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波
- 作品数:15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意”范畴衍生中的三个向度
- “意”作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的元范畴,对中国文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提挈作用。它是主体精神自由而自觉的标志,是文艺审美观念的核心,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灵魂。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意”范畴衍生中的理论状态,及其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
- 周德波
- 关键词:向度
- 文献传递
- 论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文本距离与接受困境
- 2007年
- 20世纪90年代诗歌在文学的整体架构中处于相对尴尬的境遇,个体话语场的衍生和叙述策略的变化同时并存。诗歌文本在书写的过程中,受主体价值认定、文化环境的变迁、书写状态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其文本距离不断衍生。这造成了批评的困难,也导致了诗美的泛化,对于诗歌发展本身起了阻滞的作用。认识这一状况将有利于当下诗歌文本书写的自觉。
- 周德波
- 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诗歌
- “小房间写作”——90年代诗歌的文本距离和接受困境
- 年代诗歌在文学的整体架构中处于相对尴尬的境遇,个体书写的繁盛和审美的拒斥同时并存.诗歌在书写的过程中,受主体价值认定、文化环境的变迁、书写状态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其文本距离不断衍生.这造成了批评的困难,也导致了诗美的泛化...
- 周德波
- 关键词:诗歌文化环境
- 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的中国形象建构
- 2023年
- 翟理斯寓华20余年,一直致力于汉学研究和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传播,其所译《聊斋志异》是英译本中的经典之作。翟理斯译本对《聊斋志异》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为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通过研究分析他对原文的选取、译介语言的使用、注释的使用,能够看到翟理斯译本呈现出较为客观与真实的中国形象;但受其身份、所处时代和思想所限,其中仍不免带有译者主观的想象与对中国文化的曲解。
- 周若雯周德波
- 关键词:翟理斯《聊斋志异》
- 九十年代诗歌的阅读距离阐释
- 2006年
-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阅读状况为切入点,从阅读的角度关注诗歌在市场环境中的整体形构,从而揭示诗歌备受疏离的深层原因和生态变化。文章包括审美泛化中的诗歌阅读和阅读期待两个方面内容,并引入了“距离”一词,以阐释的方法对和当下诗歌具有同质性的90年代诗歌进行考量,以期给予现实的诗歌创作以反思。
- 周德波
- 关键词:诗歌
- 消费视域中大众传播的文化功能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在消费社会中,大众传播的文化功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它介入了社会结构的塑造,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手段,培植了社会文化心态,完成了社会附属身份向主体身份的转化。可以说,大众传播文化功能的扩大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存状态。清醒地认识它,有利于我们自身的社会理性的重建。
- 周德波安珊珊
- 关键词:大众传播文化功能
- 晚清传教士报刊“科技辅教”现象的文化价值重估
- 2019年
- 传教士报刊"科技辅教"现象作为晚清传教士跨文化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涉及科技传播和宗教传播的双重复合架构。该现象的生成基于自然神论普及的内在文化动因和晚清暗弱的外在现实动因,呈现出"去塞求通""学理说服"和"文明同化"的历时性传播架构和模式。它使科学精神遮蔽于宗教意识,阻碍了前者的传播。厘清这一晚清科技传播的意识形态问题,并对此作文化价值平衡性重估,可修正中国近代报刊史、科技传播史和近代文化思想史涉此内容的片面化认知,利于对中国科技传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反思和启示。
- 周德波
- 关键词:传教士报刊文化价值
- 周代诗歌的文化形态与其接受观念的递嬗
- 2010年
- 周代是诗歌实践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采诗、献诗的传播机制,观诗、赋诗的文化习惯,引诗、解诗的阐释活动,共同形成了这一时期诗歌既存的变化的文化形态。同时又反作用于诗歌的接受模式,塑造着中国特有的诗歌接受理念。这一文化心理的形成受政治意识、语言形式、文化实践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影响着古典文论的走向。
- 周德波
- 关键词:文化形态文学接受
- 《庄子》对王尔德风俗喜剧之影响和共通性
- 2023年
- 19世纪,《庄子》在继《老子》后陆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传播。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在阅读了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庄子》译本后,对其极为赞赏。他在后续创作了一系列的风俗喜剧,这些剧作实际与他的唯美主义文论一定程度上并不相符,但却与《庄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在思想上,王尔德喜剧和庄子的“无为”与“齐物”十分契合,并都有着幽默的文风,创作了典型的“仁人”形象来讽刺与批判社会。
- 周若雯周德波
- 关键词:庄子风俗喜剧
- 《大唐狄公案》:中国形象的域外重塑
- 2023年
- 《狄公案》是典型的中国公案小说,既有传统公案小说的特点又有诸多突破,高罗佩曾英译此书的前三十回。高罗佩后来还借用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一些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和扩充,创作了以狄公为原型的大唐狄公案系列侦探小说,展现出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更广阔的社会景观和更丰富的中国思想内容,对传播中国文化、塑造正面中国形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 周若雯周德波
- 关键词:狄公案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