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博

作品数:7 被引量:16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作物
  • 2篇冬小麦
  • 2篇土壤
  • 2篇小麦
  • 2篇灌溉
  • 2篇灌溉效果
  • 2篇耗水
  • 1篇地面灌
  • 1篇地面灌溉
  • 1篇冬小麦-夏玉...
  • 1篇动态监测
  • 1篇冻土
  • 1篇冻土分布
  • 1篇虚拟水
  • 1篇英文
  • 1篇玉米
  • 1篇蒸散
  • 1篇蒸散发
  • 1篇蒸散发量
  • 1篇入渗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汉中市环境监...

作者

  • 7篇陈博
  • 5篇欧阳竹
  • 2篇陈俊旭
  • 2篇刘恩民
  • 2篇张艳玲
  • 1篇龙爱华
  • 1篇李建平
  • 1篇章少辉
  • 1篇华东
  • 1篇刘丽平
  • 1篇郭建青
  • 1篇张士锋
  • 1篇程维新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Journa...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冬小麦耗水预测被引量:45
2010年
该文根据中国科学院禹城农业试验站2003-2006年冬小麦季的气象资料和大型称重式蒸渗仪观测资料,把实测作物系数作为作物因子指标,建立了以日最高温度、日净辐射、实测表层60cm土壤含水率、日序数和作物系数为输入因子,蒸渗仪实测蒸散量为输出因子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为5-9-1,训练函数为Trainbr。检验结果表明冬小麦耗水量模型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13.1%,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为0.88mm,模型预测Nash-Sutcliffe效率指数为0.865,预测效果较好,可满足生产需要。
陈博欧阳竹
关键词:作物蒸散发量神经网络作物系数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通过对中国气象台站观测的冻土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中国冻土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主要分析了中国冻土分布的季节变化,开始冻结的日期分布,开始解冻的日期分布,冻结的时间长度分布以及中国冻土的深度的空间变化,同时也分析...
陈博李建平
关键词:冻土分布年际变化
文献传递
不同畦面结构下畦灌过程和效果评估(英文)被引量:3
2012年
在畦灌过程中,畦田地形或微地形条件对灌溉效果影响很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华北平原的大面积推广改变了畦田地表结构状态。本研究提出畦面结构这一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三种畦面结构下的畦灌:平作畦灌(BSI),微垄沟灌(BFI),细沟灌(RI);田间试验和WinSRFR3.1模型相结合评估了不同畦面结构对畦灌水流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探索畦面结构对畦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WinSRFR3.1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微垄沟灌和细沟灌,平作畦灌、微垄沟灌和细沟灌的水流过程和灌溉效果各不相同。平作畦灌入渗速率最快而微垄沟灌入渗速率最慢;平作畦灌田面水流推进最慢而微垄沟灌田面水流推进最快;这两个过程综合作用导致平作畦灌灌溉效果最差而微垄沟灌灌溉效果最佳。不同畦面结构是灌溉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畦面结构是畦灌系统中影响畦灌效果的重要因子。
陈博欧阳竹章少辉
关键词:畦灌灌溉效果
基于水足迹核算的北京市水资源保障研究被引量:54
2010年
本文利用水足迹对北京市水资源占用进行估计,得出2006年北京市水资源实际占用量为138.28×108m3,能更真实反映北京市水资源实际占用情况。从产业结构及消费构成分别分析了水足迹的情况,得出农作物和动物产品虚拟水消耗是水足迹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粮食及肉类是耗用水资源的主要消费产品。北京市水资源压力为1.37,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产品引进、生态环境保障、动物类及农作物产品用水相应水资源压力分别为:0.082、0.135、0.570、0.016、0.350和0.213。市外引入水资源高达59.78×108m3,对外依存度为0.43,说明北京市本地水资源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北京市水足迹组成及水资源保障情况得出结论,市内用水结构优化、虚拟水引进及南水北调是水资源安全保障的基本措施。
陈俊旭张士锋华东龙爱华陈博
关键词:水足迹虚拟水水资源保障
不同畦面结构下地面灌溉效果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为研究畦面结构变化对地面灌溉效果的影响,在4种不同畦面结构的大田灌溉试验基础上,用WinSRFR3.1模型对平作畦灌、细沟灌、畦作浅沟灌和微垄沟灌的田面土壤特性参数和灌水效果进行估算和模拟,比较了不同灌溉方式由于畦面结构改变引起的田面土壤特性和灌水效果差异,并提出不同畦面结构的适宜畦田规格。研究认为,不同畦面结构的田面糙率系数和土壤入渗特性差异明显,微垄沟灌糙率系数最大而平作畦灌糙率系数最小,平作畦灌入渗速率最快而畦作浅沟灌入渗速率最慢;对长畦田来说,畦作浅沟灌灌水效果最好,微垄沟灌次之,平作畦灌最差;在单宽流量为4.5L/(m·s)条件下,畦作浅沟灌灌水效率达到80%的最大优化畦长为200~220m,微垄沟灌为170~190m,细沟灌为150~170m,平作畦灌为150~170m。畦面结构是影响地面灌溉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地面灌溉研究和实践中都需考虑进去。
陈博欧阳竹刘恩民张艳玲陈俊旭
关键词:灌溉入渗土壤湿度地面灌溉灌溉效果
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被引量:43
2012年
为明确华北平原主导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论文搜集文献资料,结合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长期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华北平原近50 a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耗水量变化趋势,阐明其耗水特性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最后通过对蒸发能力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分析明确了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变化的主导原因。研究表明:①近50 a华北平原主导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呈下降趋势,冬小麦耗水量从501.2 mm降低到456.3 mm,夏玉米耗水量大体变化在300~400 mm,平均为350 mm左右;②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由3.31 kg/(hm2.mm)增至15.91 kg/(hm2.mm);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从3.72 kg/(hm2.mm)提高到23.36 kg/(hm2.mm);③拔节—乳熟期是冬小麦耗水强度和耗水量最大的一个时期,华北平原需要通过多次灌溉满足作物水分供需平衡,拔节—灌浆期是夏玉米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都比较高的时期,适逢华北地区雨热同期,一般不需要进行补充灌溉;④大气相对湿度增加和日照时数减少是蒸发能力减弱的主因,进而导致作物耗水量呈现下降趋势。
陈博欧阳竹程维新刘丽平
关键词:作物耗水量冬小麦夏玉米华北平原
作物根层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最佳测量深度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2001-2007年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数据,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和方差检验。结果表明,深度30 cm处土壤水分含量与0~50 cm土壤水分含量平均值高度相关,并且两者之间构成一定的转换模型。最后,利用2008年0~50 cm土壤水分实际测量值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出的预测值两者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拟合效果较好。因此,30 cm可以作为作物根层土壤水分含量测定的最佳土层深度。该结论适用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区的农田土壤水分含量监测。
张艳玲欧阳竹郭建青李元盈陈博刘恩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