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松
- 作品数:226 被引量:1,418H指数:19
- 供职机构: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普通小麦穗分枝与多小穗品系农艺性状基因定位
- 该试验采用单体分析法,对这两类品系的几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玉 皮分枝麦和骊英3号分枝麦是稳定的穗分枝型普通小麦品系.对它们进行遗传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长分枝、短分枝及并列小穗三类分支穗类型,是由同一遗传系...
- 彭正松
- 关键词:普通小麦
- 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a)雄配子败育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1
- 2000年
- 从减数分裂过程,小池子发育和染色体数目与组成三方面探讨了三叶半夏雄配子败育的原 因。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a)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90,其减数分裂异常,多数同源染色体能配对形 成二价体,部分同源染色体呈单价体形式或配对成多价体。减数分裂的各时期都能观察到导致遗传物 质不均衡分离的异常结构,如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和微核等。根据结果推测:三叶半夏是具有染色体 结构变异的多倍体复合种。染色体结构变异是三叶半夏雄配子败育的主要原因。小孢子母细胞都能完 成减数分裂过程,且单核小孢子能通过两次有丝分裂形成三核花粉粒。成熟花粉粒中可育花粉不足 1%。三核期是雄配子败育的时期。
- 王祖秀彭正松何奕昆
- 关键词:三叶半夏减数分裂小孢子发育染色体
- 航天搭载青稞遗传变异初报被引量:4
- 2007年
- 108粒青稞干种子经返回式实验卫星搭载后,室内培养正常发芽得到108株幼苗。细胞观察结果表明,航天飞行处理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没有显著影响。幼苗移栽至大田发现经航天飞行处理的植株与未经处理的对照青稞植株一样健壮,但其中2株花序形态表现变异,出现双麦穗。其余106株的花序形态完全正常,用来自7个连锁群的21对微卫星引物对经航天飞行处理的青稞幼苗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其中20对引物未检测出变异,而用位于2H染色体上的引物HVM54从63个植株中检测出10株发生了变异,且这10株青稞的变异类型完全相同。这一结果说明经航天飞行的青稞种子DNA发生一定变异。
- 李欣彭正松杨军
- 关键词:青稞航天搭载微卫星
- 一粒小麦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并合(英文)
- 2000年
- 经检测 ,在正常的一粒小麦 (TriticummonococumL .)中有细胞并合发生 .细胞并合仅存在于减数分裂的凝线期 ,核物质从一个花粉母细胞到邻近花粉母细胞的转移是通过胞质通道进行的 .细胞并合的发生是自发的 ,且在花粉母细胞中有方向性 .本次调查中未观察到花粉败育现象 ,具细胞并合的植株结实也未受影响 .中期I一些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变化 ,这造成一些花粉母细胞在后期I时出现非正常分离 .由于异常花粉母细胞很少 ,孟德尔分离比例仍然成立 .这被认为是在常规遗传分析中不能检测出细胞并合的效应的原因 .
- 彭正松
- 关键词:小麦小孢子发生染色体畸变减数分裂花粉败育
- 塔城滇金丝猴初秋对生境的选择性被引量:17
- 2006年
- 2005年9月到11月初,作者在云南省维西县塔城乡格华箐对一群滇金丝猴的初秋生境选择情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到的滇金丝猴活动位置设置5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2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量、死树情况、乔木胸径、地衣等级).对该群滇金丝猴初秋生境喜好程度分析表明,初秋时节,滇金丝猴喜欢在20°-40°之间的坡度、郁闭度在40%-80%之间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700-3 300 m之间,对阔叶落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较喜欢,喜欢乔木的平均胸径>20 cm和远离人群(>500 m)的生境.尽管地衣是其主要食物,但对地衣和乔木数量的要求不高,对离水源的远近和活动地点有无死树无要求.对各种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8.37%,可以较好的反映初秋滇金丝猴的生境特征.
- 黎大勇彭正松任宝平Cyril C.Grüter周歧海魏辅文
- 关键词:滇金丝猴初秋生境选择
- 一种带荧光标签的SRAP标记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荧光标签的SRAP标记方法,其正向引物为带荧光标签的引物。本发明FSRAP检测方式于稳定性好、品种间多态性丰富、分辨率高,应用前景良好。
- 杨在君张莉彭正松
- 文献传递
-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被引量:17
- 2007年
-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 廖杰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 关键词:川麦42人工合成小麦微卫星DNA
- 利用SSR标记分析“川育12”和人工合成小麦“SYN780”的遗传差异
- 2007年
- 四川育成品种“川育12”和CIMMYT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780”都具有优质小麦基因,本试验利用小麦A、B和D基因组上的229对引物对“川育12”和“SYN780”进行了SSR分子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29个SSR标记位点中有140个位点“川育12”和“SYN780”存在多态性差异,占位点数的61.1%。这140个差异位点在A、B和D3个基因组的分布频率(占该基因组被检测位点数)不一致,其中B基因组分布最多,D基因组分布最少,其顺序为B(64.2%)>A(63.5%)>D(54.9%)。
- 曾云超李俊杨玉敏廖杰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 关键词:SSR人工合成小麦
- PyNPase与肿瘤的早期预报被引量:1
- 2006年
- 嘧啶核苷磷酸化酶(PyNPase)是嘧啶核苷补救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广泛分布于微生物及动物组织细胞中。最近几年以来,很多学者对PyNPase在抗癌药物合成和癌症治疗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PyNPase与肿瘤发生、血管生成以及肿瘤早期预报等之间的关系。
- 姜立春彭正松韩文君阮期平
- 关键词:嘧啶核苷磷酸化酶癌症研究
- “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利用“川麦42”ד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株系),对抽穗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此外,对群体中农艺性状突出的株系进行了分析,6个株系表现为产量超高亲20%,19个株系的综合性状均较好。
- 廖杰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 关键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