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东

作品数:88 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4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61篇伽玛刀
  • 45篇外科
  • 44篇放射外科
  • 34篇伽玛刀治疗
  • 17篇外科治疗
  • 16篇眼眶
  • 16篇手术
  • 16篇放射外科治疗
  • 15篇肿瘤
  • 15篇伽玛刀放射外...
  • 15篇外科手术
  • 15篇放射外科手术
  • 14篇血管
  • 10篇原发性
  • 9篇电休克
  • 9篇休克
  • 8篇蛋白
  • 8篇血管瘤
  • 8篇三叉神经
  • 8篇疗效

机构

  • 84篇天津医科大学
  • 10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天津市眼眶病...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重庆市九龙坡...

作者

  • 86篇刘东
  • 65篇徐德生
  • 46篇张志远
  • 41篇张宜培
  • 35篇李彦和
  • 32篇郑立高
  • 18篇刘晓民
  • 11篇宋国祥
  • 9篇刘超
  • 9篇闵苏
  • 9篇林益光
  • 8篇贾强
  • 8篇董军
  • 8篇程轶峰
  • 7篇刘小滨
  • 7篇罗洁
  • 7篇康春生
  • 6篇张雪宁
  • 5篇魏珂
  • 5篇王国开

传媒

  • 15篇中国微侵袭神...
  • 7篇立体定向和功...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天津医药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放射医学...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国际神经病学...
  • 2篇第七届上海国...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3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12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10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1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顽固性癫痫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的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放射外科治疗药物难治的顽固性癫痫的长期疗效、安全性和相关疑问.方法:自1996年4月至1999年6月连续用γ刀治疗不同发作类型的顽固性癫痫患者47例,37例获得满意随访.术前研究包括详细病史、体检...
郑立高刘东徐德生张志远张宜培李彦和
关键词:顽固性癫痫伽玛刀放射外科
眼眶肿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总结评价Leksell伽玛刀治疗眼眶肿瘤的中长期疗效。方法223例患者年龄4~85岁,平均(37.5±15.6)岁。男91例,女132例;125例为手术后残留或复发者,98例根据典型临床及影像表现进行诊断;肿瘤容积0.03~35.60cm3,平均(5.4±1.9)cm3;肿瘤边缘剂量10~40Gy。结果随访18—114个月,平均(35.7±16.2)个月,肿瘤缩小129例(57.8%),无变化80例(35.9%),14例(6.3%)肿瘤增大,肿瘤控制率为93.7%;142例患者治疗后视力得到保留,其中视力提升79例,减退19例;21例曾出现一过性球结膜水肿。结论伽玛刀治疗眼眶肿瘤可取得良好肿瘤控制率,多数患者可保留视力,并发症少,可成为眼眶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刘东徐德生张志远李彦和刘晓民张宜培贾强林益光宋国祥
关键词:伽玛刀放射外科眼眶肿瘤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伽玛刀治疗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价值。方法对6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人行伽玛刀治疗,中心剂量80Gy,边缘剂量40Gy,边缘剂量曲线50%,等中心数2 ̄8个,均选用4mm准直器。结果随访24 ̄96个月,中位时间58个月。病人均存活,仅1例2年后出现玻璃体内增殖物,无其他眼部和全身并发症,未见眼外及颅内外蔓延和转移。视力提高2例,保持治疗前水平3例,下降1例。肿瘤缩小4例,消失1例,1例观察8年未增长。结论伽玛刀治疗眼球后部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有效,部分病人达到了既控制肿瘤又保留眼球和部分视力的目的。
徐德生刘东张宜培张志远郑立高宋国祥
关键词:黑色素瘤脉络膜肿瘤放射外科手术
伽玛刀治疗眼眶及眶颅沟通脑膜瘤中长期疗效分析与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究伽玛刀(γ-刀)治疗眼眶及眶颅沟通脑膜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差异。方法 54例眼眶内及眶颅沟通脑膜瘤患者接受γ-刀治疗,其中眼眶内脑膜瘤32例,眶颅沟通脑膜瘤22例,肿瘤中位容积8.29 cm3(0.22~32.6 cm3),肿瘤边缘平均剂量4.2 Gy(10.0~17.0 Gy),40%~55%等剂量线。结果随访5~187个月,平均57个月,治疗后患者视力提高6例,维持不变31例,下降12例,失明5例;影像学显示肿瘤消失3例,缩小26例,无变化17例,增大8例,肿瘤总体控制率达85.2%,其中眶内脑膜瘤控制率90.6%,眶颅沟通脑膜瘤控制率77.3%。伽玛刀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眼部疼痛、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等。结论伽玛刀治疗眼眶及眶颅沟通脑膜瘤具有长期控制肿瘤生长,可保留多数患者视力,并发症少等优点;眼眶内脑膜瘤在肿瘤控制及视力预后均好于眶颅沟通脑膜瘤。
宗永青徐德生刘晓民刘东李彦和张宜培
关键词:眼眶肿瘤脑膜瘤伽玛刀放射外科
垂体腺瘤的γ-刀治疗
2006年
目的评价γ-刀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及患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方法对1995年9月-2004年12月经γ-刀治疗并获得完全随访的312例垂体腺瘤患者(包括手术后104例,放射治疗后35例,173例直接采用γ-刀治疗)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非功能性垂体腺瘤78例,功能性垂体腺瘤234例(催乳素腺瘤124例、生长激素腺瘤37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2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卵泡刺激素腺瘤8例和混合性腺瘤52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变化及内分泌功能等综合评价疗效。平均随访30.50个月。结果γ-刀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25例(8.01%),缩小152例(48.72%),大小无变化129例(41.35%),增大6例(1.92%),总的肿瘤控制率为98.08%(306/312)。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中77例(32.91%)激素分泌水平恢复正常,102例(43.59%)较治疗前下降,55例(23.50%)无明显改变。γ-刀治疗的晚期并发症主要有视力下降(5例)和垂体功能低下(8例)。结论γ-刀治疗垂体腺瘤患者安全、有效。
贾强徐德生林益光张志远李彦和张宜培刘东刘晓民郑立高
关键词:垂体肿瘤Γ射线腺瘤
