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胜辉 作品数:118 被引量:2,235 H指数:28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建筑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活性氮排放的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021年 黄河流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活性氮排放是造成水体、大气及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通过排放因子法对黄河流域2000、2005、2010年农业生产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Nr)排放量进行核算,探讨其时空变动特征.结果表明:(1)3个年份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活性氮排放总量分别为2185.24、2474.03、2239.96 Gg,其中,N_(2)O排放量分别为43.95、49.96、48.63 Gg, NH_(3)排放量分别为615.39、715.08、680.70 Gg,进入到水体的Nr(Nr-wp)排放量分别为1522.01、1704.95、1505.82 Gg, NO_(x)排放量分别为3.89、4.04、4.82 Gg;(2)Nr-wp、NH_(3)、N_(2)O、NO_(x)排放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7.23%~69.65%、28.16%~30.39%、2.01%~2.17%、0.16%~0.22%;(3)黄河流域活性氮年平均排放量最高的省份为河南,达到579.40 Gg,其他省份由高到低依次是陕西、山西、山东、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其中,四川的年均排放量最低为94.41 Gg,呈中下游省份排放大于上游省份的分布态势;活性氮排放年均增长率以内蒙古最高,达4.78%,其他省份由高到低依次为宁夏、甘肃、四川、青海、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其中,山西年均增长率最低为-2.57%,年均增长率分布与年均排放量相反,呈中下游省份低于上游省份的格局;(4)各省份4种形态活性氮排放量的组成与黄河流域整体相似:山西4种形态活性氮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山东NH_(3)、N_(2)O和Nr-wp排放量有所下降,其他省份均呈增长趋势;Nr-wp、NH_(3)年均排放量最大和最小的省份均为河南、四川;N_(2)O、NO_(x)年均排放量最小的省份均为青海,年均排放量最高的省份分别为河南、山西.通过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活性氮排放的时空格局,可为协调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基础,对黄河流域制定活性氮减排策略具有重 翟元晓 崔胜辉 崔胜辉 高兵 黄葳关键词:农业生产 活性氮 排放特征 黄河流域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敏感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36 2009年 敏感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通过认识全球变化和生态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适应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对敏感性概念的辨析,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敏感性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敏感性研究的框架,列举了敏感性分析与评价各自的研究方法、对象和目标,从生物学实验、实地观测、计算机模型以及统计分析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概述了非脆弱性和脆弱性框架下的敏感性评价方法与实践。发现在很多研究中敏感性评价是脆弱性框架中的重要一部分,但是评价自然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则往往不依赖于脆弱性框架,是独立完整的研究。最后总结了敏感性研究的阶段性特征,指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崔胜辉 李方一 黄静 于裕贤关键词:脆弱性 全球变化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经济特征 被引量:7 2009年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入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郭青海 张国钦 崔胜辉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 城市化 产业结构 从业结构 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30 2009年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福利的内涵,给出了可持续城市的一种定义,建立了可持续福利的一种定量表述模型,分析了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的途径:开展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强化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方法论研究、健全可持续城市的制度建设、完善可持续城市的管理体制、构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可持续城市运行机制等. 赵景柱 崔胜辉 颜昌宙 郭青海关键词:城市环境 城市化 生态环境演变 福利 台湾地区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被引量:6 2011年 快速城市化的副产物"垃圾围城"给大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台湾地区生活垃圾管理目标明确、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管理效果明显,已形成完备体系,为大陆树立了典范。大陆应该强化垃圾分类执行力度、重点培育垃圾资源化利用市场、重视垃圾收费方式多样化和发展的渐进性、科学规划与合理发展垃圾焚烧处理、引入参与式管理,拓宽管理渠道。 徐礼来 崔胜辉 吝涛 肖黎姗 肖黎姗关键词:生活垃圾 福建省地级市人为源活性氮排放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17年 在人口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活性氮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为研究省级尺度活性氮排放规律,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2000、2005及2010年福建省人为源活性氮排放清单,分析各地市3个年份活性氮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特征.结果表明,3个年份福建省活性氮排放总量分别为538.4、587.0和619.97 Gg,呈整体增加趋势.在9个地级市中,增速最快的为莆田市,而漳州市排放量有所下降.排放量最大的为漳州和泉州,排放量最小的为宁德与厦门.从排放来源看,90%以上的排放来自农田生态系统和畜禽养殖系统.能源活动贡献较小,但其排放增长最为显著.2010年,各地市单位面积活性氮排放强度呈"东南沿海高西北内陆低"的格局,最高为厦门市,最低为三明市;GDP和人口排放强度则呈"东南沿海低西北内陆高"的格局,最高为南平市,最低为厦门市.