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若淼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花叶
  • 5篇花叶病
  • 5篇花叶病毒
  • 5篇大豆
  • 5篇大豆花叶
  • 5篇大豆花叶病
  • 5篇大豆花叶病毒
  • 2篇抗性
  • 2篇抗性评价
  • 2篇SMV
  • 2篇大豆品种
  • 1篇毒株
  • 1篇中国大豆
  • 1篇株系
  • 1篇线虫
  • 1篇抗性鉴定
  • 1篇克隆
  • 1篇克隆与序列分...
  • 1篇基因
  • 1篇基因克隆

机构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刘若淼
  • 4篇智海剑
  • 3篇王大刚
  • 3篇郑桂杰
  • 3篇马莹
  • 3篇刘宁
  • 3篇陈珊宇
  • 3篇杨中路
  • 1篇卢为国

传媒

  • 2篇大豆科学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间的交叉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11个来源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研究了接种间隔以及混合接种等处理方法对交叉保护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类型保护处理组合之间保护效果的差异,并观察了交叉保护作用对大豆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挑战接种时间交叉保护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与保护接种间隔7d挑战接种保护效果显著好于间隔3、5、9、11d;接种处理方法不同,交叉保护效果也不同,先后接种两个株系可表现保护作用,两株系汁液等体积混合接种或同时各接种一片真叶则不表现保护作用;以同一品种上不同症状类型的SMV株系作为保护株系其保护效果存在程度差异,以花叶株系作为保护株系,表现较高的保护作用,以坏死株系作为保护株系,不表现保护作用。交叉保护作用能够显著减轻挑战株系对叶面积和根干重的影响。交叉保护作用在减轻SMV对株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瘤鲜重的影响上,不同株系、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刘宁马莹王大刚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株系
大豆花叶病毒不同毒株在大豆品种上致病性差异及CP基因序列多样性的分析
大豆花叶病毒(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是世界性病害,分布非常广泛,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外观品质。国内外一些学者曾经对大豆花叶病毒CP蛋白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鉴定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近年采...
刘若淼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毒株CP基因
文献传递
新育成大豆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被引量:20
2009年
存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2种病害。
王大刚卢为国马莹刘宁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胞囊线虫抗性评价
我国大豆核心种质南方材料对SMV流行株系的抗性评价被引量:18
2009年
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我国南方大豆核心种质93份野生大豆和99份栽培品种对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流行株系(SC-3、SC-7)和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SC-13)的抗性。结果显示,栽培大豆樟潭大青豆对4个株系表现无症状,ZYD03715、ZYD04257、上饶青皮豆3份材料对除SC-7外的3个株系表现无症状,5份材料(ZYD04203、ZYD04856、82-16、82-24和渠县八月黄)对SC-3和SC-7两个株系表现无症状,另有8、2、4份材料分别对SC-3、SC-7、SC-13表现无症状。参试材料中,免疫、高抗和高感材料较少,中度抗性的材料所占比例较高;来自四川的17份材料抗性较好。
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
中国大豆花叶病毒HC-Pro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克隆了我国6个大豆花叶病毒(SMV)分离物的HC-Pro基因全长cDNA,并测定了其全序列,探索其与病毒致病性和交叉保护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HC-Pro基因全长为1371nt,编码的HC-Pro蛋白为457个氨基酸,其中包含与病毒移动有关的CCC基序、与蚜传相关的PTK基序等功能结构域。6个SMV分离物的HC-Pro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2%~99.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4%~99.8%,其中SMV分离物TS216和4434仅有1个碱基差异。将序列信息与6个SMV分离物在10个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以及分离物间的交叉保护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发现,HC-Pro基因同源性高的SMV分离物在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反应没有明显的相似性,而HC-Pro基因同源性高、亲缘关系近的部分SMV分离物之间交叉保护作用明显。结果证明6个SMV分离物的HC-Pro基因高度同源,同源性高低与其在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反应没有明显联系,但同源性高、亲缘关系近的分离物间交叉保护作用可能较强。
刘宁刘若淼马莹王大刚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HC-PRO基因基因克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