伽玛刀治疗磁共振影像定位精度的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通过对伽玛刀MRI定位像空间位置误差的研究,提高MRI定位像的几何精确度。方法将临床常用的NRI4种定位扫描序列输入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测量各栅格节点坐标,比较各点坐标测量值与实际位置的误差,并分析坐标误差的空间分布。结果各序列定位影像的栅格节点空间位置坐标误差均小于1mm。平均误差值以3DFSPGR和sET1加权序列较小。比较4种不同序列像坐标的平均误差值,在横轴位各序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97.51、1873.63、2.87、3.00,P〈0.05),冠状位各序列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随着节点距中心点距离的增大,误差值有增大的趋势。结论磁共振成像的空间位置误差与成像序列参数直接相关,在定位时应根据患者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及位置合理选择成像序列参数,以减小定位MRI的空间位置误差。
张宜培张雪宁刘东李彦和徐德生
关键词:伽玛刀放射外科磁共振影像
丙泊酚和地卓西平马来酸盐逆转抑郁大鼠电休克后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对抑郁大鼠电休克(ECT)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嗅球切除抑郁模型大鼠分入6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予5mL 0.9%氯化钠溶液腹腔内注射;MK-801组大鼠予5mL MK-801(10mg/kg)腹腔内注射;MK-801+ECT组大鼠予5mL MK-801(10mg/kg)腹腔内注射+施行1个疗程ECT;丙泊酚组大鼠予5mL丙泊酚(200mg/kg)腹腔内注射;丙泊酚+ECT组大鼠予5mL丙泊酚(200mg/kg)腹腔内注射+施行1个疗程ECT;ECT组大鼠予5mL0.9%氯化钠溶液腹腔内注射+施行1个疗程ECT。ECT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谷氨酸(Glu)在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p-AT8Ser202和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1H8在海马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CT组、MK-801+ECT组和丙泊酚+ECT组的Glu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MK-801组和丙泊酚组(P值均<0.01),丙泊酚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丙泊酚+ECT组显著低于ECT组(P<0.01),MK-801组与对照组间、MK-801+ECT组与ECT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CT组、MK-801+ECT组和丙泊酚+ECT组的p-AT8Ser202和GSK-3β1H8蛋白表达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MK-801组和丙泊酚组(P值均<0.01),MK-801组和丙泊酚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MK-801+ECT组、丙泊酚+ECT组均显著低于ECT组(P值均<0.05)。结论丙泊酚和MK-801可减缓ECT后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程度。
刘超闵苏刘东董军张雪宁
关键词:丙泊酚地卓西平马来酸盐电休克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伽玛刀治疗泪腺上皮性肿瘤的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伽玛刀治疗泪腺上皮性肿瘤的长期效果、影响因素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泪腺上皮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伽玛刀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Cox回归模型用于分析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59例,时间15~96个月,平均55.6个月。6个月实际控制率是96.6%,1年和5年实际控制率分别是72.9%和15.2%。肿瘤侵犯颅内(P=0.002)和肿瘤直径≥3.5 cm(P〈0.001)是降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是否曾行放射治疗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155)。5年远处转移率是32.2%。5年生存率是50.8%。结论伽玛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肿瘤治疗方法,治疗复发泪腺上皮性肿瘤短期效果良好,但仍需要定期复查。
杜春发刘晓民徐德生刘东张志远李庆国王金环
关键词:泪腺伽玛刀
糖皮质激素对伽玛刀术后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减轻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接受γ刀照射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MP,5—30mg/kg),分别于照射后12、13周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和VEGF及其受体表达。结果高剂量MP降低VEGF蛋白表达(12.40±0.88)阳性细肜高倍视野(P〈0.01),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T-1)蛋白表达(25.40±0.86)阳性细胞/高倍视野(P〈0.01)。同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高剂量MP治疗后VEGFmRNA水平为对照组的70%,而FLT-1为对照组的I.8倍。结论糖皮质激素对VEGF及其受体的差异调控是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缓解伽玛刀术后脑水肿的重要机制。
李宏魏铭刘东徐德生
关键词:脑水肿放射外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术后残留或复发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多中心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分析伽玛刀治疗术后残留或复发无功能型垂体腺瘤(NFPA)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方法收集4家医院的伽玛刀中心2000年1月—2015年1月诊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51例,其中男219例(49%),女232例(51%),年龄13~79岁,中位年龄50岁。中位肿瘤体积为4.0 cm3(0.79~55.3 cm3),中位周边处方剂量14Gy(8~21Gy),中位中心处方剂量30Gy(16~42Gy)。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定期随访,随访6~21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肿瘤控制率94%(424/451),3、5、8、10年和15年的累积肿瘤控制率分别为95%(431/451)、93%(419/451)、92%(415/451)、88%(397/451)和80%(361/451)。垂体功能减退率22%(99/451)。视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8%(36/451),外展神经功能障碍1.3%(6/451),动眼神经功能障碍1%(5/451)。结论临床多中心研究显示,伽玛刀治疗外科术后残留或复发的NFPA安全有效,可以被作为一线治疗考虑。
孙时斌刘晓民刘东孙君昭童鹰
关键词:多中心随访研究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