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短时血压变异对老年人群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长、短时血压变异对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影响。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第1次对开滦集团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此后分别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和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进行了第2、3、4次健康体检,并于第3次体检时随机分层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2814名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最终入选符合标准的老年人2464名。长时收缩压变异(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以5次年度收缩压值为基础计算年度间收缩压的标准差,即年度间SBPV。短时SBPV:以日间收缩压标准差为日间SBPV,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为夜间SBPV。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度间、日间和夜间SBPV对GFR估计值(eGFR)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在2464名入选者中,年度间血压及eGFR资料完整者2279例为长时血压变异组,24h动态血压及eGFR资料完整者1636名为短时血压变异组,年度间血压、24h动态血压、eGFR资料完整者1632名为长、短时血压变异组。分别按不同长、短时血压变异的中位数进一步分组(小于中位数为第1组,大于等于中位数为第2组),长时血压变异组中,年度间SBPV组的第1、2组eGFR分别为83.19、81.49m1.min^-1·1.73m^-2;短时血压变异组中,日间SBPV组的第1、2组eGFR分别为83.53、80.81ml·min^-1·1.73m^-2,夜间SBPV组的第1、2组eGFR分别为83.20、81.14ml·min^-1·1.73m^-2;长、短时血压变异组中,年度间SBPV组的第1、2组eGFR分别为83.21、81.08ml·min^-1·1.73m^-2,日间SBPV组的第1、2组eGFR分别为83.53、80.75ml·min^-1·1.73m^-2,夜间SBPV组的第1、2组eGFR分别为83.18、81.11ml·min^-1·1.73m^-2,各自组内第1组eGFR与第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影响eGFR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可能的�
- 王洋郑晓明安莎莎李志芳张文艳李春慧赵华灵宋路陈朔华郑瑶阮春雨吴寿岭
- 关键词:血压肾小球滤过率老年人
- 高血压前期人群中代谢综合征发生情况被引量:37
- 2010年
- 目的研究高血压前期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情况。方法依据2006-2007年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体检数据库,选取符合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的患者33 913例作为高血压前期组,其中男27 213例,女6700例,年龄19~95岁。以数据库中血压<120/80 mm Hg且不符合排除标准者17 961例作为理想血压组,其中男12 218例,女5743例,年龄18~96(46.6±12.8)岁。MS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诊断标准。结果①高血压前期组中,男性MS的发生率为14.1%,女性为19.7%。理想血压组MS的发生率男性为4.5%,女性为5.6%。②高血压前期组中无论男女,MS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29岁组及30~39岁组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40~49岁及其≥49组女性高于男性。结论高血压前期人群中MS的发生率男性为14.1%、女性为19.7%,高于理想血压人群。
- 吴寿岭阮春雨李冬青金成李金锋宋绍敏王黎光宋胜斌朱峰
-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代谢综合征发生率
- 代谢综合征对高血压前期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被引量:22
- 2012年
-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对高血压前期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l510名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30~70岁的高血压前期者(符合JNC-7诊断标准,29968例)作为观察队列,并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的修订将其分为代谢综合征阴性组和代谢综合征阳性组。随访38~53(47.35±4.68)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用Kaplan—Meier法计算代谢综合征阴性组和代谢综合征阳性组心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并用logrank法检验。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结果(1)随访期间,代谢综合征阳性组总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梗死的累积发病率均高于代谢综合征阴性组,分别为1.80%比1.28%、0.35%比0.29%、1.10%比0.57%,其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事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校正相关因素后,与代谢综合征阴性组相比,代谢综合征阳性组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事件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45(95%CI:1.10~1.92)、1.84(95%CI:1.27—2.67)。结论代谢综合征可增加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 吴寿岭张颖阮春雨田琪金成李金锋孙玉艳黄卫钟吉文蔡军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队列研究
