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长花

作品数:12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糖尿
  • 12篇糖尿病
  • 10篇糖尿病患者
  • 10篇2型糖尿
  • 10篇2型糖尿病
  • 10篇病患
  • 7篇2型糖尿病患...
  • 4篇动脉
  • 3篇动脉内
  • 3篇血糖
  • 3篇胰岛
  • 3篇内中膜
  • 3篇内中膜厚度
  • 3篇中膜
  • 3篇中膜厚度
  • 3篇门诊
  • 2篇代谢
  • 2篇动脉内中膜厚...
  • 2篇血脂
  • 2篇胰岛素

机构

  • 1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七人...
  • 1篇上海市第十人...

作者

  • 12篇丁长花
  • 10篇黄勤
  • 8篇邹大进
  • 7篇冯正康
  • 7篇王奇金
  • 4篇杨露
  • 3篇胡艳艳
  • 3篇徐茂锦
  • 3篇李慧
  • 2篇王鸿燕
  • 2篇那娜
  • 2篇高从容
  • 2篇成玮
  • 2篇陆建灿
  • 2篇陈晶波
  • 2篇吴鸿
  • 1篇倪婷婷
  • 1篇李娟
  • 1篇陈瑾
  • 1篇马荣炜

传媒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东南国防医药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xenatide抑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JAK1/STAT1的表达及胰岛B细胞凋亡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生物活性肽Exenatide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组织JAK1/STAT1的表达及胰岛B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联合高脂喂养的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分别用Exenatide、二甲双胍和生理盐水作用于模型大鼠。检测大鼠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观察Exenatide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疗效。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胰岛组织JAK1转录激活子1(STAT1)的蛋白表达水平;Annexin-Ⅴ/PI染色法比较各组胰岛B细胞对氧化应激诱发的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Exenatide治疗组ISI增高,糖化血红蛋白降低(P均<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相比,Exenatide组胰岛组织中JAK1/STAT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且H2O2诱发的胰岛B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结论 Exenatide可能通过调节JAK1/STAT1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B细胞凋亡。
王奇金邹大进田建卿丁薇丁长花冯正康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细胞凋亡
强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对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抑制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脂代谢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强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对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抑制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将7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25例,强化血糖、血压控制;B组12例,A组基础上加用强化血脂治疗;C组20例和D组15例,在B组基础上分别加用维生素E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结果 A组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水平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浓度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负相关(P均<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逐步校正年龄、性别、BMI、WHR、血糖和血压后,较高水平的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浓度与强化控制血脂相关(P<0.01)。结论强化控制血脂较未强化控制血脂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水平升高,肥胖抑制素可能与脂代谢相关。
倪婷婷邹大进黄勤王奇金丁长花冯正康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肥胖抑制素脂代谢
糖尿病患者304例血糖控制指标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长期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代谢指标的控制现状,为更好地管理患者血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年3月1日至4月30日间采用现况调查方式收集304例T2DM患者近3个月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降糖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A组)、单纯胰岛素治疗组(B组)和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组(C组),评估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现状及与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关系。结果 (1)304例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为(8.01±1.14)%,达标率(<7.0%者)为13.16%;74.67%(227/304)的患者至少合并1种并发症或伴随疾病,确诊时的餐后2 h血糖(postprandial glucose,PPG)与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数目相关(r=0.131,P<0.05)。(2)B组和C组的糖代谢控制情况明显好于A组(P均<0.05),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仍为常用降糖药物,常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是预混胰岛素类似物(30/59,50.85%)和每日4次胰岛素强化治疗(16/59,27.12%)。(3)各组患者填表前1周自测血糖者分别占27.56%、57.63%和50.85%,且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PPG的控制情况均好于同组未自测血糖者(均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测血糖为患者血糖不达标(即HbA1c≥7%)的影响因素(OR值为0.379,P<0.01)。结论 HbA1c达标率低仍是糖尿病治疗中的棘手问题,血糖控制不佳者,应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包括及时启用胰岛素治疗和积极调整胰岛素用量。
陈瑾杨露陈晶波丁长花陆建灿黄湘琴黄勤
关键词: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
多因素强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髂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通过强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多种因素后,其髂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方法对照研究强化控制100例资料完整的新诊断T2DM患者3年前后血糖、血压、血脂等生理指标及髂总动脉IMT的变化情况。先单因素分析,再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别分析干预前后髂总动脉IMT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3年的强化干预,髂总动脉IMT治疗后为(0.72±0.18)mm,较治疗前的(0.80±0.15)mm明显降低(P<0.01);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改善(P<0.05),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强化干预前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TC为髂总动脉IMT的危险因素(P<0.05),干预后TC、体质量指数(BMI)、性别为髂总动脉IM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的髂总动脉IMT可通过早期多因素强化干预而在一定程度上被逆转,其强化干预前后的影响因素分别为SBP、FPG、TC及TC、BMI、性别。
那娜王奇金吴鸿黄勤丁长花邹大进
关键词:血脂异常人体质量指数
