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肿瘤
  • 9篇细胞
  • 7篇晚期
  • 7篇恶性
  • 6篇小细胞
  • 6篇肺癌
  • 5篇预后
  • 5篇乳腺
  • 5篇细胞肺癌
  • 5篇小细胞肺癌
  • 4篇乳腺癌
  • 4篇乳腺肿
  • 4篇乳腺肿瘤
  • 4篇腺癌
  • 4篇腺肿瘤
  • 4篇化疗
  • 4篇恶性肿瘤
  • 3篇血栓
  • 3篇临床病理
  • 3篇基底

机构

  • 26篇大连医科大学...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蔡欣
  • 18篇刘基巍
  • 7篇王阿曼
  • 6篇高雪
  • 5篇周涛
  • 5篇胡冬梅
  • 4篇孙亮新
  • 4篇高鹤立
  • 3篇关宏伟
  • 3篇孙志刚
  • 3篇张洁
  • 3篇陈雅敏
  • 3篇程艳
  • 2篇吴泰华
  • 2篇邹杨
  • 2篇宁振
  • 2篇屈虹
  • 2篇田源
  • 1篇刘红华
  • 1篇王洪江

传媒

  • 7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肿瘤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肺部疾病...
  • 1篇2002年国...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物三阶梯止痛治疗在癌性疼痛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药物三阶梯止痛治疗在缓解癌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总结230例经病理或临床理化诊断为恶性肿瘤伴有癌痛的病人,按疼痛程度给予不同阶梯的治疗,观察其缓解率,KPS改善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轻、中、重度疼痛给予一、二、三阶梯...
蔡欣孙亮新张洁周涛宋秀珍刘基巍
关键词:癌性疼痛康复
文献传递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希罗达联合西妥昔单抗或单纯化疗一线用于进展期大肠癌的疗效与KRAS基因状态的关系
2010年
目的比较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希罗达联合西妥昔单抗或单独给予此化疗方案一线对于进展期大肠癌的疗效与K—ras基因状态的关系。方法A(A1、A2)、B两组患者均接受LOHP130mg/m^2,第1天静脉滴注3h,CF200mg/m。,第1天、第2天静脉滴注2h,5-FU400mg/m^2,第1天、第2天静脉推注,5-FU600mg/m^2,第1天、第2天持续静脉滴注22h;或者将5-FU改换成希罗达1800mg/m^2,分两次口服,第1~14天,每3周重复1次;A组患者化疗同时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首次西妥昔单抗400mg/m^2,静脉滴注小于2h,以后250mg/m^2,静脉滴注小于1h,每周1次,入组患者至少连用2次,最长可持续使用至PD或者出现难以接受的毒性反应而停止。KRAS基因状态通过病理切片进行检测。结果A1组(KRAS野生型)、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4.55%、21.74%,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除皮疹外无差别。结论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希罗达联合西妥昔单抗KRAS野生型患者优于单纯化疗,对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KRAS基因状态可以作为是否使用西妥昔单抗的一个较好的决定因素。
田源刘基巍蔡欣
关键词:大肠癌化疗西妥昔单抗
自分泌运动因子及其受体在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肿瘤细胞分泌的自分泌运动因子和受体,一种跨膜糖蛋白,结合后,经胞吞或者囊泡作用进入细胞内,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方面发挥作用。主要作用:(1)上调肿瘤细胞整合素的表达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分泌,改变细胞-基质之间的黏附性以利于肿瘤细胞迁移。(2)下调E-钙黏蛋白的表达,使纤连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增加,促进上皮组织向间叶组织转化。(3)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表达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自分泌运动因子及其受体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蔡欣吴泰华
关键词:自分泌运动因子恶性肿瘤
晚期肿瘤合并恶性肠梗阻的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晚期不可手术的IV期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恶性肠梗阻(MBO)的预后因素。方法:选取7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合并MBO的晚期肿瘤患者,并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ECOG评分等特征。随访结束至2012年12月。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是否伴有腹膜转移和腹水、梗阻部位、ECOG评分、白蛋白水平、MBO诊断后治疗模式(后续治疗vs支持治疗)均可影响MBO患者的预后,但仅ECOG评分、MBO诊断后治疗模式可作为影响MBO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BO受各种因素影响。
王阿曼宁振周涛蔡欣刘基巍
关键词:恶性肠梗阻生存期预后因素
