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民
- 作品数:56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试论近代西方哲学“心物二元分割”知识论走向的成因
- 2019年
- 笛卡尔、休谟哲学所蕴含“心物二元分割”的根本寓意在于强调心灵与肉体互不关联,认知主体与所认知的外物无法直接沟通,而这在托马斯·阿奎那的知识论结构中似乎是不曾存在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心物二元分割”的知识论走向呢?阿奎那主张认知的第一个关键点在于理智上的通达即“理解”行动,亦即对事物的“洞察”,其中蕴含了“抽象作用”。抽象作用有其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而唯名论者恰恰抓住其消极的一面大做文章。“奥卡姆剃刀”废止了阿奎那的抽象作用理论,放弃了感性与悟性合作之说,强调形上的领域因其超越了经验而无法被理智所肯定,只能成为一种彻底的虚设,从而为近代哲学的思路埋下了伏笔。此外,伽利略视“初性”为客观、“次性”为主观的物性理论也是造成近代“心物二元分割”的知识论走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 刘素民
- 关键词:奥卡姆剃刀
- 在动态认知结构中洞察“存在”——朗尼根论伽利略方法论对康德时空观的影响
- 2021年
- 朗尼根认为,康德力图找寻时空中的绝对存在却找错了地方,究其原因,康德所遵循的伽利略关于"第一物性"与"第二物性"的"二分法"有缺陷,因而成为近代哲学出现"心物二元分割"局面的一个强力助推器。如果只有"第一物性"才具有"客观性"因而才属于科学所能肯定的范围",第二物性"只是主观的因素因而不具有客观性的话,那么,哲学理论中便会相应地出现所谓"现象"和"物自体"的分别:前者真实,后者则缺乏客观依据。朗尼根提出与"第一物性"和"第二物性"相关的两套相关辞即"经验共轭"和"解释性共轭",将时空观视为连接科学与常识的自然桥梁。人可以分别用"物我相关"和"物物相关"两种相关性来面对事物。如果从"物我相关"的立场上说"空间是被整理的具体广延的整体,时间是被整理的具体持续的整体",那么,从"物物相关"的立场来看,具体的广延与持续即世界过程的质料成分。郎尼根希望以动态的观点探讨事物的意义和开放的时空,其目的是在动态认知结构中洞察"存在"。
- 刘素民
- 主体生成论的宗教背景被引量:1
- 2010年
- 赵敦华刘素民
- 关键词:宗教背景生成论现代西方哲学大学哲学
- 追问宗教起源的发生学意义——麦克斯·缪勒思想中的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被引量:2
- 2006年
- 麦克斯.缪勒是宗教学的奠基者。《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书是缪勒开创宗教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无限观念是一个过程。
- 刘素民
- 关键词:比较宗教学
- 为什么说“自由是一种责任”?——从中世纪意志自由思想谈起
- 2017年
- 人的伦理行为之所以是自由意志行为,乃是因为它是出于理智的认知与意志的同意的行为。意志自由与责任紧密相联系,是行为价值的基础。同意行为本身包括理智的认识,与行为的负责性密不可分,负责性则由于不同程度的同意而有所区分。中世纪哲学家肯定人的自由意志,不仅将自由意志与原罪、救赎结合在一起加以探究,而且将意志自由视为人自身所具有的选择能力,努力使自由意志由神学的层面降至世俗的层面,以凸现人的自由、创造力、价值与尊严,从而对近现代哲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 刘素民
- 关键词:意志自由
- 缺乏与补充:明末清初西学入华案例的当代启示
- 2018年
- 从早期中西思想交往典型案例中可以尝试找寻可供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各个朝代的更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其中,有西方哲学和文化输入中国,也有中国哲学输入外国,渠道与路线大相径庭。"缺乏与补充"原则关涉"中国哲学失调,外来哲学补充"和"道德文化式微,宗教文化补足"两个层面的哲学意义。中国儒、道、佛三教融通后形成的东方哲学与希腊、罗马、希伯来思想融通形成的包含基督教文明的西方哲学的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与交流内容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全面改进,今日中国的哲学发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与西方哲学对话的问题。如果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传统而彼此之间并不准备互相理解,那么,任何形式的中西哲学的对话与融通恐怕都只能够流于表面。
- 刘素民
- 浅析经院哲学的“在物共相”被引量:3
- 2015年
- "共相问题"之所以在12世纪成为经院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是有着多种促成因素与理论铺垫的。在中世纪"共相之争"中,面对"先物共相"与"后物共相"的激辩和思想漏洞,经院哲学适时提出"在物共相"的主张,其理论思考与亚里士多德"从知识到本体"的知识进路的形而上学(存有学)不无关系。阿伯拉尔提出了概念论;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说明个别事物的共同存在状态即它们之中的普遍本质或一般存在,从而将阿伯拉尔的概念论转变为实在论。"在物共相"以将"共相"定位于"在物"之中的方式委婉而较有成效地平息了"共相之争"。
- 刘素民
- 关键词:共相
- 宗教学研究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读段德智教授之《宗教概论》所思
- 2007年
- 《宗教概论》一书反对那种泛泛地将宗教思想视为“宗教学”的观点。宗教学之发展可以归结为三大阶段:用实证的“描述性”方法排斥其他方法的“一元性”阶段;接受哲学的“规范性”方法的“二元”阶段;以及重视理解的“对话性”方法的“三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特征在《宗教概论》一书中得到了深入阐释,并清晰凝结为宗教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原则与研究方式:“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 杨异之刘素民
- 关键词:宗教学研究
- 烙在人性上的神之睿智——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研究
- 该论文旨在研究托马斯自然法思想.托马斯的自然法是永恒法、人定法的中介与桥梁.自然法'上通'永恒法而赋有'神性',从而形成自然法的形上架构与神学意涵.自然法'下贯'人定法而赋有'人性',从而显现自然法中所蕴含的'人学'旨趣...
- 刘素民
- 关键词:睿智自然法思想人定法神学
- 文献传递
- 主体生成论与希望人学——段德智教授《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
- 2010年
- 自笛卡尔哲学出现后,主体性哲学便开始成为西方哲学一个主要的话题。这个话题在遭遇主体死亡论的挑战之后,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回应这种挑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段德智教授新近出版的《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超越》一书正是针对现代西方哲学不绝于耳的主体死亡论而提出主体生成论与希望人学。
- 刘素民
- 关键词:生成论人学现代西方哲学主体性哲学大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