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晨

作品数:73 被引量:361H指数:14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3篇生物学
  • 8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5篇缓步动物
  • 8篇鼢鼠
  • 8篇缓步动物门
  • 7篇新纪录种
  • 6篇中国林蛙
  • 6篇种群
  • 6篇蝌蚪
  • 6篇林蛙
  • 6篇甘肃鼢鼠
  • 5篇驯化
  • 5篇田鼠
  • 5篇棕色田鼠
  • 5篇蟾蜍
  • 5篇温度
  • 4篇大蟾蜍
  • 4篇英文
  • 4篇早更新世
  • 4篇热适应
  • 4篇更新世
  • 3篇鼎突多刺蚁

机构

  • 72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西北大学
  • 3篇山西师范大学
  • 2篇陕西教育学院
  • 2篇陕西省动物研...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商洛师范专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省疾病预...
  • 1篇陕西省微生物...

作者

  • 73篇李晓晨
  • 15篇王立志
  • 8篇王廷正
  • 5篇苏丽娜
  • 4篇刘莹
  • 4篇阴环
  • 4篇薛祥煦
  • 4篇李娜
  • 2篇李秉一
  • 2篇邓凯
  • 2篇王冬
  • 2篇靳川
  • 1篇佘建军
  • 1篇刘建书
  • 1篇师明磊
  • 1篇张越
  • 1篇王洋
  • 1篇马瑜
  • 1篇刘加坤
  • 1篇方荣盛