泰索帝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观察泰索帝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6例均有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及可评价客观指标。采用泰索帝75mg/m2d1,静脉滴注1小时,用泰索帝前1天口服地塞米松10mg,连续3天。吡柔比星40mg/m2d2化疗。21天为1周期,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26例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CR3例,PR16例,NC5例,PD2例,有效率73.1%。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Ⅲ度占34.6%,Ⅳ度占26.9%,脱发Ⅱ度占46.2%,Ⅲ度占23.1%,腹泻Ⅱ度占34.6%,Ⅲ度占23.1%。结论:泰索帝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陈雅敏刘基巍张洁蔡欣
关键词:乳腺肿瘤药物疗法联合用药泰索帝吡柔比星乳腺癌
晚期肿瘤合并恶性肠梗阻的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晚期不可手术的Ⅳ期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恶性肠梗阻的预后因素,为提高MBO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7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合并MBO的晚期肿瘤患者,并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ECOG...
王阿曼宁振周涛蔡欣刘基巍
微囊型脑膜瘤1例报道被引量:1
2011年
微囊型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脑膜瘤亚型,WHO(1999)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正式将其列入脑膜瘤分类中[1]。因其无经典型脑膜瘤结构,组织形态特殊,病理诊断易误诊为胶质瘤,故本文报告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
高雪胡冬梅张丽芝蔡欣高鹤立
关键词:微囊型脑膜瘤临床病理
MMP-2、VEGF、CD105、Ki67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MMP-2、VEGF、CD105、Ki67与SCLC的表达及其与SCLC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SCLC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我院2004~2009年病理科存档且资料完整的42例SCLC组织和...
王阿曼蔡欣刘基巍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被引量:53
2010年
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形成,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及缩短生存期,因此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如原发性脑肿瘤、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此外,多种原因所致静脉血流淤滞、抗肿瘤药物及孕激素类药物治疗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血栓形成参与了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等机制,抗凝治疗不仅能有效地治疗血栓,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程艳蔡欣刘基巍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栓形成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2步法,检测E-钙黏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p53、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22例腔上皮A型、23例腔上皮B型、20例基底细胞样型、23例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高表达型、17例正常乳腺表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6~60个月。结果腔上皮A型、腔上皮B型、基底细胞样型、HER2高表达型、正常乳腺表型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4.5,51.1,48.8,52.0,56.0岁,其中基底细胞样型中老年女性占20.0%(5/20);肿物平均大小分别为3.4,3.5,2.1,3.0,3.5cm;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3%(17/22),73.9%(17/23),40.0%(8/20),65.2%(15/23),70.6%(12/17),基底细胞样型低于其余4型(P<0.05)。5型乳腺癌中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2.7%,26.1%,60.0%,56.5%,23.5%,基底细胞样型和HER2高表达型p53蛋白阳性率高(P<0.05);E-钙黏素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80.0%,100.0%,100.0%,基底细胞样型低于其余四型(P<0.05);MMP-7阳性率分别为40.9%,52.2%,85.0%,69.6%,64.7%,基底细胞样型高于腔上皮A,腔上皮B型(P<0.05);Ki-67<10%阳性率分别为59.1%,39.1%,25.0%,30.4%,29.4%,Ki-6710%~30%阳性率分别为36.4%,52.2%,40.0%,52.2%,58.8%,Ki-67≥30%阳性率分别为4.5%,8.7%,35.0%,17.4%,11.8%,说明基底细胞样型增殖指数显著增高(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基因分型不是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基因分型乳腺癌中,基底细胞样型平均发病年龄较小,通常为绝经期前;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侵袭转移力高、细胞增殖更旺盛、易发生p53基因突变,且5年生存率最低。
高雪关宏伟王洪江刘焕然蔡欣高鹤立
关键词:乳腺肿瘤病理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