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为61.13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者6例,2例仅有影像学异常者,平均病程约为10年。术后病理均为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8例患者中6例行乳腺 X 线检查,其中4例表现为肿块,1例表现为局灶性团片状密度增高影,1例为阴性。8例患者超声表现主要为:①水平位生长(8例);②不规则形4例及椭圆形4例;③混合回声4例及低回声4例、合并钙化5例;④4例无后方回声衰减,3例回声衰减,1例增强;⑤少血供4例,富血供4例。8例患者 MRI 表现主要为囊实性(5例)、分叶状(5例)、边界清楚(4例),增强扫描呈肿块样强化(8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为主(7例)。结论: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往往病程较长,多表现为囊实性肿块,MRI 及超声较乳腺 X 线摄影有优势。
目的:分析全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单独及联合数字乳腺断层合成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不同类型乳腺病灶的诊断能力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术前乳腺X线检查的患者共计389例,每例患者行Combo模式拍摄的同时获得FFDM图像和DBT图像,所有图像经具有乳腺影像诊断工作10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阅片。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乳腺的影像学评价与病理学金标准的一致性,评价FFDM与FFDM+DBT数体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诊断能力]的差异,并比较FFDM与FFDM+DBT在不同类型乳腺病灶中的诊断效能差异。结果:FFDM+DBT的整体诊断能力较FFDM显著提高(P<0.0001),FFDM+DBT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PPV、NPV显著提高(86.96%、89.11%、88.15%、86.54%、89.45%比80.19%、87.16%、84.05%、83.42%、8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DM+DBT诊断乳腺癌ROC的AUC较FFDM显著提高(0.906比0.869,P<0.01)。FFDM+DBT对肿块的检出率较FFDM显著提高(62.5%,46.55%,P<0.05),FFDM+DBT对结构扭曲的检出率较FFDM显著提高(11.42%比5.17%,P<0.05);对于肿块病灶良恶性,FFDM+DBT诊断的AUC较FFDM显著提高(0.9186比0.8759,P=0.004)。结论:相比于FFDM单独检查,FFDM+DBT检查对乳腺肿块和相关结构扭曲的显示更有优势,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