平均KPS评分为85.6分.8例Ki-67< 1%,其他8例为1%~13%不等.术后3例非全切者和1例全切除者行辅助放疗.平均随访56.2个月,随访KPS评分为92.5分,无复发.文献报道77例(男40例,51.9%),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49例Ki-67/MIB-1染色阳性,28例(57.1%)≥1%;平均随访28.0个月,复发6例(10.5%),全切除者和未全切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1%和33.3%.结论 PGNTs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肿瘤,好发于额叶及年轻患者,无性别差异,若无病理证据则较难实现术前确诊.肿瘤全切除者预后较好.虽然该肿瘤多呈惰性特点,但亦具非典型表现.
曾小君张红波李达王军梅郝淑煜吴震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病理学影像学
创伤性脑损伤与细胞凋亡被引量:10
2005年
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细胞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凋亡在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渐为人们认识,凋亡相关基因调控的研究是解决细胞凋亡机制的根本。这些基因包括Bcl-2家族、Caspase-3家族、p53以及早期反应基因等。凋亡过程对创伤预后有重要的作用,颅脑外伤后的凋亡基因调控有待进一步研究。
郝淑煜刘佰运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凋亡基因表达调控
脑室-腹腔分流术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常见并发症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6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430例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104例(24.2%):分流管梗阻48例,感染25例,硬膜下血肿或积液23例,癫痫4例,脑室出血4例。比较可调压分流管组与固定压力管组,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14岁与〉14岁两组比较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合理选择分流管类型,注意术中的无菌操作和手术技巧,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可调压分流管较固定压力管在预防过度分流方面更具有优势。年龄小的患儿选择分流管时应更加慎重。
王凯郝淑煜张莹李欢侯宗刚许菲璠刘佰运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
创伤性脑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被引量:14
2005年
王双坤刘佰运郝淑煜李欢
关键词:创伤脑损伤动物模型
颅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合并转移瘤1例
2015年
目的探讨颅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合并转移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合并转移瘤的临床诊治经过。结果本病例初次活检术后病理示恶性胶质瘤,即行9个疗程替莫唑胺化疗。术后1年原有病情加重,行肿瘤切除术后,采取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治疗方案,目前病情稳定,随访中。结论对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合并转移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尚需进一步研究。。
马定军郝淑煜李忠李健高之宪
关键词:转移瘤神经外科手术
伴发额眶前颅底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伴发额眶前颅底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额眶前颅底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手术治疗效果。33例患者接受了一期前颅底重建修补术,4例进行一期视神经管减压术,3例二期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术后无永久脑脊液漏,7例视神经管损伤,视神经管减压后视力得到改善。结论颅眶开放性颅脑损伤,重点是抢救生命,一期修复前颅底、眼眶缺损,早期视神经管减压,可减少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段永红郝淑煜廖勇仕梁日初
关键词:开放性颅脑损伤前颅底骨折颅底重建视神经管减压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