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静

作品数:31 被引量:247H指数:10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降水
  • 5篇气候
  • 5篇气象
  • 4篇气象条件
  • 4篇污染
  • 4篇大气稳定度
  • 4篇稳定度
  • 3篇旅游
  • 3篇风速
  • 3篇大气污染
  • 2篇雨量
  • 2篇预评估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气温
  • 2篇最大风速
  • 2篇温室气体
  • 2篇污染物
  • 2篇旅游影响
  • 2篇黄金周

机构

  • 28篇陕西省气象局
  • 3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中铁第一勘察...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1篇张文静
  • 16篇王琦
  • 12篇胡琳
  • 10篇吴素良
  • 6篇陈建文
  • 6篇郝丽
  • 5篇张侠
  • 4篇赵晓萌
  • 3篇雷向杰
  • 3篇孙娴
  • 2篇宋令勇
  • 2篇宋进喜
  • 2篇毛明策
  • 2篇王娟敏
  • 2篇王娜
  • 2篇蔡新玲
  • 1篇方建刚
  • 1篇李琦
  • 1篇胡淑兰
  • 1篇田亮

传媒

  • 16篇陕西气象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第29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及脱钩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了陕西省1980—201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以及不同产业和工业不同部门碳排放的变化,并应用脱钩理论探讨陕西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结果表明:1980—2011年,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及煤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上升的"N"型曲线特征,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呈逐年递增趋势,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煤炭消费;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工业部门中重工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排放量最大,比重分别为48%和37%,采掘业次之,所占比重为11%,轻工业所占比重最小,约为4%,通过工业内不同行业的比较发现,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开采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陕西省碳排放主要来源,2005年和2010年8大行业碳排放量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92.56%和95.11%;1980—2011年间除1981年和1997—2000年为强脱钩,1982年和2001—2003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能源效率的提高是目前实现弱脱钩的主要原因,但其未能抵消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幅度,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
郝丽孙娴张文静陈建文
关键词:脱钩分析
陕西省混合层高度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根据陕西省99个气象台站2006—2011年逐时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计算了各站四季及年平均混合层高度,并利用GIS系统绘制等值线分布图,分析了混合层高度的区域分布特征、四季和全年日变化特征。分析表明:(1)全年和四季平均混合层高度均以关中最高、陕北其次、陕南最低,其中陕北区域北部高、中部低,关中和陕南均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2)各区域混合层高度均以春季最高,夏季其次,冬季最低,大致以冬季12月或1月最低,随后快速升高,4—5月达到最高,以后逐渐降低;(3)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日出后开始迅速升高,13:00前后达到最高,16:00开始迅速降低,日落后至次日日出前持续较低,春、夏季峰值持续时间较长,秋、冬季较短;(4)四季陕北和关中全天平均混合层高度差异不大,大部分时间关中略高于陕北;陕南春、夏季白天、秋季9:00—16:00、冬季10:00—15:00明显低于陕北和关中,而秋季18:00至次日7:00、冬季17:00至次日7:00大多高于陕北和关中。
陈建文胡琳王娟敏张文静毛明策吴素良王琦
关键词:大气稳定度混合层高度
降水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影响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对比分析了2007—2011年各污染物月质量浓度变化情况以及降水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1年SO2质量浓度较大,尤其在冬春季节;NO2质量浓度近5a变化趋势基本相同;PM10质量浓度各年均出现超标,成为西安市大气污染的最主要空气污染物。(2)降水对污染物质量浓度具有稀释作用。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稀释作用呈现单峰型,并在一定阈值范围内,稀释作用最强。(3)出现连续性降水时污染物质量浓度降低较多,而阵性降水对污染物质量浓度稀释作用较小。(4)出现少量降雪对污染物质量浓度有较弱的稀释作用,随降雪量的增加污染物质量浓度也易增大。
张文静胡琳吴素良孙莉
关键词:降水大气污染物
西安及周边区域冬季风场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NCEP 1°×1°FNL再分析资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水、水汽、风分量等,采用WRF模式、选用适合陕西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通过3重区域嵌套降尺度到3 km×3 km空间分辨率,模拟西安及周边区域2015—2017年1月10 m~5 km高度风u、v、w分量模,并分析风场特征。结果表明:模拟区域1月0.5 km高度以下低空流场为一气旋,中心位于西安三环东北段附近,且随高度增加向东偏移;2 km高度以上风向演变为偏西风;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为一下沉气流;模拟区域偏南地区有一上升气流区,中心位于33.7°N、108.5°E。北部与南部山区风速大,中部盆地风速小,地面至1.4 km高度有一小风速区。夜间西安周边为下沉气流,市区为上升气流。此环流夜间最强,日间开始减弱,11时之后,整个剖面基本为下沉气流,在13、14时达最强;15时后下沉气流减弱,有零散上升气流出现、加强,并逐步演变为城区为上升气流,周边为下沉气流。
