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生
- 作品数:153 被引量:331H指数:9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垂体腺瘤的γ-刀治疗
- 2006年
- 目的评价γ-刀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及患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方法对1995年9月-2004年12月经γ-刀治疗并获得完全随访的312例垂体腺瘤患者(包括手术后104例,放射治疗后35例,173例直接采用γ-刀治疗)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非功能性垂体腺瘤78例,功能性垂体腺瘤234例(催乳素腺瘤124例、生长激素腺瘤37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2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卵泡刺激素腺瘤8例和混合性腺瘤52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变化及内分泌功能等综合评价疗效。平均随访30.50个月。结果γ-刀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25例(8.01%),缩小152例(48.72%),大小无变化129例(41.35%),增大6例(1.92%),总的肿瘤控制率为98.08%(306/312)。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中77例(32.91%)激素分泌水平恢复正常,102例(43.59%)较治疗前下降,55例(23.50%)无明显改变。γ-刀治疗的晚期并发症主要有视力下降(5例)和垂体功能低下(8例)。结论γ-刀治疗垂体腺瘤患者安全、有效。
- 贾强徐德生林益光张志远李彦和张宜培刘东刘晓民郑立高
- 关键词:垂体肿瘤Γ射线腺瘤
-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的视力控制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影响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PONSM)术后视力控制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伽玛刀治疗中心收治的26例PONSM患者,2例经病理证实,24例经MRI表现结合临床特征诊断.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复诊,通过分析肿瘤控制率及视力控制率评定疗效.评估伽玛刀治疗参数、患者不同临床特征及术前MRI表现对视力预后情况是否产生影响.结果 经过6~62个月随访,视力控制率为65.4%,肿瘤控制率为96.2%.发病年龄(P=0.034)、起病急缓(P =0.014)及术前肿瘤形态(P=0.034)与伽玛刀术后视力控制有显著关系.结论 伽玛刀治疗PONSM疗效较好,其术后视力控制效果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急缓,并与伽玛刀术后出现的放射性损伤程度有关.
- 吴梦琳张雪宁郭琪郑晶晶张宜培徐德生魏璐时代
- 关键词:伽玛刀视力影响因素
- 伽玛刀联合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颅内囊性肿瘤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手术与伽玛刀联合治疗颅内囊性肿瘤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颅内囊性肿瘤40例,单纯立体定向穿刺抽液19例,留置Ommaya囊抽液19例,内窥镜下手术切除肿瘤并排除囊液2例。肿瘤体积缩小后再行立体定向磁共振成像(MRI)定位、伽玛刀治疗,并计算抽液前后肿瘤体积的变化。依据Logistic综合方程计算抽液前后风险概率的变化,将抽液前后的肿瘤体积和风险概率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抽液后瘤囊完全消失,病灶体积明显缩小。抽液前后肿瘤容积和风险概率均显著降低(容积变化:t=8.108,P<0.001;风险概率:t=5.933,P<0.001)。随访时间6个月~42个月,平均17.5个月。经伽玛刀治疗后,瘤结节消失10例,缩小12例,无变化17例,增大1例。结论颅内囊性肿瘤立体定向穿刺抽液后肿瘤体积缩小,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并发症的风险概率显著降低,是联合伽玛刀治疗囊性肿瘤一种有效方法;针对肿瘤病理类型的不同采用伽玛刀放射外科联合单纯穿刺或置管抽取囊液、结合囊内治疗是囊性肿瘤治疗成功的关键。
- 徐德生郑立高康春生张志远李彦和张宜培张丽茵田立新
- 关键词:立体定向外科伽玛刀
- 伽玛刀治疗磁共振影像定位精度的影响因素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伽玛刀MRI定位像空间位置误差的研究,提高MRI定位像的几何精确度。方法将临床常用的NRI4种定位扫描序列输入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测量各栅格节点坐标,比较各点坐标测量值与实际位置的误差,并分析坐标误差的空间分布。结果各序列定位影像的栅格节点空间位置坐标误差均小于1mm。平均误差值以3DFSPGR和sET1加权序列较小。比较4种不同序列像坐标的平均误差值,在横轴位各序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97.51、1873.63、2.87、3.00,P〈0.05),冠状位各序列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随着节点距中心点距离的增大,误差值有增大的趋势。结论磁共振成像的空间位置误差与成像序列参数直接相关,在定位时应根据患者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及位置合理选择成像序列参数,以减小定位MRI的空间位置误差。
