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于旭
- 作品数:19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维度
- 2006年
- 文章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转向”,认为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所在,有利于回到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科学的认识活动中去。
- 潘于旭朱敏忠
- 关键词:理论逻辑
- “差异”逻辑:德勒兹反表象主义的理论特质被引量:3
- 2006年
- 本文通过对贯穿于德勒兹思想始终的差异与重复逻辑的理论分析,为德勒兹的后马克思理论定位提供了基础。德勒兹认为本体论传统中同一性哲学的特征是表象主义的再现,它不是思想的创造,而只是无差异的重复。黑格尔为代表的辩证法理论与同一性本体论的合谋构成了现代思想实现社会控制的内在机制。差异与重复就是试图对时间的观念的重建,为哲学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观念。差异概念是德勒兹用以对抗同一性哲学的认知思维模式而提出的核心思想,成为当代社会思想寻求逃逸超资本控制的观念方法。
- 潘于旭
- 关键词:同一性辩证法问题式
- 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论区分两种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意义被引量:10
- 1995年
- 潘于旭李德顺
-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人文价值文化价值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经济学
- 认同、共识及其价值论建构的意义被引量:6
- 2014年
- 认同和共识是建构社会秩序的两种不同途径,本文从哲学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分析认同和共识的不同基础,通过从霍布斯、洛克和康德、黑格尔的理论批判探讨从价值论建构当代社会共识的理论基础,提出从"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思维向以"我们"为共生形式的共识思维转变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
- 潘于旭
- 关键词:价值论
- 马克思“生活方式”的哲学意义被引量:4
- 2013年
- 以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现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形态。但是,如何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以及由这种实践观点所引导的理论发展的方向和方法,对此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需要加以研究。
- 潘于旭
-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实践观
- 德勒兹的差异与文本革命
- 2006年
- 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的哲学方法,其观念源出于20世纪初期法国哲学中主流思想的柏格森主义和巴舍拉尔的科学认识方法论。德勒兹通过尼采哲学批判黑格尔主义否定辩证法的观念,在柏格森的时间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有限性与永恒轮回的关系,开创了文本革命的方法,突出了哲学就是创造概念的观念;并把差异的永恒轮回作为逃离现代资本主义控制的线路。
- 潘于旭
- 关键词:德勒兹
- 创造的差异哲学对抗无生命的否定辩证法——德勒兹消解中心的解构主义方法
- 2006年
- 逃离现代性形而上学的控制是德勒兹哲学的企图。德勒兹通过尼采哲学的永恒轮回观念建立起观念的冒险实践线路,在反对黑格尔哲学的同一性和否定性辩证法的论战中,通过差异观念突破了黑格尔历史终结的观念,试图通过差异性重新为哲学进行理论定位。
- 潘于旭
- 关键词:柏拉图主义
- 基于“块茎思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逻辑探析被引量:2
- 2018年
-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高潮过后,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分化和式微后提出的,反映了人类社会面临转折和重新建构的客观要求。与各种旧式人类共同体相比,这种共同体的构成主体从单一同质转变为多元异质,并因此导致了人类在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通过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成方式,可以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块茎思维"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进行探析。
- 潘于旭
- 关键词:实践逻辑
-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基础
- 1995年
-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基础潘于旭(杭州大学政治理论教学部)赵守运、陈述、邵希梅等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先后发表的《再探“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和《界定“普遍价值”的理论依据的再探讨》(分别载于1992年第5期、1993年...
- 潘于旭
-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哲学价值
-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被引量:5
- 2017年
- 美国医学期刊《生育与不孕》2016年12月初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2001年,湖南年轻捐精者超过半数精液合格,但在2015年湖南年轻捐精者中,只有不到两成人精液“足够健康”。该研究报告还认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将会严重损害男性的生殖能力,最终会造成中国人“精子危机”。显然,这份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
- 潘于旭夏传海
- 关键词:环境污染生殖能力中国人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