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亚伟

作品数:13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南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骨髓
  • 4篇基因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血友病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再生障碍性贫...
  • 2篇增殖
  • 2篇增殖性
  • 2篇障碍性贫血
  • 2篇突变
  • 2篇贫血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疗效
  • 2篇慢性
  • 2篇免疫抑制疗法
  • 2篇基因测序

机构

  • 11篇济南市中心医...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山东省血液中...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卫生统计学教...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周亚伟
  • 9篇陈昀
  • 8篇常亚丽
  • 6篇郭农建
  • 4篇丁卜同
  • 2篇卢敏
  • 2篇陈萍
  • 2篇桑坦
  • 2篇赵红玉
  • 2篇董学斌
  • 2篇邵建华
  • 2篇李大启
  • 2篇赵爱平
  • 2篇赵珺
  • 1篇房云海
  • 1篇徐从高
  • 1篇黄平
  • 1篇余喆
  • 1篇夏结来
  • 1篇葛林阜

传媒

  • 4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垂体瘤转化基因和C-myc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中表达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本研究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和c-myc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MM发生的关系。采用RT-PCR方法检测33例MM患者及10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中PTTG和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MM患者PTTG和c-myc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TTG基因与c-myc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r=0.801,p<0.05)。结论:PTTG和c-myc基因的过度表达与MM的发生发展有关。
李大启陈萍邵建华董学斌常亚丽赵红玉周亚伟
关键词:垂体瘤转化基因多发性骨髓瘤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并门脉高压症——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被引量:1
2015年
门脉高压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病因为肝硬化,其他肝外疾病如胰腺疾病、血液病等引起的门脉高压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桑坦周亚伟常亚丽赵珺郭农建陈昀
关键词: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门脉高压症骨髓增殖性肿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干细胞的成活、分化、增殖及造血功能的恢复,影响治疗的效果,移植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如造血微环境的破坏,干细胞归巢问题及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均影响移植成败。近年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为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能够促进造血,加速干细胞归巢,还能参与免疫反应,降低T淋巴细胞反应。而MSC的这些特性恰好可以减少HSC中的以上问题。因此,国内外已将HSC与MSC共移植治疗恶性肿瘤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周亚伟梁婧李岩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共移植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酯碱(HHT)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LD-AraC)治疗羟基脲和干扰素-α(IFN-α)治疗无效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2例羟基脲和IFN-α治疗无效的MPD患者,采用HHT2.5mg/(m2.d),第1~5天,联合Ara-C15mg/(m2.d),第1~5天,28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经HHT+LD-AraC方案治疗后其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反应。结果1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3.6%(14例)达到血液学缓解,其中5例产生细胞遗传学反应,在其他MPD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毒副反应轻微。结论HHT+LD-AraC方案对于羟基脲和IFN-α治疗无效的MPD具有安全和较理想的疗效。
李大启陈萍邵建华董学斌赵红玉周亚伟
关键词: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骨髓增殖性疾病白血病
多变量模型预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疗法疗效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研究和评价外周血 T 细胞亚群、骨髓 T 淋巴细胞内 IFN-γ表达、Th_1/Th_2及 Tc_1/Tc_2值及 HLA-DRB1*1501表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免疫抑制疗法(IST)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探讨建立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多变量 AA 患者 IST 疗效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1例 AA 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 T 细胞亚群,骨髓 T 细胞 IFN-γ、IL-4、并分析上述指标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在所评价的指标中,CD8^+细胞内 IFN-γ的预测值最高,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和62.5%,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和83.3%,细胞内 IFN-γ阳性且 Tc_1/Tc_2<50能提高阳性预测值达92.3%。以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骨髓 T 细胞内 IFN-γ染色、Tc_1/Tc_2分层和 HLA-DRB1*1501表型4个指标建立一个多变量模型,可用于诊断点的确定和个体患者治疗有效概率的预测。结论骨髓 CD8^+T 细胞内 IFN-γ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但对细胞内 IFN-γ阳性的原发性 AA 患者预测价值受限;CD8^+细胞内 IFN-γ阳性且 Tc_1/Tc_2<50预示患者有更多的机会通过 IST 治疗获得缓解;提示多变量 AA 患者 IST 疗效预测模型较单一预测指标更加适合临床,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昀徐从高郭农建黄平肖东杰丁卜同葛林阜余喆常亚丽周亚伟
