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棋 作品数:32 被引量:127 H指数:7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吴阶平医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中国人惰性前列腺癌临床筛选标准的比较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依据临床病理资料对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5种术前判断惰性前列腺癌的筛选标准进行探讨,以探索这些标准对国人惰性前列腺癌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4月,314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并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手术病理资料。以手术病理Gleason评分≤6、分期T2、癌灶总体积≤0.5 m L作为惰性前列腺癌的病理标准,对比国际上研究较多的5种判断惰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标准,分别为Epstein标准(EC)、Sloan-Kettering纪念肿瘤中心标准(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国际前列腺癌研究-主动监测标准(Prostate Cancer Research International:Active Surveillance,PRIAS)、UCSF标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UCSF)和UM标准(University of Miami,UM),对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urve,AUC)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各方法预测惰性前列腺癌的效能差异。结果:临床病理资料中,共有49例(16%)病例符合5种标准中的任意一种筛选标准,不考虑重复计算,其中符合Epstein标准者24例、符合MSKCC者33例、符合PRIAS者28例、符合UCSF者34例、符合UM标准者22例,仅8例(3%)符合全部标准。手术病理中,共24例(8%)符合惰性前列腺癌的病理标准。通过比较临床病理与手术病理资料,UCSF、MSKCC两标准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均有良好的表现,AUC也大于其他3种标准,统计效能较高;Epstein、PRIAS两标准的阳性预测值较高,敏感性、特异性略低,统计效能中等;UM标准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AUC都较低,统计效能显著低于其他4种标准;符合全部5种筛选标准不能提高统计效能。结论:UCSF标准筛选惰性前列腺癌的预测效能高于其他标准,但其准确性仍较低,符合全部5种筛选标准并不能提高预测效能,此结果与国外大样本结� 范宇 刘茁 张莲 李德润 何群 杨新宇 沈棋 胡帅 刘漓波 山刚志 李淑清 孟一森 王宇 虞巍 张骞 何志嵩 周利群 金杰关键词:前列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前列腺特异抗原 端粒酶调节相关TEIF基因表达沉默诱导癌细胞衰老 研究背景及目的 TEIF(telomerase transcriptional elements-interacting factot)基因为我们克隆的调节端粒酶 hTERT 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多方面的研究表明 TEI... 龚一蕾 张波 侯琳 孙颖 沈棋 迟应凯文献传递 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对PI-RADS 5分患者的前列腺癌诊断效能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比较前列腺靶向穿刺、系统穿刺、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活检对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5分患者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及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的诊断效能,以优化前列腺穿刺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多参数磁共振(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检查PI-RADS评分5分且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mpMRI/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认知融合引导下,行联合穿刺活检(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以联合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靶向穿刺、系统穿刺及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对PCa和csPCa的诊断效能。按mpMRI T分期(cT2,cT3,cT4)进行分组,通过McNemar及Cochran’s Q检验比较不同穿刺方案对PCa和csPCa的检出情况。结果:入组585例患者,联合穿刺阳性560例(95.7%),阴性25例(4.3%)。mpMRI T分期cT2期233例(39.8%),cT3期214例(36.6%),cT4期138例(23.6%)。按临床T分期分层后发现,cT2、cT3、cT4亚组中靶向穿刺与联合穿刺对PCa、csPC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a:P=0.203、P=0.250、P>0.999;csPCa:P=0.700、P=0.250、P>0.999),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与联合穿刺对PCa、csPCa检出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999)。系统穿刺PCa和csPCa漏诊率分别为2.1%(12/560)和1.8%(10/549),靶向穿刺分别为1.8%(10/560)和1.4%(8/549),而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检出了所有的PCa和csPCa。但与联合穿刺相比,靶向穿刺和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的平均穿刺针数更少(P<0.001),单针阳性率更高(P<0.001)。结论:对于PI-RADS 5分患者,靶向穿刺及靶向穿刺+6针系统穿刺有较高的单针阳性率及PCa、csPCa检出率,可作为前列腺穿刺方案的选择之一。 