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广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遵化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的9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以及未感染组(898例)。分析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回顾性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4例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感染率3.65%。其中25例患者在有氧条件下培养出病原菌26株,检出率最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0.77%,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9.23%)和表皮葡萄球菌(15.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有糖尿病史、体质量指数(BMI)≥27 kg/m^2、营养不良、手术时间≥3 h、术后合并其他系统感染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发生率较低,但临床仍应重视患者发生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可针对其病原菌分布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进一步规范相关诊疗和护理操作,减少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发生。
- 李大猛鲁锋田云李德广阎辉李守刚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
- 微创三平面复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微创三平面复位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3-12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通过手法及牵引复位后不能达到解剖复位,采用器械辅助微创三平面复位。结果本组手术时间45~85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35~140 ml,平均75 ml。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切口及穿刺针眼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复位情况按照Baumgaertner等的标准评定:优23例,可5例。结论器械辅助微创三平面复位能够使股骨粗隆间骨折达到良好的闭合解剖复位。
- 张绍华岳晓东刘长宾郝晓伟孟亚强李德广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18例分析
- 2009年
- 张德强李德广
- 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脊柱生物力学指标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用脊柱力学指标分析和比较前路内固定术和后路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疗效,以期得到更好的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方法。方法基于正常胸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创伤模型,在创伤模型中对比不同固定模式载荷下模型整体的变形和Von Mises应力。结果在中立位及前屈、左弯及右弯载荷下,前路内固定术的位移均小于后路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术;在后伸载荷下,后路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术的位移均小于前路内固定术。在中立位及前屈、后伸、左弯及右弯载荷下,前路固定术的椎体应力均大于后路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术。结论前路内固定在增加椎体刚度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活动更加接近于正常;后路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承受的应力较大,出现内固定断裂的概率也较大。
- 李大猛鲁锋田云李德广阎辉马术友
- 关键词:脊柱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应力
- 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缺损12例分析
- 2009年
- 目的:分析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的解剖及转移特点。方法: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肌腱外露或指骨骨折外露的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创面3.5cm×3.0cm~2.0cm×1.5cm。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术后皮瓣略暗,经处理蒂部缝线后,渐出现水泡,经换药后脱痂后愈合。所有12例皮瓣均保留感觉。结论: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是治疗拇指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张德强李德广
- 关键词:外科皮瓣修复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