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燕

作品数:11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内镜
  • 3篇胆管
  • 3篇胆管造影
  • 3篇胰胆管
  • 3篇胰胆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逆行
  • 2篇胆管造影术
  • 2篇胰胆管造影术
  • 2篇易激综合征
  • 2篇造影术
  • 2篇乳头
  • 2篇内脏高敏
  • 2篇内脏高敏感
  • 2篇逆行性
  • 2篇逆行性胰胆管...
  • 2篇逆行胰胆管
  • 2篇逆行胰胆管造...
  • 2篇综合征
  • 2篇小肠

机构

  • 1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孙燕
  • 6篇刘菲
  • 5篇宋森涛
  • 5篇朱峰
  • 4篇刘雁冰
  • 4篇袁琼英
  • 4篇李俊
  • 2篇蔡玲燕
  • 1篇胡晔东
  • 1篇罗轶玮
  • 1篇徐文
  • 1篇徐斐
  • 1篇叶静
  • 1篇朱欣彦
  • 1篇施静

传媒

  • 3篇国际消化病杂...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联合检测血清AFP、AFU和AL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碱性磷酸酶(ALP)对原发性肝癌(PHC)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消化内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住院的67例PHC患者、56例良性肝病以及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常规方法检测其血清AFP、AFU和ALP含量。分析联合检测AFP、AFU、ALP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 PHC组的AFP平均水平为(328.6±198.5)ng/mL、AFU为(68.3±7.4)U/L、ALP为(256.3±77.2)U/L,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HC患者,AFP、AFU和ALP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7.16%、73.13%和71.64%,其中AFU的敏感度最高,而AFP的特异度最高,3项指标联合检测其敏感度可达88.06%,阴性预测值提高至89.74%。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U和ALP可以提高PHC诊断敏感度,对于PHC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宋森涛朱峰孙燕叶静刘菲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Α-L-岩藻糖苷酶
乳头大球囊扩张术和机械碎石术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胆总管大结石(最大径≥12 mm)患者93例,其中46例采用乳头大球囊扩张术治疗(乳头大球囊扩张术组),47例采用机械碎石术治疗(机械碎石术组)。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和黄疸均明显缓解。与机械碎石术组比较,乳头大球囊扩张术组取石时间较短[(10.3±3.2)min比(18.2±15.5)min],一次性取石成功率较高[91.3%(42/46)比70.2%(33/47)],结石复发率较低[7.1%(3/42)比30.3%(1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8、χ^(2)=6.626、χ^(2)=6.918,P均<0.05];两组术中和术后出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结石残留和术后3个月内胆道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汪静张晓东傅晓关亚萍宋森涛孙燕李俊袁琼英朱峰
关键词:机械碎石术
胶囊内镜联合小肠CT造影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评估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联合小肠CT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4例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在间隔2-7 d内先后行CE及小肠CTE检查,参照最终诊断结果(病理诊断或后续随访结果),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发现小肠疾病的阳性率,以及二者联合对小肠疾病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114例患者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5例,不明原因腹痛(伴或不伴大便习惯改变)32例,疑诊克罗恩病29例,不明原因消瘦18例.C E和C T E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1.4%和40.0%,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诊断阳性率为57.1%.CE和CTE对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的病变检出率差异不大(46.9%vs 40.6%,P>0.05),二者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59.3%,较单独CE和CTE诊断率更高(P<0.05).对疑诊克罗恩病患者,CE能更多地发现小肠病变,诊断阳性率高于CTE(86.2%vs 65.5%,P<0.05),联合二者检查,诊断阳性率提高到93.1%,与CTE相较有显著差异.结论:CE和CTE对疑似小肠疾病患者都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CE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疑似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高于CTE,二者联合意义更大.
刘雁冰孙燕蔡玲燕袁琼英刘菲
关键词:胶囊内镜小肠疾病
