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炳涛

作品数:32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历史地理
  • 6篇天文地球
  • 4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0篇气候
  • 6篇气候变化
  • 6篇明代
  • 5篇清代
  • 5篇明清
  • 5篇明清时期
  • 3篇地域环境
  • 3篇村民
  • 2篇气候事件
  • 2篇清朝
  • 2篇康熙
  • 2篇可靠性
  • 2篇冷暖变化
  • 2篇航道
  • 2篇风暴潮
  • 1篇档案
  • 1篇地区气候
  • 1篇冬麦
  • 1篇信息管理
  • 1篇学史

机构

  • 17篇上海电机学院
  • 11篇复旦大学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聊城大学
  • 2篇上海中国航海...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9篇刘炳涛
  • 6篇满志敏
  • 1篇杨煜达
  • 1篇李德楠

传媒

  • 9篇中国历史地理...
  • 3篇历史档案
  • 2篇地方文化研究
  • 1篇自然科学史研...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中国农史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农业考古
  • 1篇中国边疆史地...
  • 1篇国家航海
  • 1篇历史地理
  • 1篇历史地理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技术与航道:海洋视域下近代上海港发展的再分析
2022年
立足于海洋视域,以航道为切入点,围绕天文台、灯塔、挖泥船等技术,探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技术变革对上海港发展的影响,试图为近代上海港的发展提供另外一种思路和解释。受台风、岛礁、泥沙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往来上海港的远洋、近海、内河航道不断受到威胁;而在欧洲科学发展、殖民扩张的进程中,天文台、灯塔和挖泥船等技术被引入中国,为进出上海港的船只提供气象预报、照明导航和航道疏浚服务,从而确保了往来上海港航道顺畅和船只安全,扩大了上海港的对外贸易,进而促进了上海港的发展。近代上海港的发展本身是人与自然相互交织的过程,同时也是欧洲科学发展、殖民扩张以及在华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刘炳涛单丽
关键词:航海技术
康熙三十五年上海地区的特大风暴潮及其影响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上海地区连续遭受两次风暴潮的袭击,其六月风暴潮的重现期达到500年一遇,仅溺亡人口即有十余万之多,其中绝大多数为濒海煮盐灶户,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风暴潮。然而此次风暴潮对农业却并未带来...
刘炳涛
关键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风暴潮清朝
明人对气候冷暖变化的认识和适应——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2017年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适应也不例外。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对当时的气候冷暖变化已经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知,而且这种行为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文人群体对气候冷暖变化的一种认知,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地方志的编纂中添加了"气候"条目。面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明人也逐渐形成一套适应措施,如面对严寒天气,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群对衣着有不同的选择,以抵御寒冷;明人对气温变化的认识和利用还表现在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对天然冰进行取、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明人对气温的认识、适应和利用。
刘炳涛
关键词:明人气候变化
清代的晴雨录奏报及资料的可靠性评估
2022年
“晴雨录”奏报是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的重要形式,早在康熙六年就已经出现,但仅限于京师地区。康熙二十四年在各行省推广“晴雨录”奏报以失败告终,只有北京“晴雨录”奏报一直坚持到清末。根据奏报主体的身份,现存“晴雨录”档案可以分钦天监《晴雨录》、织造《晴雨录》、太监《晴雨录》和巡抚《晴雨录》,前三者在记录内容、格式、奏报时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清代“晴雨录”档案在历史气候重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利用异源资料(日记资料、“雨雪分寸”档案)的比勘发现,三种类型的《晴雨录》与其他资料的相似度均高于85%,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刘炳涛
关键词:清代可靠性
1932年陕西省的霍乱疫情及其社会应对被引量:12
2010年
1932年的霍乱遍及全国,尤以陕西省最为严重。本文主要依据当时的报刊资料对此次霍乱在陕西省的发生、流行以及社会各界的应对进行分析,认为此次陕西省的霍乱疫情蔓延60个县,死亡人数13万以上;呈现出初期远程传播与近程传播同时进行,后期主要以沿交通干线的远程传播为主的特征;至于霍乱疫情的发生有外地传来和本地引发两种可能;社会各界因社会地位、职责等的不同,在应对霍乱的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采取的措施也就各异。
刘炳涛
关键词:霍乱社会应对
《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析,表明1609-1616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冬半年气温较为温暖,略微高于现代(1951-1980年)气温。这对于分析10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了解明代气候及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刘炳涛满志敏
明代气候变化对江南日常生活及生产的影响
2016年
本文以气候冷暖变化和梅雨变化入手,讨论其对明代江南地区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劳作的影响。严寒不仅造成交通阻塞,与之相关还会致使粮食不能及时到达,薪炭也出现严重短缺,价格飞涨;极端严寒造成春花作物的歉收和柑橘种植的衰退;相反,温暖气候则会使得柑橘种植规模扩大,增加乡民收入。梅雨活动具有较大的年际变化,早梅雨、长梅雨以及空梅、少梅等异常梅雨会对江南农业造成严重损失。但因身份地位的不同,同样程度的气候变化对明代江南民生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士绅阶层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普通民众则是主要的受害者。
刘炳涛
关键词:气候变化明代
晚清雨泽奏报制度在州县运行机制的研究——以循化厅档案为例被引量:3
2021年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关注地方降水情况,要求各地定时向中央奏报雨泽,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雨泽奏报制度。本文主要利用循化厅档案资料考察晚清时期雨泽奏报制度在州县上的运行实态。州县雨泽奏报在程序上有旬报和月报之分,无论旬报还是月报,格式上均要逐日书写天气状况、降水起讫时刻和降水量多寡。除旬报和月报外,还存在另一种特殊的上报程序,即各属如遇夏雨冬雪要随时上报。统县政区和高级政区长官对州县雨泽上报格式、时限、人员、信息准确性等进行查核,是确保雨泽信息准确的重要保障。州县户房的书吏是具体负责雨泽信息收集并上报的人员,在此之外,农官上报也是雨泽、收成奏报的来源之一。
刘炳涛
关键词:晚清
清代雨泽奏报制度被引量:6
2017年
清代的雨泽奏报开始于康熙初年,康熙后期基本形成,但作为一项常规事宜则正式确立于乾隆年间。雨泽奏报存在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州县等地方上的奏报有旬报和月报之分,且旬报、月报都有不同的格式,基本上都要逐日书写每天的天气情况,如遇雨雪则详写起止时辰和入土分寸;而督抚上报中央则是按月奏报,以奏折、清单、夹片三种形式并举,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或繁或简,对通省雨雪情况进行说明。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对于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刘炳涛
关键词:清代
明清沙苑回、汉民的经营方式与生态环境变迁被引量:2
2008年
明清时期,沙苑内的居民主要由回民和汉民构成。同治以前,主要以回民为主;同治以后,则全部为汉民。回民的经营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蔬果种植、畜牧业和商业,这样的经营方式对沙苑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而汉民则主要从事单一的农田开垦且耕作方式粗放,这样的经营方式对沙苑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回民的经营方式就优于汉民的经营方式,只是在沙苑这样特殊的地域范围内,回民的经营方式更有利于其生态环境的良好运行。
刘炳涛
关键词:明清时期回民汉民生态环境变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