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丽
- 作品数:38 被引量:83H指数:5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全血细胞减少139例病因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病因。方法:对139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中血液系统疾病占76.26%;非血液系统疾病占23.74%,而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巨幼细胞贫血(MA)最为多见(占24.46%),非造血系统疾病中以肝脏疾病最为常见(占6.47%)。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徐建丽刘颖江明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病因
- 一种血液病人用骨髓穿刺针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液病人用骨髓穿刺针。本实用新型中,包括,穿刺针尖、穿刺装置、穿刺针柄、穿刺螺纹把手、调节柱及穿刺封帽,所述穿刺针尖上端固定连接有穿刺装置,所述穿刺装置上端固定安装有穿刺封帽,所述穿刺封帽上端固定连接...
- 徐建丽赵芳
- 血康联合羟基脲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 2016年
- 目的:观察研究血康联合羟基脲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室收治疗的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基础上加用血康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独应用羟基脲片治疗,记录并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分别为(100.9±20.7×109/L、83.7±11.0 g/L、108.5±10.0×10~9/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72.3±22.6×10~9/L、86.4±11.3 g/L、99.7±9.3×109/L);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性中幼粒细胞和中性晚幼粒细胞水平分别为(4.86±2.14、3.87±2.01)%,显著低于对照组(10.25±3.75、9.95±4.27)%。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早期病死比例分别为(62.22%、22.22%、8.8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3.33%、、11.11%、28.89%)。4观察组治疗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氧自由基ROS水平为(48.72±5.72)m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21.69±2.84)mmol/L。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血康联合羟基脲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肯定,与单独应用羟基脲片相比无明显不良反应。
- 袁海龙曹海洲古丽巴旦木陈刚徐建丽
- 关键词:血康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联合用药
- 亲缘HLA 2-3个位点不合非体外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 分析研究亲缘HLA 2-3个位点不合(单倍体)非体外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RHNT-PSCT)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临床特征及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 潘婷江明段显琳袁海龙曲建华王蕾徐建丽曹海洲王新有刘颖陈刚古力巴旦木·艾则孜杨婷
- 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AML患者化疗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60例AML患者共接受化疗584例次,16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累计发生感染372例次,院内感染率为64.62%,院内例次感染率为63.70%,感染发生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口腔、血液等;168例院内感染患者样本检出109例阳性,阳性率为64.88%,获得病原菌7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占41.33%(31/75),革兰氏阳性菌(G+)占32.00%(24/75),真菌占14.67%(11/75),其他病原菌占12.00%(9/75)。院内感染和未感染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化疗强度、骨髓抑制程度、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50岁、住院时间≥4周、高化疗强度、严重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是其相关危险因素。结论AML患者化疗发生院内感染率较高,主要以呼吸道、口腔、血液感染最为多见,病原菌以G-为主,高龄、一个月及以上住院时间、高化疗强度、严重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一周以上是影响AML患者化疗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 徐建丽秦玉婷王蕾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异常的研究
- 目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MDS染色体异常的差异,探讨MDS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在MDS亚型中的分布及核型分析在IPSS积分系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FISH对25例MDS患者的骨...
- 李乐勒江明段显琳曲建华袁海龙王蕾曹海洲徐建丽王新有
-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WHO标准
- 文献传递
- 老龄小鼠非清髓性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建立
- 2024年
- 目的构建老龄小鼠非清髓性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PSCT)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方法选用6~8周龄C57BL/6(H-2 b)雄性小鼠作为供鼠,14~16月龄CB6F1(H-2 b×d)雌性老龄鼠作为受鼠。供鼠于移植前5 d皮下注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将受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G)、脾细胞低剂量组(SL)、脾细胞中剂量组(SM)、脾细胞高剂量组(SH),每组各16只,均接受总剂量为6 Gy的直线加速器X射线全身照射(TBI),照射后4 h内经尾静脉输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不同剂量的脾细胞(SL组、SM组和SH组分别为0.5×10^(7)/只、1.0×10^(7)/只和2.0×10^(7)/只),CG组仅输注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观察各组受鼠的生存情况及体重变化,观察期为30 d,并定期监测小鼠血常规变化。移植后21 d取小鼠外周血检测供体嵌合率。移植后21 d取小鼠颈背部皮肤、肝脏、结肠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aGVHD靶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各组小鼠均移植成功。各组小鼠TBI后体重、活动度均下降,并出现骨髓抑制现象。观察期内CG组和SL组小鼠全部存活,SM组死亡3只,生存时间为(26.0±5.8)d,SH组小鼠死亡6只,生存时间为(20.9±7.3)d。SH组小鼠体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移植后21 d体重低于CG组、SL组和SM组[分别为(25.0±0.7)、(25.5±0.4)、(25.0±1.4)比(20.8±0.8)g,均P<0.05]。移植后21 d,与CG组、SL组和SM组相比,SH组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降低(均P<0.05)。SL组、SM组和SH组供体嵌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8%±0.8%)、(95.5%±1.4%)和(95.1%±1.3%),均P>0.05]。与CG组、SL组、SM组相比,SH组aGVHD靶器官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且组织病理学评分高于SL组、SM组(均P<0.05)。结论对于老龄CB6F1小鼠,给予直线加速器X线6 Gy TBI预处理之后,输注PBMC(1×10^(7)/只)、脾细胞(2.0×10^(7
- 苗文艳徐建丽张凯乐王洪波江明
- 关键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非清髓性预处理老龄小鼠
-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原因,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沣率。方法观察210例患者的562例次瞰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为26.4%。其中急性白血病(AL)组为243%,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为15.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47.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为23.0%。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沣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情况作出综合断,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 徐建丽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输血
- 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与同胞HLA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间质性肺炎的发生及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比较恶性血液病患者行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RHNT-PBSCT)与同胞HLA全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MSNT)-PBSCT术后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及其疗效。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RHN^PBSCT术的10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行MSN-PBSCT术的125例患者为对照,对两组患者间质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和采用更昔洛韦为主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RHN-PBSCT和MSN-PBSCT患者组间质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5.60%(17/109)、13.60%(17/125)(P=-0.150),治疗有效率均为76.47%(13/17)(P=-0.5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影响RHNT-PBSCT术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行RHN%PBSCT术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与行MSN-PBSCT术后的患者比较,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并不增高,采用更昔洛韦为主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两组疗效相当。
- 王新有江明曲建华段显琳袁海龙王蕾徐建丽丁凌陆娜迪娅·阿不都克里木李玲哈力达·亚森郭新红温丙昭
- 关键词:HLA抗原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间质性
-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联合检测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7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传统临床诊断结果分为IFI组50例,非IFI组128例,均行G试验、GM试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G试验、GM试验诊断临界值,分析G试验、GM试验及两者联合诊断IFI价值及诊断时间。结果:经ROC曲线分析,G试验临界值为147.37pg/mL,GM试验临界值为0.88ug/L;与G试验、GM试验单独诊断相比,联合诊断IFI敏感性明显提高(P<0.05);与临床诊断相比,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均可缩短IFI诊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伴IFI诊断敏感性,缩短诊断等待时间。
- 徐建丽陈刚古力巴旦木袁海龙曲建华王蕾
- 关键词:G试验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