生长抑素、胰管支架引流及二者联合预防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生长抑素、胰管支架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drainage,ERPD及二者联合对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difficult selective biliary cannulation,DSBC)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post-ERCP acute pancreatitis,PEP)的预防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8-2019年行ERCP术中发生DSBC的患者121例,单独术前使用生长抑素患者37例,构成生长抑素组;未使用生长抑素,仅术中行ERPD患者41例,构成ERPD组;术前使用生长抑素,同时术中行ERPD患者43例,构成联合组。比较各组间PEP的发生情况。结果生长抑素组PEP 10例(27.0%),其中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共4例(10.8%);ERPD组PEP 3例(7.3%);联合组PEP 4例(9.3%),其中MSAP 1例(2.3%)。ERPD组及联合组术后PEP包括MASP和SAP发生率明显低于生长抑素组(P<0.05);但ERPD组和联合组对比PE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淀粉酶血症生长抑素组、ERPD组及联合组分别为5例(13.5%)、8例(19.5%)、6例(13.9%),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PD对DSBC患者PEP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生长抑素,而术中ERPD联合术前生长抑素的使用对于ERPD预防PEP的效果未见明显提高。
傅晓张晓东汪静关亚萍宋森涛李俊孙燕朱峰
关键词:生长抑素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急性胰腺炎
辣椒素受体TRPV1在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观察辣椒素受体TRPV1在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新生SD大鼠出生后第8天起连续2周直肠内给予0.5%醋酸刺激(幼年醋酸刺激组),制作内脏高敏感性模型,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另一组在给予醋酸刺激半小时后腹腔内注射TRPV1拮抗剂(拮抗剂组)。在大鼠成年后,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TRPV1在两组大鼠结肠、背根神经节表达情况。结果幼年大鼠在给予直肠醋酸刺激后可在成年后发展成持久的内脏高敏感性,其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而TRPV1拮抗剂组则表达明显下降。结论辣椒素受体TRPV1参与了发育期幼鼠肠激惹后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未来有望成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有效靶点。
刘雁冰孙燕刘菲
关键词:内脏高敏感肠易激综合征辣椒素受体
辣椒素受体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觉过敏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近年来导致消化病谱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内脏高敏感性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发病机制。辣椒素及辣椒素受体对痛觉过敏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文就辣椒素及辣椒素受体对IBS内脏高敏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孙燕刘菲
关键词:辣椒素受体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
胶囊内镜在325例疑似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6月—2015年10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325例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症状组),经胃肠镜检查、腹部CT、钡剂造影等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采用以色列PillCam胶囊内镜或韩国MiroCam胶囊内镜检查,并以53例健康体检者(体检组)作为对比,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多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和贫血接受检查,中青年则以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325例中有318例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为97.8%;完成全小肠检查288例,成功率为88.6%。其中186例发现小肠病变,病变检出率为57.2%;169例患者明确小肠疾病的病因,诊断率为52.0%。所检出的疾病包括克罗恩病、血管畸形、糜烂、溃疡、息肉、憩室、肿瘤、吸收不良等。53例无症状体检者全部完成检查,发现小肠病变13例,病变检出率为24.5%,6例明确病因,诊断率为11.3%。结论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成功率高,对疑似小肠疾病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无症状体检者也有较好的筛查价值,尤其对老年人安全、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刘雁冰蔡玲燕孙燕袁琼英刘菲
关键词:胶囊内镜小肠疾病
无效食管动力在胃食管反流病中作用的探讨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无效食管动力(IEM)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的GERD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率(HRM)食管测压和24h动态pH监测,排除食管-胃连接处(EGJ)压力和(或)形态异常的情况,共纳入49例GERD患者。根据HRM测压下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将GERD患者分为IEM组、异常动力组和正常动力组。比较各组间食管动力及反流情况。结果 49例GERD患者中,IEM组19例,异常动力组15例,正常动力组15例。IEM组中反流性食管炎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异常动力组和正常动力组(P<0.05),正常动力组与异常动力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M组平均吞咽DCI显著低于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P<0.01),异常动力组显著低于正常动力组(P<0.01)。