刘毅 袁昌巍 吴静云 沈棋 肖江喜 赵峥 王霄英 李学松 何志嵩 周利群关键词:前列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人乙酰转移酶样蛋白的核仁定位及在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端粒酶调节相关蛋白——人乙酰转移酶样蛋白(hALP)核仁定位的分子基础及相关功能。方法:利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的方法检测hALP在HeLa及Saos2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通过rDNA荧光原位杂交及免疫荧光观察hALP与rDNA定位关系,利用RNA干扰的方法进一步证明其核仁定位性,通过基因重组构建包含不同长度片段的hALP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细胞以探讨其核仁定位的分子基础,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hALP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ALP在HeLa及Saos2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定位于核仁,并与rDNA有共定位。免疫电镜显示,hALP主要位于核仁的颗粒区;RNA干扰后hALP在核仁区的染色明显减弱;其核仁定位由hALP羧基端的功能域介导。hALP蛋白表达于多种人肿瘤细胞(如平滑肌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及肾透明细胞癌)的核仁。结论:hALP蛋白具有明显的核仁定位性,并由其特异性的功能域介导,hALP可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的核仁,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立照 沈棋 孙颖 王教辰 龚一蕾 侯琳 张波关键词:肿瘤 间叶肉瘤端粒长度变化与相关调节蛋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间叶肉瘤端粒长度与P53、c-myc、TRF1、POT1、hTERT等相关调节蛋白的表达,探讨间叶肉瘤端粒长度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20例骨肉瘤、25例软骨肉瘤、19例横纹肌肉瘤、26例脂肪肉瘤中端粒长度、TRF1、POT1、hTERT,及P53、c-myc蛋白表达,并统计分析其与肿瘤类型及内在相关性。结果:骨肉瘤端粒长度短于软骨肉瘤、脂肪肉瘤(P<0.05),横纹肌肉瘤短于软骨肉瘤(P<0.05)。同时,端粒长度与不同组织学亚型软骨肉瘤和脂肪肉瘤相关,反映其恶性程度(P<0.05)。端粒长度变化与端粒结合蛋白POT1、TRF1表达具正相关性(P<0.05),而随着肿瘤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hTERT基因表达率增高(P<0.05),同时其P53蛋白核聚积及c-myc癌基因表达率也具有升高趋势。结论:端粒短缩普遍存在于间叶肉瘤,并可反映肉瘤的恶性程度;端粒短缩常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POT1的低表达及p53突变及c-myc和hTERT的激活有关,表明端粒短缩为间叶肉瘤发生和恶性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迟英凯 沈棋 王教辰 郑兴征 侯琳 张波关键词:肉瘤 端粒 基因表达 膀胱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分析因膀胱癌行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例中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共865例膀胱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cystoprostatectomy,RCP)标本,所有病例术前均未发现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结果:865例病例中,有235例(27.2%)发现前列腺偶发癌(incidental prostate cancer,IPCa),大部分肿瘤(228/235,97.0%)局限于前列腺内(分期在pT2以内),7例(3.0%)分期为pT3。Gleason score评分84例<6分(35.7%),77例为6分(32.8%),64例为7分(27.2%),10例>7分(4.3%)。结论:本研究RCP术IPCa发生率为27.2%,大部分前列腺偶发癌病例局限于前列腺内且Gleason score评分≤7分,临床病理诊断时充分取材可以提高前列腺偶发癌检出率。 沈棋 胡帅 李峻 王静华 何群关键词:前列腺肿瘤 膀胱切除术 前列腺切除术 肿瘤分级 膀胱癌 双参数MRI改良PI-RADS评分4分和5分病灶的最大径对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预测效果 2024年 目的:评估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评分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中将病灶最大径15 mm作为4分升级为5分标准的合理性并进行改良,以提升对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9—2022年间接受前列腺MRI检查及穿刺的患者,将这组患者作为训练集,2023年的患者作为验证集,对病灶进行定位及测量最大径。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计算出病灶最大径预测csPCa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最佳截断值,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缩小组间差异,在验证集中进行诊断效能的比较。结果:训练集的589例患者中,358例(60.8%)的病灶位于外周带,231例(39.2%)位于移行带,496例(84.2%)为csPCa病变。外周带病灶的中位直径小于移行带病灶(14 mm vs.19 mm,P<0.001)。ROC分析最大径对csPCa的预测效果,外周带病灶(AUC=0.709)与移行带病灶(AUC=0.67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计算得出外周带病灶的截断值为11.5 mm,移行带病灶为16.5 mm。通过在验证集中计算截断值对应的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发现按病灶位置进行分层可以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计算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为0.170。结论:将15 mm作为病灶PI-RADS评分4分升级为5分的标准过于笼统,外周带病灶的截断值小于移行带病灶,应考虑对不同位置的病灶分开设定截断值。 田宇轩 阮明健 刘毅 李德润 吴静云 沈棋 范宇 金杰关键词:活组织检查 青年前列腺癌(≤55岁)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前列腺癌好发于中老年,青年前列腺癌(≤55岁)非常少见,临床病理特点不同于中老年患者.