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亚玲

作品数:11 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糖尿
  • 8篇糖尿病
  • 5篇胰岛
  • 5篇抗体
  • 4篇自身抗体
  • 3篇一级亲属
  • 3篇脂肪
  • 3篇脂肪肝
  • 3篇酮症
  • 3篇酒精
  • 3篇酒精性
  • 3篇酒精性脂肪肝
  • 3篇非酒精性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暴发性1型糖...
  • 3篇1型糖尿病
  • 2篇代谢
  • 2篇代谢综合
  • 2篇代谢综合征

机构

  • 9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南华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作者

  • 11篇杨亚玲
  • 10篇周智广
  • 6篇车志宏
  • 5篇周海峰
  • 4篇黄干
  • 4篇周卫东
  • 3篇杨琳
  • 3篇张贻宇
  • 3篇林健
  • 3篇侯粲
  • 3篇郑超
  • 2篇李霞
  • 2篇袁颖
  • 2篇超晨
  • 2篇王臻
  • 2篇肖扬
  • 2篇王建平
  • 2篇谭愈昱
  • 1篇何斌斌
  • 1篇彭健

传媒

  • 4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2006年中...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胰岛自身抗体与HLA-DQ基因型的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 2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与HLA-DQ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351例糖耐量正常的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与376名正常对照者GADA、IA-2A与IAA。其中156例自身免疫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与278名正常对照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明确HLA-DQ基因型。结果(1)与正常对照比较,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DQA1*03、DQB1*0303、*0401等位基因与DQA1*03-DQB1 *0303、DQA1*05-DQB1*0201、DQA1*03-DQB1*0401单体型频率增高(均P<0.05或P<0.01),而DQA1*0601、*0201和DQB1*0301、*0602等位基因与DQA1*0102-DQB1*0602单体型频率减少(均P<0.05或P<0.01)。(2)与1型糖尿病患者比较,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DQA1*03等位基因频率减少(45.8%vs 54.5%,P<0.05)。(3)携带DQA1*03-DQB1*0303单体型者,GADA、IA-2A与IAA任一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不携带此单体型者(23.0%vs 8.6%,P<0.05)。结论携带DQA1*03-DQB1*0303单体型的一级亲属,GADA、IA-2A与IAA任一自身抗体检出率最高。
王建平周智广黄干袁颖周海峰侯粲杨亚玲
关键词:糖尿病一级亲属胰岛自身抗体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皮质醇水平和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 在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探讨夜间血清皮质醇水平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关系。方法 检测316例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夜间0点血清皮质醇,按照不同的皮质醇水平分组,比较各组间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状况。所有夜间血清皮质醇>50nmol/L者行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排除亚临床库欣综合征。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同时检查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情况。结果 (1)在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DN发生比例在低、中、高皮质醇组逐渐升高,分别为13.3%、27.7%、44.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皮质醇组相比,中、高皮质醇组发生DR的比例升高(40.6%和1147.7%对22.7%,均P〈0.01)。高皮质醇组发生DPN的比例高于低皮质醇水平组(60.5%对38.7%,P〈0.01);(2)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夜间血清皮质醇水平较无并发症者高[(136.87±105.78对97.55±93.48)nmol/L,P〈0.01];与仅合并单个并发症者相比。合并有多个并发症的患者夜间皮质醇水平较高[(151.66±114.54对117.69±90.26)nmol/L,P〈0.05];(3)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除了女性、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以外,高皮质醇水平也是发生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经过校正病程、空腹血糖、HbA1c使用胰岛素治疗等因素后,夜间0点皮质醇水平仍是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13)。结论 在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夜间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是糖尿病伴发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傅奥博谢雨婷何斌斌杨琳罗说明张晶晶肖扬王臻刘玮冯琼超晨杨亚玲盛志峰苏欣彭依群李霞周智广
关键词:超重肥胖糖尿病皮质醇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免疫学特征探讨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及其病因学意义。方法筛选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20例及其年龄、性别匹配的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40例。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锌转运蛋白8抗体(ZnT8A);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GAD反应性T细胞;直接测序法检测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IJA)DQ基因型。结果本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8/20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其中7例GADA阳性,4例ZnT8A阳性,3例为GADA与ZnT8均阳性。3例起病初期GADA阳性者,于2年及3年后复查抗体转阴各1例,另1例3年后复查抗体滴度增高(0.34~1.46)。在6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中3例有GAD反应性T细胞。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HLA—DQA1*0102-DQB1*0601和DQA1*03-DQB1*0401单体型频率较经典1型患者增高(P=0.005,P=0.035)。结论部分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及HLA-DQ易感基因型,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郑超林健黄干杨琳张贻宇周卫东周海峰杨亚玲车志宏周智广
关键词:糖尿病自身抗体免疫细胞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9
2009年
