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
- 作品数:28 被引量:253H指数:10
- 供职机构: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陕西省麻疹高接种率和高发病率的原因分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探讨陕西省麻疹高接种率下高发病率的病原学和疫苗免疫相关因素。方法分析麻疹病例年龄及免疫史。从咽拭子中分离病毒,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病毒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N基因-COOH端的450个核苷酸(bp)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分型。用微量中和试验测定疫苗免疫血清及麻疹病例急性期血清中和疫苗株和野毒株的抗体水平。结果麻疹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平均占38.97%;麻疹病例急性期血清:有免疫史的中和S191株GMT (56.18)明显高于H1野毒株GMT(26.90);无免疫史的S191株GMT(25.40)与H1野毒株(27.86)相近。疫苗免疫血清:S191株抗体效价≤16血清中有19.15%为H1野毒株抗体阴性。结论陕西省近年出现的麻疹高接种率水平下的高发病率现象不排除麻疹流行株变异和疫苗对流行株H1基因组野毒株保护性不足两方面因素。
- 李平司源刘毅关蓉晖
-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分型中和抗体
- 陕西省麻疹野病毒的分离及基因分型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了解陕西省麻疹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别,探讨控制麻疹策略.方法在2000~2003年采集陕西省麻疹爆发和散发病人的咽喉拭子标本56份,用EB病毒转化的狨猴淋巴母细胞(B95a)分离到麻疹病毒15株.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7株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基因羧基端450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基因分型.结果7株麻疹病毒均属H1基因型,其中H1a4株,H1b3株,H1a和H1b在450个核苷酸片段中的差异为2%~4%.结论H1a和H1b在陕西省隔年流行,流行优势株的变化可能受本土病毒变异和邻省输入病毒的双重影响.
- 李平司源武继守刘西珍刘毅常荣芬关蓉晖许文波
-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分型
- 免疫接种后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原因分析
- 2006年
- 目的 了解西安市麻疹发病的实际情况,探讨接种麻疹疫苗(MV)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的主要原因。方法 开展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病例静脉血3~5ml,进行麻疹IgM复核和IgG检测。结果 西安市2004年12月麻疹病例较近年同期明显增多,而且病例中流动、常住人口分别占45.1%、54.9%;免疫后的流动、常住人口病例在发病年龄上无差异;免疫后病例与未免疫、免疫史不详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无差异,但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免疫后高于未免疫者;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免疫空白,接种技术、使用剂量、疫苗储运等因素也是引起发病的原因之一。结论 做好MV的初种是控制麻疹发病的关键;变更MV免疫程序,将复种年龄提前到18~24月龄、接种剂量增加到0.5ml是必要的技术措施。
- 刘西珍夏雪琴张峰刘毅徐艺张少白武继守
- 关键词:免疫接种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
- 陕西省2017年1-59岁健康人群风疹IgG抗体水平调查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了解陕西省1-59岁健康人群风疹IgG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陕西省10个地市30个县区监测点抽取1-59岁健康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标本风疹IgG抗体,分析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结果调查对象风疹IgG抗体总阳性率、GMC分别为75.09%(4 655/6 199)、19.24IU/mL。1-9岁、10-19岁、20-39岁、40-59岁调查对象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02%、62.32%、81.86%、75.63%;在1-9岁儿童中,1-2岁、3-4岁、5-6岁、7-8岁、9岁儿童阳性率分别为93.47%、82.75%、74.38%、62.21%、53.16%。结论陕西省1-59岁健康人群风疹抗体水平总体较高;儿童抗体水平随着含风疹成分疫苗接种后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而≥20岁人群抗体水平主要因风疹自然感染导致。
- 马钰胡伟军张超刘毅张少白
- 关键词:风疹抗体水平
- 陕西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分析影响陕西省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常规免疫的因素,实施干预措施,以期提高常规免疫工作质量。方法在陕西省按MV常规免疫好、中、差选择3个县的27个村,随机抽取319名2004年出生的儿童,进行白喉抗体监测和MV常规免疫接种率调查;对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晓率调查,对村医进行技能以及常规免疫服务调查。结果3个县调查MV接种率分别为92.9%、86.5%、82.8%,2000~2004年麻疹平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9/10万、10.6/10万、20.9/10万,MV常规免疫接种率是影响麻疹发病的因素。村医能正确回答MV接种途径、接种剂量和免疫程序的分别占80.6%、86.1%、83.3%,知道MV可预防麻疹、愿意为孩子接种MV的家长分别占84.4%、93.3%,村医的技能和家长的配合显著影响着常规免疫工作。结论MV常规免疫直接影响麻疹的发病状况,村医的技能、家长的认知是影响因素。陕西省应该加强对村医的培训和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度。