在分析各地市活性氮排放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地区活性氮减排重点,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及下辖各地市活性氮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张千湖 高兵 黄葳 黄葳 崔胜辉城市居民食物氮消费变化及其环境负荷——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24 2012年 食物消费是城市养分流动的重要环节,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09年居民食物氮素消费的变化特点,分析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素,并探讨了居民食物氮素消费变化所带来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人均食物氮消费量变化与食物消费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人均氮消费量2000年以前维持在3.29 kg N.人-1.a-1,2000年以后呈现波动性的增长,2004年达到最高值4.00 kg N.人-1.a-1。厦门市食物氮素消费总量增长幅度较大,由1988年的0.54万t增至2009年的1.50万t。同时,粮食在食物氮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45.5%下降到15.9%。畜禽肉、奶制品所占比例分别由25.0%和0.4%上升至29.8%和8.8%。通过将相关经济、社会因素与居民食物氮消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价格指数、具有大学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均与其联系较为密切,呈正相关;恩格尔系数、平均家庭人口数与居民食物氮消费量呈负相关。通过选取1988、1994、2001、2008年分析居民食物氮素消费造成的环境氮负荷发现,由其带来的环境氮负荷量由3509.12t增加至7629.36t,约90%的氮素进入了土壤和水体。其中,进入土壤的氮素占进入环境氮总量的比例由37%增长到60%,进入水体的氮素比例由57%降至35%。 于洋 崔胜辉 赵胜男 孟凡鑫 李飞关键词:食物消费 环境负荷 厦门市城市能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 2016年 城市代谢理论目前被认为是系统解析城市病症结的重要切入点。能源是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研究其代谢规律可以揭示城市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代谢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为城市能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部门调研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流的城市能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系统分析能源在城市内部的流动过程,全面核算5种主要代谢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使用7个指标对能源代谢进行评价,进一步使用该方法系统研究了厦门市2009年能源代谢情况,结果表明:(1)厦门本地能源稀缺,对外依存度高,并且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煤炭和燃油,分别占能源总量的61%和23%。(2)代谢污染物CO_2、NO_2和废热首要来自能源加工转化,SO_2和PM2.5首要来自工业。(3)2009年能源代谢总效率为0.43 tce·t^(-1),在各部门中服务业及其他的效率最高,加工转化的效率最低,代谢效率与能源结构关系密切。(4)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为城市能源代谢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赵颜创 赵小锋 林剑艺 崔胜辉关键词:能量流 1957-2019年厦门市马銮湾海岸线和围填海时空演变及互动关系分析 被引量:8 2021年 我国海湾地区高强度开发使得围填海活动频繁、岸线变化显著,分析岸线与围填海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互动关系对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分形维数、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方法,研究了厦门市马銮湾1957—2019年海岸线变迁和围填海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互动关系。结果表明:①1957—2019年马銮湾大陆岸线长度减幅达43.0%,其中自然岸线减少了83.4%;岸线长度总体先减后增,岸线分形维数波动变化,岸线主体类型经历了从自然岸线向养殖岸线再到建设岸线、围而未用岸线逐步变迁的过程;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指数从0.27上升到0.79,并在1997年后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②1957—2019年,马銮湾总围填海面积为2187.39 hm 2,其中1957—1972年围填速率最大(83.57 hm 2/a);围填海主要利用类型从耕地向养殖池再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逐步演变,总围填海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从0.25增加到0.76。③岸线长度、分形维数受围填海面积、海岸形状、围填海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同时岸线对围填海活动具有约束作用。岸线长度、自然岸线长度与围填海面积成显著负相关,大陆人工岸线长度、岸线利用程度与围填海面积成显著正相关,岸线分形维数与围填海面积无显著相关。本研究可为海湾地区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围填海管理提供借鉴。 丁晟平 崔胜辉 徐礼来 徐礼来 杨妙鸿关键词:海洋环境科学 岸线变迁 围填海 厦门市空气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24年 【背景】城市环境中空气微生物的丰度、群落组成及其传输、扩散受区域环境和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深刻影响着城市环境安全和居民健康。【目的】研究福建厦门不同季节、城市功能区和行政区空气细菌和真菌丰度和群落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影响空气微生物群落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估病原菌的潜在风险。【方法】采用大容量生物气溶胶采样器,于2021年夏季和2022年冬季在厦门市多个城市功能区采集了生物气溶胶样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功能区和行政区空气细菌和真菌的绝对丰度,并探究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厦门岛和同安区细菌群落组成,并开展潜在病原菌的风险评估。【结果】细菌绝对丰度在夏冬两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冬季(平均2.17×10^(5) copies/m^(3))比夏季(平均3.18×10^(4) copies/m^(3))高1个数量级左右。公园中空气细菌绝对丰度最低,而在工业区最高。真菌绝对丰度在夏冬两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夏季绝对丰度(平均4.24×10^(3) copies/m^(3))高于冬季(平均8.95×10^(2) copies/m^(3)),最低绝对丰度出现在公园。夏季同安区空气细菌和真菌绝对丰度最高,并与其他3个行政区有显著性差异。在冬季,厦门岛细菌绝对丰度平均值最低,真菌最高,并且与其他3个行政区有显著性差异。采样点不同半径范围内“绿色空间”占比与细菌绝对丰度存在显著相关(P<0.01)。细菌绝对丰度与大气多个环境参数(NO_(2)、PM_(2.5)、SO_(2)、温度和相对湿度)有显著相关,而真菌仅与温度有显著正相关(P<0.01)。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厦门岛和同安区的优势菌群无明显的时空变异。冬季潜在病原菌的绝对丰度显著高于夏季(P<0.001),工业区显著高于公园(P<0.05)。【结论】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厦门市空气微生物的绝对丰度较低 廖明宇 李姜维 李来一 叶红 叶红 洪有为 崔胜辉 洪有为关键词:空气微生物 丰度 实时荧光定量PCR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