- 张宜培张雪宁刘东李彦和徐德生
- 关键词:伽玛刀放射外科磁共振影像
-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 2005年
- 徐德生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开颅手术
- 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的疗效及适应证选择。方法:对4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应用MRI行丘脑腹外侧核定位,以微电极进行功能定位后,应用射频毁损治疗。手术前后进行UPDRS计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42例均有显著近期疗效,术后2例出现轻微并发症。症状改善率:开状态(71.1±8.2)%,关状态(86.1±9.2)%(P<0.001)。平均随访34.8个月,7例于6~12个月后行对侧手术,疗效均稳定。结论: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有显著疗效,严格掌握适应证的选择,应用微电极技术进行功能定位,适当的毁损容积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 祁宜志徐德生刘东郑立高
- 关键词:帕金森病立体定位技术放射外科手术
- Leksell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分析(附108例报告)
- 自1995年9月至2010年9月,我科采用Leksell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377例,其中1995年9月2000年9月,进行治疗108例,此108例患者均以伽玛刀治疗10年以上,本文对这108患者疗效进行分...
- 程轶峰徐德生张志远刘东
- 关键词: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根疗效分析
- 伽玛刀照射后兔三叉神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伽玛刀照射实验兔三又神经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探讨伽玛刀照射剂量与三叉神经放射损伤的关系。方法将15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0Gy照射组、80Gy照射组、100Gy照射组、120Gy照射组及对照组,每组3只。前4组取相应中心剂量射线照射兔双侧三叉神经根,操作应用4mnl准直器,靶点设定于三叉神经桥脑进入区。照射后6个月取病理标本,行HE染色、髓鞘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且对髓鞘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病理结果应用Image.proplus6.0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吸光度值测定。结果60Gy照射组照射后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80Gy照射组照射后出现部分神经纤维断裂、变性,脱髓鞘改变;100Gy照射组照射后神经损伤加重,部分神经出现坏死;120Gy照射组照射后绝大部分神经纤维溶解、消失、完全脱髓鞘,大部分神经坏死。统计学分析显示,60Gy照射组髓鞘染色和神经丝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吸光度值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80Gy照射组、100Gy照射组、120Gy照射组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照射剂量增加逐渐减少。结论伽玛刀照射剂量与三叉神经放射损伤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60Gy照射不会引起神经明显变化,100Gy、120Gy照射会导致神经坏死,80Gy照射更为安全有效。
- 程轶峰刘晓民徐德生宗永青戈有林
- 关键词:伽玛刀三叉神经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病理组织学
- 眼眶肿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 刘晓民徐德生刘东张志远李彦和张宜培
- 关键词:放射外科眼眶肿瘤
- 伽玛刀在眼眶静脉性血管瘤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伽玛刀(γ刀)对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意义。方法对1997~2005年诊断为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8例患者行立体定向γ刀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变容积1.0~29.3mL;边缘剂量15~20Gy,平均(16.47±1.26)Gy;视神经平均受照剂量(6.13±1.88)Gy。γ刀治疗后随访18~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结果复查MRI显示8例病变体积全部缩小,2例体积缩小超过50%,所有患者突眼症状基本缓解,视力提高。结论立体定向γ刀对于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张志华刘东宋国祥何彦津徐德生
- 关键词:伽玛刀眼眶静脉性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