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博
-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细胞的被动膜特性随视觉发育的变化趋势
- 王蕊史学锋程文博张腾月赵堪兴
- 大鼠视皮层脑片锥体神经元树突膜片钳技术
- 2011年
- 目的建立树突膜片钳技术,观察全细胞记录模式下大鼠视皮层脑片锥体神经元树突部位电生理性质。方法 采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结合电耦合式摄像机,利用膜片钳技术进行近端树突钳制,成功形成全细胞记录模式后将膜电位钳制在不同水平,记录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元树突部位的电生理性质。结果 成功记录到电流钳模式下树突部位膜电位,及膜电位钳制在不同水平时电压钳下记录到的突触后自发及诱发反应。结论 采用可视法树突膜片钳技术可以记录到树突部位膜电位、自发及诱发反应,这项新技术对树突部位电生理性质及其上分布的离子通道功能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李瑶史学锋张腾月程文博王蕊赵堪兴
- 关键词:膜片钳树突全细胞记录离子通道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
-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在矫正近视的手术过程中即时眼压的变化趋势;研究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的移位及瞳孔直径的...
- 程文博
- 文献传递
- 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元静息膜电位随年龄变化趋势
- 目的研究正常光线条件下饲养及暗饲养条件下,不同年龄段大鼠视皮层Ⅱ/Ⅲ层锥体神经元静息膜电位变化趋势,比较两组大鼠视皮层Ⅱ/Ⅲ层锥体神经元静息膜电位的差异。方法将正常光线条件下饲养wistar大鼠分为五个年龄段,即p10-...
- 程文博
- 关键词:视皮层锥体神经元膜片钳
- 文献传递
- 暗视到明视状态下近视眼瞳孔直径和瞳孔中心位移变化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在暗视到明视状态下瞳孔中心位移情况以及瞳孔直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9—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使用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获得从暗视(0.017 lx)到明视(10.400 lx)下的瞳孔中心位移和轴向,并对其进行矢量分析,同时获得暗视和明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参数。结果暗视和明视状态下双眼瞳孔直径均呈明显正相关(暗视:r s=0.85,P<0.001;明视:r=0.85;P<0.001),双眼间从暗视到明视瞳孔直径变化量呈明显正相关(r=0.75,P<0.001)。右眼在暗视、明视状态下瞳孔直径及瞳孔直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左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由暗视转变为明视状态,瞳孔中心主要向鼻上方向移位。68例受试者右眼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在0.2 mm以内;66例受试者左眼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在0.2 mm以内;所有受试者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均在0.3 mm以内。瞳孔直径的变化量与年龄和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双眼瞳孔中心位移与年龄、屈光度以及瞳孔直径变化量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从暗视到明视状态下近视患者的双眼瞳孔中心位移具有对称性,主要向鼻上方移位。
- 朱青王雁宁文星张耀花程文博崔彤郝维婷
- 关键词:近视瞳孔暗视明视光照度
- 调节过程中眼散光变化的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调节过程中眼散光的变化趋势。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4-7月间在天津眼科医院就诊病人中应用开放视野式红外线自动验光仪测量不同调节刺激时球镜和柱镜的变化值。结果调节刺激按照1D的幅度在1-5D递增时,等效球镜的平均改变为(-0.932±0.165)D(F=-41.98,P=0.000);随着调节刺激的增加,Jo(描述0°和90°散光变化的矢量)改变幅度要大于J45(描述45°和135°散光变化的矢量)(F=3.865,P=0.000);Jo和J45的平均变化分别为:J。(0.047±0.092)D;J45(-0.011±O.067)D,当调节刺激在1-5D范围内变化时,J0的变化幅度较J45更明显。结论调节过程中,晶状体水平轴向,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倾斜,从而导致了散光向顺规性散光漂移。
- 程文博李丽华王婷王蕊赵堪兴
- 关键词:散光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后角膜透明度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透明度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人选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接受SMILE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55例(100只眼),其中男性19例(36只眼),女性36例(64只眼),年龄(24±5)岁.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5.75±1.64)D.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测量角膜光密度值,利用其分析软件,检测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2 mm且≤6 mm、>6 mm且≤10 mm直径范围角膜光密度的平均值.并根据角膜厚度将角膜分3层,以靠近角膜上皮前表面120 μm厚度为第1层,靠近角膜内皮面的60μm厚度为第3层,中间部分为第2层,分别进行角膜光密度值测定及分析.于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常规随访与测量.不同部位、不同时间之间光密度值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角膜中央区切除厚度、术前等效球镜度数、术后等效球镜度数、术后裸眼视力(UCVA)等因素与角膜光密度值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第1天88只眼(88%)UCVA已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水平,93只眼(93%)UCVA≥0.8,于术后1周96只眼(96%) UCVA≥0.8,术后1年所有术眼UCVA≥0.8.