- 刘毅田鄂田永东刘西珍殷大鹏
- 关键词: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影响因素
- 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软件报表直报功能的实现及应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实现基于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软件的预防接种报表直报。方法升级改造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软件,搭建测试平台,开发平台管理工具,选择地震灾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项目县预防接种单位进行现场测试。通过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软件上传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me,NIP)疫苗常规接种情况,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预防接种单位运转情况,五种NIP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并在测试平台实时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平台管理工具可以在测试平台分析统计不同地区报告完整性,儿童预防接种个案录入情况,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录入及时性与完整性,NIP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和五种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等结果。结论基于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报表直报可以动态监测预防接种单位的运转情况,及时掌握辖区预防接种信息,实现对辖区预防接种的管理。
- 曹玲生袁平郑景山曹雷张国民殷大鹏甘明张峰刘毅蔡碧陆志坚张冬娟朱徐王华庆梁晓峰
- 陕西省1999~2002年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2
- 2004年
- 为了解新生儿破伤风 (NT)的发生原因 ,对陕西省 1999~ 2 0 0 2年NT的监测资料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 :NT发病率波动在 0 11‰~ 0 18‰ ,发病率≥ 1‰的县有 2~ 8个 ,病死率为 10 4 %~ 2 6 7%,居甲、乙类传染病 2~ 4位。全年均有病例发生 ,以男性为多 ,发病日龄平均 6d。NT病例中在家分娩的占 82 5 %~ 95 1%,其中接生员未接受过培训的占 4 2 1%~ 4 8 2 %;所有母亲几乎均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 (TT)。在实施消除NT中 ,陕西省工作重点在商洛、安康等市的 18个县。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 ,去卫生条件好的医院分娩 ,对高危人群接种TT ,加强新法接生培训 ,是消除NT的基本措施。提高医务人员NT报告意识和流行病监测人员的责任心 ,是提高监测质量的关键。
- 夏雪琴徐艺刘西珍卢永刘毅张峰
- 关键词:NT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传染病
- 接种A群流脑多糖体疫苗偶合脑炎一例报告被引量:1
- 2004年
- 赵国兵刘毅辜伟伟
- 关键词:预防接种脑炎小儿
- 陕西省2000~2007年麻疹野病毒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阐明2000~2007年陕西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为控制并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2000~2007年采集陕西省麻疹暴发和散发患者的咽喉拭子标本147份,用EB病毒转化的狨猴淋巴母细胞(B95a)分离到麻疹病毒21株,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分离到的麻疹病毒株中扩增出核蛋白基因羧基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再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基因分型。结果21株麻疹病毒均属H1基因型,其中H1a 18株,H1b 3株,H1a和H1b在450个核苷酸片段中的差异为2%~4%。结论H1a和H1b在陕西省的流行状况提示,流行优势株的变化可能受本土病毒变异和邻省输入病毒的双重影响;同时在陕西省存在同一毒株的持续循环。
- 刘毅侯铁军李平李丽萍
-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型
- 陕西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免疫屏障的评价被引量:12
- 2003年
- 为了对陕西省近 10年脊髓灰质炎 (脊灰 )的免疫状况做出科学的评价 ,在地理特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各异的 3个地区采集 0~ 39岁健康人群血标本 86 6份测定脊灰抗体。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 88%、98 0 4%、92 73%,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 1∶2 5 9 30、1∶10 3 6 9、1∶5 2 6 9。表明通过口服脊灰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 ,陕西省健康人群对脊灰已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
- 司源李晓艳杨建立武继守刘毅张发信赵汉民刘纯旭李平
-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