关键词:贫血细胞因子免疫抑制剂疗效
伴有ETV6缺失、PML/RARα阴性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例报道
2011年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的急性白血病亚型,95%以上的APL患者有典型的染色体易位t(15;17),该文报道1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但存在ETV6缺失的APL患者。患者成功治疗两年半后,再次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异常,怀疑复发给予化学治疗无效,最终根据骨髓细胞学及骨髓活组织检查诊断该例发生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该例提示ETV6缺失与患者先后发生APL、MDS可能有一定关系;APL成功治疗缓解后再次发病,是复发还是新发其他血液疾病,也应认真分析鉴别。
赵永强丁卜同李志红陈昀常亚丽周亚伟郭农建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荧光原位杂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伊布替尼致乙肝病毒再激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伊布替尼过程中乙肝病毒(HBV)再激活的风险及是否需要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伊布替尼导致HBV再激活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1岁男性患者,既往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1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史9年。2018年5月重新评估病情,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开始使用伊布替尼单药治疗。开始口服伊布替尼时,乙肝五项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能正常,达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标准。口服伊布替尼单药治疗15个月后,患者乙肝五项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肝功能损害(ALT 58.6 IU/L、AST 58.2 IU/L),HBV DNA升至4.58×105 IU/mL,行HBV耐药分型检测未检测到耐药突变位点。停用伊布替尼并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个月后,患者HBV DNA降至9.47×102 IU/mL,ALT、AST均降至正常范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稳定。结论伊布替尼有导致HBV再激活的风险,故在伊布替尼起始治疗前应常规筛查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和HBV DNA定量;HBsAg(+)或HBV DNA(+)患者应先控制HBV感染,而后再行伊布替尼治疗,HBsAg(-)、HBeAg(+)患者应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HBsAg(-)、HBeAg(-)、HBcAb(+)患者需持续监测乙肝五项、HBV DNA定量和肝功能指标。至少每3个月复查HBV DNA了解HBV复制情况,如出现HBV再激活,应尽早给予抗病毒治疗;如不能及时监测,建议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邱效东常亚丽周亚伟赵珺桑坦翟丽亚陈昀
关键词:乙肝病毒再激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乙肝五项
国产血源性人凝血因子Ⅸ治疗血友病B的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评价一种国产血源性人凝血因子Ⅸ(FⅨ)治疗血友病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自身对照设计,用目标值法评价FⅨ的有效性。根据入组血友病B受试者的出血状况和FⅨ水平确定输注剂量,首次输注后30 min测定FⅨ回收率,(24±4)h观察出血症状和体征改善,记录不良事件,治疗后90 d检测病原微生物指标及FⅨ抗体。结果36例血友病B患者纳入研究,中位年龄31岁,中位用药次数为4(1~17)次。受试者入组后36次首次出血中,止血效果优良、良好分别为27次(75.00%)、9次(25.00%)。首次输注结束后30 min的FⅨ中位回收率为111.92%(65.55%~194.28)%。未发生研究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未发生病毒感染。所有受试者首次用药后90~104 d检测FⅨ抑制物均为阴性。结论试验所用国产血源性FⅨ治疗血友病B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刘葳付荣凤周亚伟陈昀殷杰余自强杨林花王梅芳毕慧周泽平张心声夏结来杨仁池
关键词:血友病B
山东省55例血友病A患者基因检测及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山东省55例血友病A(HA)患者基因突变类型,探讨HA发病机制。方法采用LD-PCR法检测山东省55例HA患者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的内含子22倒位突变,阴性者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FⅧ基因的26个外显子,并与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比对。结果55例HA患者中内含子22倒位突变20例,其他35例共检测到28种突变类型,其中3例同时检测出2种突变,有6例未检测到基因突变。共发现c.20342062del、c.60526058del、c.60466047del、c.1009+1G>T、c.2997dupA、c.4001delT、c.1334T>A、c.1493G>A、c.557A>T等9种未被报道过的新突变。结论FⅧ基因突变是导致HA的根本原因。重型血友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为内含子22倒位突变。编码区突变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新发现的9种新突变丰富了基因突变谱,为探讨HA发病机制提供了基础。
张文慧陈昀常亚丽周亚伟房云海张心声郭农建
关键词:血友病A基因突变基因测序
HLA-DRB1*1501和TNF-α308位点基因多态性预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疗法的疗效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HLA-DRB1*1501表型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对其免疫抑制疗法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40例初治AA患者,给于环孢菌素(CsA)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应用PCR-SSP方法分析HLA-DRB1*1501表型,用PCR-RFLP技术检测TNF-a308位点基因型,并随访评价上述各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HLA-DRB1*1501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7%和46.2%(P=0.024);TNF-a308A(TNF2)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率分别是78.6%和48.1%(P=0.039);HLA-DRB1*1501阳性TNF2阳性、HLA-DRB1*1501阳性TNF2阴性、HLA-DRB1*1501阴性TNF2阳性、HLA-DRB1*1501阴性TNF2阴性四种预测概率值分别为0.963、0.785、0.754、0.354。结论 HLA-DRB1*1501和TNF-a联合检测有可能成为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预测方法。
乔文婧郭农建丁卜同陈昀周亚伟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