整体角膜平均光密度值在SMILE手术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x2=8.446,P=0.207),由术前的15.40增加到术后1d的15.90,术后1周为15.65,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下降并接近术前水平到15.60和15.50,术后6个月又再度增高,至术后1年维持在15.90.≤2 mm与>2 mm且≤6 mm直径区域角膜光密度值手术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x2=61.961,52.397;P<0.000),术后1d及1周角膜光密度值分别为17.10、16.70,>2 mm且≤6mm区域术前、术后1d及术后1周为14.10、15.20及14.90.>6 mm且≤10m区域手术前后光密度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x2=4.315,P=0.634).前120 μm与后60 μm角
- 张琳王雁崔彤赵伟程文博
- 关键词:激光激光飞秒角膜基质透镜角膜光密度测定法
- 影响近视性屈光不正调节滞后的相关因素探讨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近视眼在不同状态下,调节刺激与调节滞后的变化关系。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4—7月在天津眼科医院就诊病人,选取25只正视眼,72只近视眼,并按屈光度数分成低中高三组。注视调节E视标,同时使用开视野红外验光仪,测量不同距离以及不同近用附加状态下双眼的实际调节反应;应用综合验光仪测量近用隐斜度,比较近用隐斜与调节滞后的关系。结果双眼视状态下,高度近视组和正视组在4D(P=0.049)、5D(P=0.018)的调节刺激下,调节滞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间的调节滞后量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40cm处右眼的调节滞后量与40cm处的隐斜量呈线性相关(y=0.0606x+0.9655,r=0.483P=0.001,P〈0.05);比较正视眼组和近视眼组在40em处无附加,+1D以及-ID附加的三种情况下的平均调节反应,在-1D附加时,正视组(-1.74±0.47)与近视组(-2.02±0.35)的调节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相同调节刺激下,近视眼的调节滞后量大于正视眼,其中高度近视眼表现尤为明显;近用隐斜度数影响近用调节滞后的幅度,外隐斜使调节滞后量相对减少,内隐斜使调节滞后量相对增多;正性近用附加使调节滞后量减小,负性附加使调节滞后量增大,且近视组的滞后量明显大于正视组。
- 王蕊李丽华王婷程文博赵堪兴
- 关键词:近视隐斜
- 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细胞被动膜特性随视觉发育的变化
- 2016年
- 目的 研究Wistar大鼠初级视皮层第Ⅱ/Ⅲ层锥体神经元被动膜特性在视觉发育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出生后14~60 d的Wistar大鼠,采用正常饲养和完全黑暗饲养两种方式,将其按视觉发育的不同阶段各分为五组(P13-15组、P16-20组、P25-27组、P30-35组、P55-60组),在离体脑片上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视觉发育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饲养条件下神经元被动膜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 P13-15组与P25-27组在正常饲养条件下的时间常数分别为(28.79±6.68)ms、(21.51±4.64)ms,在暗饲养条件下分别为(38.71±6.04)ms、(19.13±7.35)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13-15组中暗饲养的时间常数明显大于正常饲养(28.79±6.6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25-27组中暗饲养与正常饲养的时间常数分别为(19.13±7.35)ms、(21.51±4.6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饲养条件下,P13-15组与P16-20组的膜电阻分别为(131.03±40.78)MΩ、(100.47±22.94)M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5),P30-35组与P55-60组的膜电阻分别为(82.38±20.43)MΩ、(66.25±18.93)M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时间常数和膜电阻具有正相关关系(r=0.275,P〈0.05)。结论 正常和暗饲养两种条件下,大鼠初级视皮层第Ⅱ/Ⅲ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都具有随视觉发育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受视觉经验的影响较小,进而推测年龄是影响被动膜特性的决定性因素。
- 王蕊史学锋程文博张腾月赵堪兴
- 关键词:时间常数
- 近视发生时间与反应性AC/A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研究近视者对于近距离目标物的调节反应和集合反应与近视的发生时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以及使用正、负镜片作为调节刺激的梯度法测得的反应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和刺激性AC/A的值是否有差异。方法 92位志愿者参加本研究。将受试者分为正视组22例、早发性近视(近视发生在15岁之前)组44例和迟发性近视(近视发生在15岁之后)组26例。分别用+1.00 D和-1.00 D的镜片作为调节刺激,测量计算三组受试者的AC/A。结果不同组别的调节滞后量、调节性集合和刺激性AC/A无论在正镜片还是在负镜片刺激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不同组别在正、负镜片刺激下的反应性AC/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00)。正视组和早发性近视组在正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在负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近视组在正、负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6)。结论无论是早发性近视者还是迟发性近视者,其反应性AC/A均高于正视者;不同性质的调节刺激测出的AC/A也有差别,与受试者的屈光状态类型有关。
- 王婷赵堪兴李丽华王蕊程文博
- 关键词: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