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涛 作品数:59 被引量:362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开滦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青年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美托洛尔在妊娠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2024年 研究美托洛尔在妊娠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妊娠高血压患者采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妊娠高血压患者采用美托洛尔 硫酸镁治疗,对比两组妊娠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压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24h尿蛋白水平、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为(95.18±4.58)mmHg、(130.70±8.10)mmH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峰值流速分别为(0.68±0.07)%、(0.40±0.05)%、(135.73±13.75)cm/s,低于对照组的(0.81±0.10)%、(0.53±0.06)%、(142.40±13.25)cm/s,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内皮素为(357.20±24.56)pg/mL,低于硫酸镁治疗的(416.37±26.15)pg/mL;一氧化氮水平为(32.25±1.25)nmol/L,高于硫酸镁治疗的(27.80±1.63)nmol/L,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24h尿蛋白水平为(1.42±0.21)g,低于硫酸镁治疗的(1.95±0.30)g,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疲乏无力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早产儿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显著(P<0.05)。结论:美托洛尔在妊娠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因此,联用美托洛尔治疗更具推广价值。 李亚楠 吴云涛关键词:妊娠高血压 美托洛尔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血运重建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开滦研究队列人群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对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对象来自参加2006—2020年度体检且首次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开滦研究队列参与者。根据non-HDL-C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non-HDL-C<2.6 mmol/L组、2.6~<3.4 mmol/L组、non-HDL-C≥3.4 mmol/L组。每年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MACCE和全因死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不同non-HDL-C水平对MACCE及全因死亡的影响;采用部分分布风险模型分析不同non-HDL-C水平对MACCE事件亚型的影响,将死亡视为竞争事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non-HDL-C水平与全因死亡、MACCE及其亚型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纳入2252例观察对象,男性2019例(89.65%),年龄(62.8±8.3)岁,随访时间5.72(3.18,8.46)年,384例(17.05%)发生MACCE,157例(6.97%)发生全因死亡。与non-HDL-C≥3.4 mmol/L组相比,non-HDL-C<2.6 mmol/L组与血运重建术后MACCE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38%相关[HR=0.62(95%CI:0.48~0.80)];non-HDL-C每降低1 mmol/L与MACCE发生风险降低20%相关[HR=0.80(95%CI:0.73~0.88)];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同样表明血运重建术后non-HDL-C水平与MACCE事件呈线性正相关(总体关联P<0.001,非线性关联P=0.808)。对于全因死亡,与non-HDL-C≥3.4 mmol/L组相比,non-HDL-C<2.6 mmol/L组血运重建术后发生全因死亡的HR=0.67(95%CI:0.46~1.01);non-HDL-C每降低1 mmol/L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相关(HR=0.85,95%CI:0.73~0.99)。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表明术后non-HDL-C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呈线性关联(总体关联P=0.039,非线性关联P=0.174)。结论血运重建术后降低non-HDL-C水平与MACCE和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降低显著相关。 王雪雯 刘士贺 韩旭 刘倩 陈朔华 赵秀娟 李璐 吴寿岭 吴云涛关键词: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运重建术 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2014年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101510名职工中空腹血糖(FPG)〈7.0mmol/L、无糖尿病病史、未使用降糖药物且FPG及睡眠资料完整的87540名职工作为观察队列,排除2010~2011年度未参加体检者、FPG资料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60715名。依据基线睡眠时间将观察对象分为睡眠时间不足组(〈7h/d)、睡眠时间充足组(7~9h/d)、睡眠时间过长组(≥9h/d)。结果显示,至2010—2011年度体检结束时,〈7h/d、7~9h/d和≥9h/d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5.49%、4.94%、5.61%(男性分别为5.70%、5.32%、6.27%;女性分别为4.49%、3.74%、3.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7—9h/d组比较,〈7h/d组、≥9h/d组新发糖尿病发生风险的RR值分别为1.09、1.28,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校正上述因素后,其新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也无明显增加。 