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斑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39例(2002年),将患者分为一种、两种、三种口服降糖药物单用组(SING、DOUB、TRIP)和不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组(NONE)及对照组。对比分析随访第6年(07年)和第8年(09年)各组颈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的IMT值与斑块发生率以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TRIP组09年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与07相比略有降低。(2)TRIP组09年动脉IMT与07年相比有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动脉IMT值显著升高(P<0.05)。(3)TRIP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低于同期其他各组对应的动脉斑块发生率(P<0.05)。(4)口服降糖药物联用种类与动脉斑块发生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5)本研究证明INS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危险因子(P<0.05),餐后2 h血糖(2hPG)和INS为髂动脉斑块发生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罗格列酮+二甲双胍+格列吡嗪三种口服降糖药联用的三联疗法能控制胰岛素升高,延缓甚至逆转脉内膜增厚进程并且能够抑制动脉斑块发生,是较全面的防治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综合疗法。
巴根王奇金缪雄丁长花冯正康黄勤邹大进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强化降糖
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13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血糖和血压控制组(简称对照组,32例),B组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组(32例),C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加维生素E组(32例)和D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加复方丹参滴丸组(34例)。其中D组按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热盛证8例、气阴两虚证5例、阴阳两虚证8例及血瘀气滞证13例。定期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血压(BP),治疗前及治疗后1、3、5年时均行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动态观察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分析与FBG、血脂和BP等关系。结果共有105例患者完成了5年随访。4组患者总胆固醇(TC)水平呈降低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升高之势,C组和D组略优于B组,但明显优于A组;5年间,各组患者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波动不明显。病程中4组患者颈动脉IMT均逐渐增厚,且斑块数量逐渐增多,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D组增厚的程度明显小于其他3组(均P<0.01)。糖尿病患者IMT与HbA1c、HDL-C、LDL-C、TC和TG密切相关,尤其是D组。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有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的作用。
马荣炜邹大进王奇金丁长花王鸿燕高从容李慧冯正康鲁瑾徐茂锦黄勤
关键词:2型糖尿病复方丹参滴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1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二甲双胍9年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T2DM患者持续口服或未服二甲双胍9年各18例,定期监测血糖、HbA1c和肝肾功能等。结果二甲双胍治疗(T)组第9年底HbA1c<7%者占77.78%,对照(C)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肾功能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小球滤过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老年T2DM患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成玮丁长花王鸿燕王奇金邹大进杨露胡艳艳冯正康高从容李慧鲁瑾徐茂锦黄勤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长期服药安全性
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374例代谢控制现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等代谢指标的控制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374例长期在我院门诊随访的T2DM患者近3个月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服用的口服降糖药种数分为3组(单药治疗组、两药治疗组和三种及以上药物治疗组),评估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现状及与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关系。结果374例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46±1.22)%,达标率40.64%。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患者血糖控制较BMI≥24 kg/m2者好(P<0.05)。最常用的联合药物为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两药组占51.35%,三药及以上组占71.09%)。三药及以上药物治疗组HbA1c≥8.0%者比例(34.12%)超过合并后单药及双药组(2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Logisit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长(OR值1.64)、BMI高(OR值1.60)、合并症或并发症数目多(OR值1.60)是血糖不达标的危险因素,而年龄则是保护因素(OR值0.695)。结论我院门诊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HbA1c达标率较低,与"治疗惯性"等因素相关。联合用药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者,应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杨露陆建灿丁长花胡艳艳黄勤
关键词: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糖化血红蛋白
谷氨酰胺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机制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明确口服谷氨酰胺(glutamine,Glu)是否通过升高胰高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对早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餐后血糖和胰岛功能有改善作用。方法选取9例血糖控制良好且病程小于3年的T2DM患者,首次试验患者晨起空腹仅给予低脂餐(作为对照组),第二次试验用低脂餐前口服100 mg西格列汀,第三次试验用低脂餐前口服30 g Glu,每次试验间隔1-2周,观察进餐前后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等水平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Glu和西格列汀均可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均P〈0.05),且Glu的早期降低血糖作用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Glu组GLP-1水平在进餐后呈增高趋势,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GIP)水平在餐后60 min到180 min间显著升高(P〈0.05);与自身基线值(空腹)比,服用Glu后血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水平在餐后60、120和180 min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Glu可升高GLP-1水平,改善早期T2DM患者餐后血糖,疗效与西格列汀相当,但确切机制尚未阐明。
杨露成玮丁长花宋敬云林红梅胡艳艳陈晶波黄勤
关键词:2型糖尿病谷氨酰胺胰高糖素样肽-1
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危险因素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估强化控制血糖、血压、吼脂对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及其町溶性受体(s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跟踪随访13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5年,分3组:强化血糖、血压控制组(20例),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组(80例),常规治疗绀(32例)。记录颌、股动脉IMT及其他相火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测定实验终点各组血清AGE和sRAGE水平。结果长期强化治疗较常规治疗,可明显减少颈、股动脉IMT增厚,同时可有效抑制血清中AGE的蓄积(P=0.009)。经多元回归分析提示AGE为股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sRAGE与研究终点HbA_IC水平的比值,与5年问HbA_IC的均数及波动情况呈负相关(P〈0.05)。结论长期强化治疗较常规治疗可明显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颈、股动脉IMT增厚,同时可减少AGE在其体内的累积。
那娜王奇金黄勤丁长花冯正康吴鸿李慧鲁瑾徐茂锦邹大进
关键词: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尿病动脉内中膜厚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