目的了解住院糖尿病患者中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患病状况。方法采用Hanafusa提出的标准诊断暴发性1型糖尿病。系统性回顾2001~2008年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情况,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所占比例。结果 8年间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共8801例,其中新诊断急性起病1型糖尿病患者107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为11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约占本院连续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的10%。未观察到暴发性1型糖尿病发病逐年增加及月份聚集现象。结论暴发性1型糖尿病呈散发,成年人中常见,临床中应注意鉴别诊断。
郑超王臻张贻宇谭愈昱超晨周海峰杨亚玲车志宏周智广
关键词:糖尿病暴发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流行病学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患病状况及其特征被引量:45
2010年
目的探讨暴发性1型糖尿病(F1D)的患病状况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Hanafusa提出的诊断标准,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性酮症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筛选F1D患者,再根据胰岛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或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的有无将非F1D患者分为经典1型组和特发1型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87例急性酮症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8例符合F1D的诊断标准,占9.1%,在18岁以上患者中占14.0%。起病时暴发组的血糖显著高于经典1型组和特发1型组(P=0.004);暴发组血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经典1型组(P=0.021)。4例(50%)患者发病初期GADA阳性,其中1例柯萨奇病毒B(CVB)IgM阳性,1例人单纯疱疹病毒1(HSV1)IgM阳性。结论FID约占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10%。起病时F1D患者比经典1型和特发1型糖尿病患者有更严重的代谢紊乱。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郑超林健杨琳张贻宇谭愈昱杨亚玲肖扬车志宏周智广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自身抗体病毒感染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从2006年10月至12月在湘雅二医院健康体检的长沙某企业职工中随机抽样,其中NAFLD组243例,无脂肪肝组361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谷丙转氨酶(ALT)、血尿酸、空腹胰岛素和hsCRP检测以及腹部B超检查。结果:与轻度脂肪肝比较,中度脂肪肝血清hs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增高显著(P<0.01)。胰岛素抵抗NAFLD患者hsCRP,ALT水平明显高于无胰岛素抵抗患者(P<0.05)。血清hsCRP高浓度组NAFLD患病风险是低浓度组的5.937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性别、年龄和多项代谢成分后,NAFLD与hsCRP,HOMA-IR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044,7.896,P<0.01)。结论:血清hsCRP、胰岛素抵抗与NAFLD存在关联,是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全身系统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在NAFLD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周卫东杨亚玲车志宏李霞周智广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
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胰岛β细胞功能研究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IR)情况。方法对39例正常对照组、11例胰岛自身抗体阳性一级亲属与14例抗体阴性一级亲属于7-10 d内分别进行简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0 min与...
王建平周智广袁颖周海峰侯粲杨亚玲彭健
文献传递
长沙铁路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了解铁路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为防治脂肪肝提供依据。方法B超检查诊断脂肪肝,检测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静脉血测血糖(FBS)、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生化指标。按设计表格对参检人员进行个人因素调查。结果3872名铁路职工中1005人被诊为脂肪肝(25.96%),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872例(22.52%)。NAFLD发生随年龄上升而上升,无论男女,均以40~59岁高发。NAFLD患病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超重、高脂血症患病率高于其对照组,而NAFLD组高甘油三酯、高血糖、高血压、肝功能异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依次为BMI、ALT、WHR、TG、DBP、FBS、UA、性别和年龄,与非酒精脂肪肝关系最密切的指标前3位是BMI、WHR和TG。结论长沙铁路职工NAFLD患病率高。男性、肥胖、高脂血症、ALT活性升高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谭德安周智广黄干府伟灵陈向大周卫东车志宏杨亚玲
关键词:NAFLD患病率
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4
2008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0~12月长沙市某企业3744例20岁以上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空腹血糖、血脂、丙氨酸转氨酶、血尿酸检测以及肝脏B超检查。结果(1)NAFLD患病率23.5%,MS患病率22.8%,两病的共患病率12.6%。(2)MS、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空腹血糖升高、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各组NAFLD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3.4~22.2倍。(3)以NAFLD取代MS5个组分中的任何一个后,与原诊断定义相比有较高一致性(Kappa值0.53~0.89,P<0.01)。(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性别、年龄和多项代谢成分的影响后,NAFLD与MS独立相关(OR2.342,95%CI:1.825~3.007;P<0.01)。结论该人群中1/5以上患有NAFLD和MS,且NAFLD与MS密切相关;NAFLD可纳入MS的组成成分。
周卫东车志宏杨亚玲林健周智广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
抗体阴性酮症倾向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
目的: 研究抗体阴性酮症倾向糖尿病(KPD)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入选189例抗体阴性KPD患者,201例T2DM例患者。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颁布...
杨亚玲
关键词: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