- 静息心率轨迹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轨迹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参加了2006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且至少参加了2008、2010年度任一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卒中、肿瘤以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对象共63 040名,研究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以心肌梗死、卒中为终点事件。依据2006、2008、2010年度健康体检期间静息心率数据,使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了4种不同的静息心率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中-高轨迹组和高-低轨迹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一步分析不同静息心率轨迹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差异。结果 4种静息心率轨迹组人群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教育程度、服用降压药物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低-稳定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和中-高轨迹组人群脑梗死、脑出血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均依次升高,高-低轨迹组人群的脑梗死、脑出血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低于中-高轨迹组,但高于中-稳定轨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服用降压药物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BMI、TG、LDL-C、HDL-C、FBG、hsCRP等混杂因素后,中-高轨迹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低-稳定轨迹组的1.3倍(HR=1.3,95%CI 1.0~1.6,P<0.05)。结论开滦研究人群中存在着不同的静息心率轨迹,高水平的静息心率轨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
- 刘红敏温伟刘星李璐陈朔华刘颖辉赵晓红赵海燕阮春雨崔凯吴寿岭
- 关键词:心肌梗死卒中
- 非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对动脉僵硬度进展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基线空腹血糖水平与动脉僵硬度进展的关联。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在2010-2018年完成了两次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且第一次baPWV测量时为非糖尿病的开滦研究队列人群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基线空腹血糖对随访baPWV和随访期间baPWV进展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16875人,其中男性10453人(61.9%)。观察对象基线(第一次baPWV测量)年龄(45.9±13.0)岁,baPWV(1439.0±309.3)cm/s;随访(第二次baPWV测量)年龄(49.6±13.3)岁,baPWV(1494.6±334.3)cm/s。观察对象baPWV进展值为(55.7±233.4)cm/s。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发现基线空腹血糖水平与随访baPWV呈正向关联(P<0.05),基线空腹血糖水平每升高1 mmol/L,随访baPWV升高16.89 cm/s;在随访期内空腹血糖变化值每升高1 mmol/L,baPWV进展增加3.70 cm/s。结论非糖尿病人群的空腹血糖水平影响随访动脉僵硬度。随访期内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影响动脉僵硬度进展的因素。
- 韩旭刘倩马一涵郑晓明阮春雨崔凯宋明珠吴寿岭吴云涛
- 关键词:动脉僵硬度空腹血糖
- 体质量指数与臂间收缩压差的关联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臂间收缩压差(IASBP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10—2018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测量者为观察对象,共50 368例。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与IASBPD的关系。根据BMI水平将观察对象分成正常组(BMI<24 kg/m2)、超重组(BMI 24~<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并且以IASBPD<10 mmHg为正常,IASBPD≥10 mmHg为异常。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MI分组与IASBPD≥10 mmHg风险的关联。将BMI分组与性别、年龄的交互项带入模型中以检测是否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在敏感性分析中,排除高血压、踝臂血压指数≤0.9的人群后,重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观察对象共46 191例。校正潜在的混在因素后,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总人群中BMI与IASBPD呈正相关(β=0.154,P<0.001)。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总人群中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风险高于正常组,OR值(95%CI)分别为1.705(1.580~1.839)、2.759(2.528~3.011)。BMI分组与性别存在交互作用(P<0.001),与年龄不存在交互作用(P=0.96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以BMI正常组作为对照组,男性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602(1.471~1.743)、2.596(2.354~2.863);女性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风险较高,其OR值(95%CI)分别为2.108(1.783~2.492)、3.376(2.773~4.110);年龄<60岁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716(1.575~1.870)、2.753(2.495~3.093);≥60岁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672(1.422~1.968)、2.684(2.214~3.254)。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以BMI正常组作为对照组,非高血压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839(1.662~2.034)、2.945(2.601~3.335);踝臂血压指数>0.9人群超重组和肥胖�
- 李璐赵秀娟刘士贺王丹阮春雨刘嵘杨慧吴寿岭陈朔华
- 关键词:血压体格检查体质量指数
