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索宇环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印度之行
  • 4篇《印度之行》
  • 3篇政治
  • 3篇文学
  • 2篇叙事
  • 2篇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后现代
  • 2篇福斯特
  • 1篇多模态
  • 1篇多模态教学
  • 1篇性别
  • 1篇性别政治
  • 1篇叙事手法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史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英国小说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文学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杜克大学
  • 1篇新墨西哥大学

作者

  • 10篇索宇环
  • 1篇都岚岚

传媒

  • 2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前沿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再论《红字》被引量:6
2000年
19世纪初美国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红字》的主题源泉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为《红字》提供了人物原形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成为霍桑创作技巧上借鉴、仿效的样板。再论《红字》旨在揭去《红字》的最后一层面纱 ,为喜欢该作品的中国读者提供解读 。
索宇环
关键词:《红字》外国文学研究历史批评霍桑《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解读《印度之行》的性别政治被引量:5
2008年
福斯特对待性别的独特态度和认识以及他对性别的艺术处理,是解开《印度之行》某些神秘现象的钥匙。在福斯特的眼里,英国和印度的关系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比喻。性别的高下之分,和种族的优劣之别相互融合,巧妙地服务于小说作者的意识形态的抒发。但与此同时,《印度之行》的两性关系又具有强烈的去政治化意图,该作品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都同样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评论,原因正在于此。
索宇环
关键词:《印度之行》性别民族种族政治
《印度之行》叙事的后现代解读
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被广为传颂,已逾八十多年。关于这部不朽之作,评论界达成两点共识:其一,它广泛适合于各历史时期的读者品味,其表现模式和探讨对象跨度大、覆盖面广。其二,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就...
索宇环
关键词:《印度之行》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英国小说叙事手法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精英意识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以福斯特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为线索和根据,提出一个解读《印度之行》的新策略:用精英意识解释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福斯特的精英意识在《印度之行》中体现为四个方面:追求出众,完善自我,特立独行,百折不挠。追求出众表现为福斯特选材、选景、选人的独特品位;完善自我体现在穆尔夫人的道德与信仰革命中;特立独行意指阿德拉的文化探索和人格升华;百折不挠落实在菲尔丁矢志不移的理想追求与和平使命上。论文的结论是,精英意识是福斯特的创作《印度之行》的潜在动力,是《印度之行》的神秘人物和曲折情节的通解密钥。
索宇环
关键词:福斯特《印度之行》精英意识情节设计
多模态教学与英语文学课堂的实效性被引量:2
2018年
近年来英语文学课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边缘化,但鉴于文学课程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英语文学导论"为实例,阐述文学课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分析多模态教学对提高英语文学课堂实效性的重要作用。
索宇环都岚岚
关键词:多模态英语文学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与批评艺术史被引量:1
2012年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已经成为艺术史批评的一种重要理论,因而当我们反思艺术批评史时,也就不可回避地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涉及意识形态的本质、国家的职能、艺术创作特征、阶级的定义和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决定程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基础性原理。这并不是对马克思的理论简单地再次评说一番,而是需要我们必须更加严谨地研究和解释。这既要识别清楚一些不属于马克思的而被错误地冠以马克思的名号的理论,又要看到在马克思理论的核心部分存在一个很有价值、很令人困惑的不确定性,它一方面把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当作历史变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把引发阶级斗争的人的因素作为革命性变化的决定性力量。这种悖论性的理解,在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的核心地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主流传统之一,其丰富性无与伦比,其争议性独一无二。此外还应看到,马克思理论是开放性的,不断接受时代的挑战的,"马克思从未说过最后一个词,相反,他的确说了第一个词,我们完全可以继续他开启了的话题"。
戴维·克雷文索宇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叙述视角与文学交流:是谁在操纵读者的同情心?——以《印度之行》为例被引量:2
2008年
小说作者的全部努力都为着一件事:感动读者。小说读者的孜孜不倦也只为着一件事:被小说里的人物感动。读者在被小说人物感动的过程中,是受到小说作者的个人意图、叙述技巧和叙述者身份与地位的引导和制约的。英国现代小说《印度之行》的作者通过叙述视角来达到控制读者情感意向,从而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心。这说明距离和主体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叙述学过渡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索宇环
关键词:主体性文学交流
自由,尚待时日——解放与世界新秩序
2011年
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美国成为毫无争议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超级大国,政府权力越来越集中。2001年,美国遭遇了罕见的恐怖主义袭击,从此开始了美国堂而皇之的对外侵略。这两大事件带给美国的是显著的政治、经济动荡。一方面,美国的民主越来越变得有名无实;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每况愈下,失业、破产引发了国内普遍的不满情绪。各方面的形势都在昭示,马克思主义又回来了,是该考虑变革美国现行政治制度了。
肯尼斯·苏林索宇环
关键词:政治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叙事理论的新视野被引量:6
2008年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直接影响,叙事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后现代叙事理论阶段。这一转变的标志是叙事理论的多样化(叙事无处不在)、解构化(叙事结构的数量和性质是可变化的)和政治化(叙事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从此,叙事批评坚持标准化(批评有理论可依)和多样化(理论绝非一家之言)并重的原则。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关注,承认叙事结构和叙事意义建构和解构的一切参与者,或者将自己的身分属性深嵌其中,或者从中识别到自己的身分属性。叙事行为就是制造身分的行为。理论和叙事的互相渗透被理解为叙事的博大和理论的虚无。后现代叙事理论是叙事学发展的历史积淀,标志着叙事学的成熟和繁荣。
索宇环
关键词:后现代叙事身分理论化
文学形象与国家形象被引量:2
2022年
中国的经济腾飞支持了中国的文化崛起,中国的文化建设助力中国的经济崛起。21世纪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期,如何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神圣的、艰巨的使命。本文通过对比最近一百年里中美两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揭示文学作品对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本文更要说明的是,文学创作不同于意识形态建设,它不刻意美化国家,有时甚至会反省或批评国家,但是只要作家秉承诚实的态度,只要作品严肃认真,它为国家赢得的就是正面和积极的形象。另外,文学作品的影视发行、翻译输出、论坛发布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形象、美化国家形象的软实力。通过文学作品提升国家形象,必须认识和尊重文学作品固有的创作和传播规律。诚实、耐心地建设好文学工程,国家形象便自然立于其中了。
索宇环
关键词:文学形象国家形象诚实走出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