高明 李俊娟 吴云涛 王希柱 赵剑秋 侯金泓 李雯 陈朔华 李慧英 张东红 吴寿岭关键词:睡眠时间 糖尿病 不同短时收缩压变异性指标与老年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联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短时收缩压变异性指标与老年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联。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队列第三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在随机抽取的3 064例研究对象中,符合入选标准的为2 464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1 518例。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采用标准差(SD)、独立变异性(VIM)、极差(MMD)和平均真实变异性(ARV)四种指标。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短时SBPV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联。结果 (1)在1 518例研究对象中,年龄平均为(67.14±5.94)岁。其中,男性1 000例(65.9%),女性518例(34.1%)。(2)除短时VIM以外,平均收缩压(SBP)越高,短时SBPV均呈升高趋势(P值<0.05)。(3)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中,不同24h、日间SBPV指标均与CIMT呈正线性相关,不同夜间SBPV指标均与CIMT无线性相关。结论不同24h、日间收缩压变异性指标与CIMT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程平 宋路 李春慧 李春慧 王一鸣 赵华灵 吴云涛关键词:收缩压变异性 老年人群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开滦研究人群中糖尿病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中2型糖尿病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空腹血糖〈7.0mmol/L、无糖尿病病史、未使用降糖药物且空腹血糖资料完整的职工90 678人作为观察队列,排除2010-2011年未参加体检、空腹血糖检测值缺失者,最终纳入62 756人。统计糖尿病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0-2011年健康体检结束时,随访(3.5±0.5)年,发生糖尿病3277例,累积发生率为5.22%(男性5.57%,女性4.00%)。年龄分组中,〈30、30~〈40、40~〈50、50~〈60和≥60岁的发生率分别为1.28%、2.40%、5.00%、6.15%和7.32%;女性分别为0.60%、0.99%、3.33%、5.37%和7.53%;男性分别为1.46%、2.91%、5.58%、6.37%和7.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糖尿病家族史阳性,以及收缩压、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腰围、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影响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而高中及以上学历为保护因素。结论 开滦研究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为5.22%,男性高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高中及以上学历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保护因素。 吴寿岭 高竞生 吴云涛 黄喆 施继红 王冬梅 齐书英 李俊娟关键词:2型糖尿病 发生率 影响因素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114)、低中稳定组(n=21647)、中高稳定组(n=13659)、高稳定组(n=5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142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013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_(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_(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刘士贺 刘倩 韩旭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绝经前后空腹血糖水平的变化:基于开滦体检队列的研究 2024年 目的分析绝经前后空腹血糖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参加开滦体检队列首次体检并在第7次体检结束时获得绝经年龄的≥18岁女性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749例女性的22057人次体检记录进行分析。将空腹血糖(FPG)进行自然对数转换,采用分段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分析绝经前后lnFPG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基线年龄和基线体重指数(BMI)与绝经前后时间对lnFPG的相乘交互作用。结果本研究女性的首次体检平均年龄为(45.63±4.52)岁,中位绝经年龄为51(50~53)岁,体检次数的中位数为6(5~7)次。分段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LnFPG从绝经前1年开始增加,平均年增长量为0.021 mmol/L;在绝经至绝经后5年持续增加,平均年增长量降为0.007 mmol/L;在绝经5年以后,LnFPG趋于平稳。基线年龄会影响lnFPG在绝经前后的变化,基线年龄≥45岁与绝经前6年至绝经前1年的时间分段对lnFPG有负向交互作用(P=0.032),基线年龄≥45岁的女性在绝经前1年至绝经后5年,LnFPG的年平均增长量均高于基线年龄<45岁的女性(均P<0.05)。基线BMI与绝经前后时间对lnFPG有正向相乘交互作用,即肥胖女性在绝经前6年至绝经前1年和绝经至绝经后5年这2个时间分段,LnFPG的年平均增长量均高于基线BMI<24 kg/m2的女性(均P<0.05)。结论绝经对FPG会产生不良影响,不良变化主要发生在绝经前1年至绝经后5年,年龄和BMI会影响绝经前后FPG的变化。 