本研究总结青年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1953年2月至2016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54例≤55岁的青年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症状、体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肿瘤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治疗方式等,总结青年前列腺癌的特点.结果 该组患者平均年龄(50.9±4.5)岁,40岁以下4例(2.6%),40~ 50岁39例(25.3%),50~ 55岁111例(72.1%).36.4%(56例)患者就诊原因为下尿路症状(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直肠指诊可触及不规则硬结者48例(31.2%).所有病例均经前列腺穿刺或根治手术病理证实为前列腺腺癌.130例具有Gleason评分,其中位值为8分.Glesson评分2~6,3+4,4+3,8,9~10患者数及占比分别为:15例(9.7%),28例(18.2%),21例(13.6%),15例(9.7%),51例(33.1%).共153例患者具有临床TNM分期,其中T1期2例(1.3%),T2期54例(35.1%),T3期60例(39.0%),T4期37例(24.0%);骨转移40例(25.9%),内脏(肺、肝)转移4例(2.5%).79例(51.3%)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53例(34.4%)接受内分泌治疗,其余为化疗或放疗,其中根治性放疗4例(2.6%),术后辅助放疗1例(0.6%),姑息性放疗6例(3.9%).结论 青年前列腺癌的患者多以下尿路症状和PSA升高起病,在确诊时肿瘤分期较晚,恶性程度高,多为早发型前列腺癌,预后较差,需要采取个体化治疗的方式. 宋刚 纪光杰 方冬 黄聪 熊耕砚 何群 杨新宇 沈棋 何志嵩 周利群关键词:前列腺肿瘤 年龄 GLEASON评分 HPV病毒E1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在宫颈上皮病变检测的运用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制人乳头瘤病毒(HPV)E1蛋白抗体,并运用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通过基因重组、原核表达并纯化阳HPV E1蛋白片段;经免疫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经免疫印迹及基因转染鉴定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例宫颈病变中E1蛋白,经原位杂交验证。结果:将PCR扩增的E1蛋白保守功能域(第362~456aa)基因片断重组于原核表达载体pEK- 318的6×His标签下游,经诱导表达和亲合层析,纯化出14kD His-E1蛋白。制备的多克隆血清经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不仅可与His—El蛋白结合,也与HeLa细胞内源性及基因转染表达的天然E1蛋白反应。运用免疫血清检测7例宫颈尖锐湿疣和6例宫颈上皮内瘤病(CIN)Ⅲ级病例显示:7例宫颈尖锐湿疣6例为阳性染色,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病灶中挖空细胞的胞核。同时6例CINⅢ级病变全部阳性,着色主要为非典型增生鳞状上皮细胞核。为了确定上述病例中E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的准确性,运用原位杂交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7例宫颈尖锐湿疣均为HPV/11型杂交阳性,6例CINⅢ级病变全部为HPV16型杂交阳性,显色部位与免疫组化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研制的HPV E1蛋白抗体可以用于病理组织学HPV病毒检测。 张爱英 沈棋 龚一蕾 侯琳 张波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 免疫组化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此类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64例,分析其术后总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复发情况,以及影响其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入组的患者中159例为T1期,5例为单纯原位癌(CIS),6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3.7%),中位随访时间46.5个月(7~99个月),有1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有16例(9.8%)患者发生疾病复发,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肝转移,其次为骨转移和肺转移。本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5%,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1%。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在总生存(P=0.012)和疾病特异性生存(P=0.011)上均显著优于未清扫者,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者,总体预后较差,其总生存时间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复发者(P均〈0.001),是否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发生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OR=2.695,95%CI 0.999~7.27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08,OR=1.071,95%CI 1.018~1.126)和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P=0.011,OR=3.385,95%CI 1.329~8.621)与疾病特异性生存相关。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早期膀胱根治性切除有较大的治疗意义,对于这类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有可能带来生存上的获益。 郝瀚 苏晓鸿 郑卫 葛鹏 何群 沈棋 杨新宇 张争 李学松 林健 周利群关键词: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