吴素良程路胡淑兰王琦张侠张文静
关键词:低空风数值模拟日变化
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采用IPCC指南推荐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将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源分为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林业、废弃物等5个单元,全面测算了2005—2013年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5—2013年,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且有加速趋势,而温室气体吸收总量却增长缓慢,净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趋势显著,单位GDP碳排放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排放比例最大,为78.42%-83.36%;工业过程、农业、废弃物处理排放所占比例分别为9.57%-14.78%、3.11%-9.02%、1.25%-1.98%;林业部门表现为碳汇,约9%的CO2排放被森林吸收。
郝丽孙娴张文静陈建文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被引量:46
2013年
采用2002—2011年大气污染物的现状监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西安市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探讨空气质量为优及轻微污染以上的天气事件对应的高空典型环流形势,研究污染成因及污染物传输规律。结果表明:西安市污染较为严重的污染物为PM10,较大浓度值出现在冬季采暖期,雨水能对污染物起到有效的湿清除作用,且空气质量状况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天气系统具有延续性是造成空气质量延续性的可能原因;逆温的存在,最大混合层高度的降低造成大气层结稳定,风速较小,阻碍空气的对流运动,使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能力较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易造成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引起空气污染的发生。
胡琳曹红利张文静王琦穆军
关键词:污染物大气污染
陕西省大气稳定度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根据陕西省97个气象台站2006—2011年逐时气象观测资料进行陕西省大气稳定度分类,统计计算各站四季及年不稳定类、稳定类和中性类稳定度出现的频率,利用GIS系统分别绘制关中区域分布图,分析了四季及年三大类稳定度出现频率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稳定类和不稳定类均以秦岭腹地中西部和关中盆地中西部出现的频率为最高,其次是渭北及陕北黄土高原区,宝鸡西南部的凤县和太白,汉中市及安康西南部出现的频率较低;中性类明显以宝鸡西南部秦岭山区的凤县、太白,陕南汉中和安康西南部出现的频率为最高,关中盆地中西部和渭北东部最少;冬季稳定类出现频率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夏季不稳定类出现频率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中性类以秋季为最高,夏季次之,冬、春季最少;不稳定类出现频率高的区域,稳定类出现频率亦高。
陈建文胡琳王娟敏吴素良王琦张文静
关键词:大气稳定度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日极大风速的统计推算方法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6个气象站2006—2016年共11年逐日极大风速和同期10 min最大风速资料,确定推算极大风速与最大风速的回归方程,并对方程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6站的极大风速超过最大风速44%以上,更能准确反映灾害性大风的实际情况;对极大风速与最大风速线性回归方程和多项式回归方程比较后,确定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推算极大风速。各站拟合方程的显著性水平高于0.001,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0.9 m/s,2016年极大风速的推算值与观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在0.9~1.7 m/s之间,平均相对误差在15%以下,说明拟合方程可信。
吴素良王琦张侠张文静郝丽
关键词:最大风速
西安地区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4年
利用西安气象站建站以来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和能见度以及天气现象资料,根据吴兑的日均值法定义霾日,重建了1951-2012年的霾气候数据序列,分析了西安霾日数的变化规律,同时应用2009年的污染物资料和地面、探空气象数据分析了西安霾天气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安市霾日数多年平均为40.1d,并呈逐年增长趋势;霾天气多出现于秋、冬季节,其中冬季1月和12月为霾出现日数最多和次多;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是霾天气出现的内因,其质量浓度的增大有利于霾的出现;而气象因子是霾天气的外因,小风、高湿、气压场的变化、逆温层厚度增加及混合层高度降低是产生霾的有利条件。
胡琳苏静陈建文李亚莉王琦张文静
关键词:气候特征影响因素
华山电线积冰日气象条件被引量:1
2013年
选用华山气象站1980—2008年电线积冰观测资料,将其转换为标准冰厚,并与每日4次温度、湿度、水汽压、风速、降水量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标准冰厚为0~20mm。积冰主要为5mm以下,出现频率达87.56%。风速为2.1~8m/s,积冰出现频率达75.72%。15mm以上积冰只出现在日平均风速为1.1~16m/s时,并以4.1~8m/s出现频率最大,为0.45%,占该厚度的60%。出现积冰时的水汽压(日4次水汽压中的最大值)多为3.1~7hPa,15mm以上积冰只出现在水汽压为4.1~8hPa时。出现积冰的湿度多为81%~100%;15mm以上积冰也出现在该湿度范围内。当20—08时降水量为5mm以下,华山积冰出现频率达91.03%;15mm以上积冰出现在降水量为0.1~20mm时,并以5.1~20mm频率最大。华山积冰时,14时气温主要为-9.9~5oC,积冰频率达88.24%。15mm以上的积冰也出现在该温度范围内,并以-4.9~0oC间频率最大,为0.45%。华山14时气温为-4.9~0oC、日平均湿度为90%~100%时,积冰出现频率最大,为25.41%,大于四分之一,其中出现5mm以下积冰的频率为21.19%。15mm以上积冰主要出现条件为-4.9~0oC、湿度90%以上,出现频率为0.45%,占该厚度的66%。
吴素良王琦张文静
关键词:电线积冰气象条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