张亚亚 代巧云 吴寿岭 陈朔华 杨雪莹 吴云涛 马旭 王建梅关键词:绝经 空腹血糖 队列研究 体重指数 开滦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包括宣教、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干预在内的综合措施对开滦社区高血压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开滦集团责任公司参与健康体检的高血压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宣教、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干预等综合措施,进行为期2年的干预与随访,观察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以及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共入选5361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5278例,女性83例;平均年龄为(49.6±6.6)岁。经过综合干预,开滦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治疗率由干预前的11.90%升至100.00%,而达标率由0.82%升至36.93%(P均〈0.01)。人群平均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由(6.85±1.90)分增至(7.52±1.92)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干预是对社区高血压防控的有效手段。 吴云涛 高竞生 吴寿岭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高血压 疾病管理 超重合并腹型肥胖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炎症因子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超重合并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入选189例正常高值血压伴超重及腹型肥胖[(体重指数(BMI)≥24.0 kg/m^2,同时腹围≥90 cm(男性)或≥85 cm(女性),收缩压(SBP)120~139 mm Hg或舒张压(DBP)80~89 mm Hg]者作为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并纳入87例年龄匹配,BMI<24.0 kg/m^2、血压<120/80 mm Hg且无疾病者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血脂等生化学检查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MA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结果: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血清ICMA1和MCP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ICMA1与BMI、SB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存在性别差异;MCP1与腹围、SBP、LDL-C和non-HDL-C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同样存在性别差异(P均<0.05);oxLDL与SBP、LDL-C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未发现CXCL-1、CXCL-2与肥胖、血压、代谢指标相关。但健康对照组相关分析未发现炎症指标与其他指标具有相关性。炎症因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ICAM1与BMI仍具有显著正相关(t值为2.901,P=0.005),男性中MCP1与SBP呈显著正相关(t值为5.076,P=0.000),与DBP呈显著负相关(t值为-3.369,P=0.001)。oxLDL与年龄、LDL-C正相关(t值分别为2.168、2.146,P值分别为0.032、0.034);CXCL-1与HDL-C呈负相关(t值为-2.013,P=0.047)。结论:超重合并腹型肥胖的正常高值血压者比正常人存在更多的糖脂代谢异常,且血清炎症指标升高,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随体重指数和SBP水平升� 王鲁雁 孙宁玲 张晓辉 杨帆 吴云涛 吴寿岭 刘晓云关键词:肥胖症 高血压前期 炎症因子 静息心率加快增加人群新发心力衰竭风险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加快对人群新发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了2006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且体检时完成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率数据完整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患有心律失常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以及有心衰病史者。根据静息心率将入选者进行五分位分组,即Q1、Q2、Q3、Q4、Q5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新发心衰为终点事件。研究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静息心率组人群发生新发心衰的风险。结果研究最终入选88879人,年龄18~98(51.0±12.3)岁,其中男性68411人,静息心率(74±10)次/min。静息心率40~66次/min的人群归入Q1组(n=18168),静息心率67~70次/min的人群归入Q2组(n=18970),静息心率71~74次/min的人群归入Q3组(n=13583),静息心率75~80次/min的人群归入Q4组(n=22739),静息心率>80次/min的人群归入Q5组(n=15419)。5组人群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教育程度、体育锻炼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服用降压药物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并且随着心率加快,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者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FBG水平依次升高(P均<0.01)。平均随访9.5年,Q1、Q2、Q3、Q4、Q5组人群新发心衰发病率分别为1.60%(290/18168)、1.36%(258/18970)、1.80%(245/13583)、1.76%(400/22739)、2.35%(362/1541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年发病率依次为1.7/千人年、1.5/千人年、1.9/千人年、1.9/千人年、2.6/千人年。校正了主要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2组相比,Q3、Q4组、Q5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分别为1.23(95%CI 1.03~1.48,P<0.05)、1.19(9 刘红敏 陈朔华 吴云涛 郑晓明 黄喆 刘星 赵晓红 赵海燕 阮春雨 俎长浩 王阳阳 吴寿岭关键词:心力衰竭 静息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