- 静息心率加快增加人群新发心力衰竭风险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加快对人群新发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了2006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且体检时完成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率数据完整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患有心律失常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以及有心衰病史者。根据静息心率将入选者进行五分位分组,即Q1、Q2、Q3、Q4、Q5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新发心衰为终点事件。研究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静息心率组人群发生新发心衰的风险。结果研究最终入选88879人,年龄18~98(51.0±12.3)岁,其中男性68411人,静息心率(74±10)次/min。静息心率40~66次/min的人群归入Q1组(n=18168),静息心率67~70次/min的人群归入Q2组(n=18970),静息心率71~74次/min的人群归入Q3组(n=13583),静息心率75~80次/min的人群归入Q4组(n=22739),静息心率>80次/min的人群归入Q5组(n=15419)。5组人群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教育程度、体育锻炼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服用降压药物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并且随着心率加快,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者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FBG水平依次升高(P均<0.01)。平均随访9.5年,Q1、Q2、Q3、Q4、Q5组人群新发心衰发病率分别为1.60%(290/18168)、1.36%(258/18970)、1.80%(245/13583)、1.76%(400/22739)、2.35%(362/1541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年发病率依次为1.7/千人年、1.5/千人年、1.9/千人年、1.9/千人年、2.6/千人年。校正了主要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2组相比,Q3、Q4组、Q5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分别为1.23(95%CI 1.03~1.48,P<0.05)、1.19(9
- 刘红敏陈朔华吴云涛郑晓明黄喆刘星赵晓红赵海燕阮春雨俎长浩王阳阳吴寿岭
- 关键词:心力衰竭静息心率
- 年度间收缩压变异性与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年度间收缩压变异性(ASBPV)与体位性低血压(OH)的相关性。方法 2006-2007年第1次对开滦集团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此后分别于2008-2009、2010-2011年进行第2、3次健康体检,并于第3次体检时按25%的比例随机分层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进行卧立位血压等检查。符合入选标准及资料完整的2050人纳入统计分析。ASBPV采用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的收缩压值的标准差计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ASBPV水平对OH的影响。结果 2050人(男性1385人,女性665人)平均年龄为67.5岁。按照ASBPV三分位数(6.34、12.41mm Hg)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随着ASBPV水平的升高,OH检出率逐渐上升(18.9%、20.2%、24.9%;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ASBPV第1三分位组相比,第3三分位组为OH的危险因素(OR=1.37,95%CI 1.03~1.81)。结论 ASBPV与OH发病呈正相关。
- 高竞生李志芳吴云涛赵海燕阮春雨赵华灵宋路李春慧陈朔华吴寿岭
- 关键词: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
- 父代收缩压与子代收缩压的相关性
- 2023年
- 目的探究父代收缩压与子代收缩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开滦研究中具有父代-子代关系并且体检资料完整者作为观察对象,父代与子代的基线数据为第1次参加体检资料。以父代收缩压作为自变量,子代收缩压作为因变量,使用两水平混合线性模型(家庭以及个体水平、非结构协方差矩阵)分析父代收缩压与子代收缩压的相关性,并且根据子代的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子代共8867例(其中男性6659例,女性2208例)。平均年龄为31.6岁,平均收缩压为(118.4±14.7)mmHg。父代共纳入8415例,平均年龄为56.9岁,平均收缩压为(133.0±20.0)mmHg。在两水平混合线性模型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父代收缩压每增加1 mmHg,子代的收缩压增加0.06 mmHg[估计值(95%CI)为0.06(0.05~0.06),t=8.92,P<0.01],其中女性、男性子代收缩压分别增加0.05、0.07 mmHg;年龄<30、30~<40、≥40岁子代收缩压分别增加0.06、0.05、0.09 mmHg。结论父代收缩压是影响子代收缩压升高的重要因素并且独立于年龄、性别等传统危险因素。
- 田琪刘倩刘士贺韩旭阮春雨宋明珠张凤青孙俊艳吴云涛
- 关键词:收缩压子代
- 人群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人群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6-2007年对开滦集团公司101 510名员工进行健康体检,数据完整并纳入分析者91 123例(男性72 805例,女性18 318例).根据血压、血脂将人群分为健康组和非健康组.结果 (1)研究总人群、男性、女性血清hs-CRP水平几何均数分别为0.70 mg/L、0.70 mg/L、0.73 mg/L,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6.28 mg/L、6.20 mg/L、6.49 mg/L.hs-CRP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01).健康组与非健康组血清hs-CRP水平几何均数分别为0.54 mg/L(第95百分位数是5.40 mg/L)、0.80 mg/L(第95百分位数是6.57 mg/L).(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收缩压、BMI、TC、TG、空腹血糖以及吸烟、冠心病和卒中病史与hs-CRP水平均呈正相关,舒张压、HDL-C、饮酒史与hs-CRP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国人血清hs-CRP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女性hs-CRP水平高于男性;hs-CRP水平受多种传统心血管因素影响.
- 吴寿岭李金锋李云金成王丽晔阮春雨朱婕王娜张子强王艳秀王剑利
- 关键词:C反应蛋白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