IEM组食管体部蠕动中断长度相较于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显著延长(P<0.01),异常动力组较正常动力组显著延长(P<0.01)。各组间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和总反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M组DeMeester得分及合计酸反流时间较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DeMeester得分及合计酸反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例GERD患者中,平均吞咽DCI与食管蠕动中断长度呈负相关(P<0.01),平均吞咽DCI与合计酸反流时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 GERD患者中食管动力障碍与酸反流相关,食管体部收缩力度减弱,蠕动中断延长,与酸反流严重程度相关。IEM患者食管收缩力度较弱,酸反流时间较长,更易导致食管炎发生。
计亦旻胡晔东徐文刘雁冰孙燕刘菲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障碍
胆道双塑料支架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困难胆总管巨大结石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胆道双塑料支架置入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困难胆总管巨大结石(≥15 mm)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困难胆总管巨大结石患者63例,均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放置胆道双塑料支架,其中32例患者术后联合UDCA 15 mg/(kg·d)口服(观察组),疗程3个月;31例患者未予口服药物(对照组)。3个月后拔除支架并行取石术,比较两组间第二次ERCP术前腹痛腹胀、肝功能异常、胆管炎、支架梗阻发生率、最大结石直径变化及取石成功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ERCP均取得成功,两次ERCP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重症急性胰腺炎等重大并发症。观察组第二次ERCP术前腹痛腹胀、肝功能异常、胆管炎及术中支架梗阻发生率分别为6.3%(2/32)、18.8%(6/32)、3.1%(1/32)、15.6%(5/3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5.8%(8/31)、45.2%(14/31)、22.6%(7/31)、38.7%(1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0、5.069、5.376、4.259,P=0.043、0.024、0.026、0.039)。观察组两次ERCP最大胆总管结石直径中位数分别为17、12 mm;对照组分别为17、15 mm,均较首次ERCP有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59、4.736,均P<0.01)。观察组最大胆总管结石直径降低均值较对照组更为显著(Z=3.883,P<0.001);二次ERCP取石成功率观察组为90.6%(29/32)、明显高于对照组71.0%(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6,P=0.047)。结论困难胆总管巨大结石患者放置胆道双塑料支架配合UDCA可更有效降低再次ERCP术前腹痛腹胀、肝功能异常、胆管炎及支架梗阻的发生率,降低最大结石直径,提高取石成功率。
孙燕李俊宋森涛袁琼英傅晓张晓东汪静关亚萍朱峰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熊去氧胆酸
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乳头扩张术治疗胆总管扩张型可疑胆源性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0年
目的观察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乳头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治疗罗马Ⅳ标准中胆总管扩张型可疑胆源性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诊治的61例胆囊切除术后符合罗马Ⅳ标准中胆总管扩张型可疑胆源性SOD诊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胆源性腹痛和胆总管扩张,但无明显肝功能异常并排除胆总管结石、肿瘤等可疑病变。所有患者均给予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其中31例患者给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EST组),30例患者给予EST联合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治疗(联合组)。观察患者治疗后腹痛缓解、术后1年影像学胆总管扩张改善及腹痛复发等状况。结果所有入组患者ERCP均获得成功,无重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EST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腹痛评分分别为6.4±0.9、4.0±1.1、5.1±1.1,联合组患者分别为6.7±0.7、3.4±0.5、4.5±1.0,两组术后、术后1周、术后1年均有效缓解腹痛症状(P<0.05),但联合组疗效优于EST组(P<0.05)。术后EST组、联合组分别有3例(9.7%)、5例(16.7%)并发轻症急性胰腺炎或高淀粉酶血症,分别有1例(1/31,3.2%)、2例(2/30,6.7%)并发胆道感染,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EST组和联合组分别有12例(12/31,38.7%)、4例(4/30,13.3%)患者腹痛复发到术前程度,联合组腹痛完全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及术后1年胆总管最大直径EST组分别为1(3.2±1.4)mm、(12.7±1.2)mm,P<0.05;联合组分别为(13.0±1.2)mm、(10.9±1.2)mm,P<0.05;联合组明显优于EST组。结论EST联合EPBD更有效缓解胆囊切除术后罗马Ⅳ�
张晓东关亚萍傅晓汪静宋森涛孙燕李俊袁琼英朱峰
关键词: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