传媒

  • 10篇四川动物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5篇兽类学报
  • 5篇西北大学学报...
  • 4篇动物学杂志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动物分类学报
  • 3篇古脊椎动物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昆虫知识
  • 2篇Curren...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广西农业生物...
  • 2篇陕西师大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12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棕色田鼠的行为学研究被引量:7
1995年
报道了在实验室条件下棕色田鼠的格斗行为以及通讯行为现象.棕色田鼠的格斗行为是一种有节制的争斗形式,表现出尖叫威胁、推拉、妥协、转身逃走等典型的行为模式,从不发生猛烈撕咬等致残性格斗.棕色田鼠的主要通讯方式是嗅觉通讯,视觉通讯在个体识别过程中作用很小,甚至不起作用.
李晓晨冯武鸣朱晓琼
关键词:棕色田鼠
不同海拔缓步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被引量:9
2006年
为研究海拔对缓步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地处秦岭北坡的南五台山缓步动物群落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调查设置3个样区、45个样方,共采集缓步动物919个,个体密度平均816.89个.m-2,隶属缓步动物门2纲2目3科7属11种。其中Macrobiotus hufelandi和M.harmsworthi共占总采量的92.93%,为优势类群。采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信息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修正的Hill指数来计算各生境缓步动物群落结构特点。研究表明,海拔对缓步动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海拔的下降其物种的个体数量、群落优势类群的数量和优势物种数都呈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中海拔地区>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而群落优势度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不同海拔样区的群落相似性较低。
刘莹李晓晨
关键词:缓步动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海拔群落结构
陕西缓步动物4新纪录种(缓步动物门:大生熊虫科,高生熊虫科,小斑熊虫科)记述被引量:15
2006年
报道了发现于陕西的4种缓步动物新纪录种(缓步动物门:大生熊虫科,高生熊虫科),它们是哈氏大生熊虫Macrobiotus harmsworthi Murray、胡氏大生熊虫Macrobiotus hufelandi Schultze, 杜氏高生熊虫Hypsibius dujardini(Doyere,1840)和小斑熊虫Milnesium tardigradum Doyere, 1840.这三个种的发现填补了陕西缓步动物区系的空白.
冯帆李晓晨
关键词:缓步动物
两栖类和爬行类体温调节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两栖类和爬行类属于变温脊椎动物,它们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借助自身体温调节以适应或抵抗这种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它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参与体温调节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及其体温调节的研究方法和神经生物学机制。
马爽谢惠春李晓晨
关键词:两栖类爬行类体温调节神经生物学
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秦岭地区淡足青步甲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淡足青步甲Chlaenius pallipes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为了揭示秦岭地区淡足青步甲的种群遗传分化和种群历史动态,对13个地理种群151个个体的线粒体Cox1-tRNALeu-Cox2片段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序列比对后的全长为1 602 bp,共检测到57个多态性位点,定义65个单倍型,其中48个为居群内特有单倍型,17个为居群间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97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25。该种群遗传分化明显,但AMOVA分析结果表明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占变异总量的92.10%。SAMOVA和PERMUT分析结果均表明秦岭地区的淡足青步甲种群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结合中性检验、错配分布和BSP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发生过种群扩张,且扩张时间大致在0.100—0.025 Ma之间。
阴环李晓晨
关键词:线粒体DNA种群结构
蜓日活动节律、食性及繁殖特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1997年
蜓白天有两个活动高峰期,第一个出现在8∶00-12∶00,第二个出现在16∶00-18∶00。雨天蜓基本不活动。蜓属肉食性种类,其食谱包括几乎所有在其栖息地分布的陆生无脊椎动物。蜓胃内容物中各类无脊椎动物的数量百分比与栖息地陆生无脊椎动物不同种类数量百分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蜓的食物组成依赖于周围环境中的动物组成。蜓的性比♀/(♀+♂)=078,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雌性个体胎仔数平均661±043只。蜓捕获前的自然断尾率为2414%,表明蜓承受着较大的捕食压力。
李晓晨
关键词:日活动节律食性繁殖特征蜥蜴亚目
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和孵出热耐受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07年
为了解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孵化后蝌蚪的成活率和蝌蚪的热耐受性,将当天产出的中国林蛙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全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光照周期设为14L∶10D,湿度设为85%。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国林蛙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3d后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计算中国林蛙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51℃、65.29日度和0.38℃、65.52日度,直接最优化法优于直线回归法。经过4个不同温度(10℃、15℃、20℃和25℃)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3.2±1.6)℃、(15.7±1.9)℃、(17.3±2.1)℃和(19.5±2.3)℃;逃避温度分别为(28.8±1.4)℃、(30.2±1.6)℃、(31.6±1.3)℃和(33.1±1.8)℃;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7)℃、(33.8±1.5)℃、(35.2±1.2)℃和(36.7±0.9)℃。经过不同温度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王立志李晓晨
关键词:中国林蛙孵化温度最适温度致死温度
中国等高熊虫属缓步动物两个新记录种记述被引量:14
2008年
本文报道了中国缓步动物门等高熊虫属(Isohypsibius)两个新记录种。它们是马氏等高熊虫I. marcellinoi Binda & Pilato和吴氏等高熊虫I. woodsae Kathman。马氏等高熊虫的模式标本来自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吴氏等高熊虫的模式标本来自加拿大。中国标本与模式标本个体大小接近,但中国标本腿上的角质条在中部有显著的弯曲,表皮上的多角形纹饰也较模式标本的排列致密。
王大勇李秉一李晓晨
关键词:缓步动物门新记录种
部分蜥蜴类牙齿特征补充被引量:2
2003年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lizard teeth have often been overlooked as an aid to classification. In order to identify isolated teeth or rows of teeth on the jaws of Quaternary lizard fossils, we observed many modern lizard skulls with complete tooth rows, and thereby discover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patterns of tooth arrangement which are a significant aid to classification and also valuable in distinguishing lizard tooth fragments or isolated teeth.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lizard teet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types: 1) Homodont, pleurodont with single-cusp. This kind of teeth is usually slender and closely spaced. Teeth number 20-30 or more. The smaller-sized lizards, such as Gekkos gecko, G. Japonicus, Eumeces chinensis (Fig.1:A,a), E. xanthi, Leiolopisma tsinlingensis (Fig.1:B,b), L.reevesii, Lygosoma indicum, Platyurus platyurus and Hemidactylus frenatus, have this kind of arrangement. 2) Heterodont, subacrodont or pleurodont, with single-conical cusp teeth at the anterior of the tooth row and with flat-conical bicuspid teeth posteriorly. There are about 18-19 check teeth. Eremias argus (Fig.1:C, c), E.multiocellata and E. brenchltyi have this kind of arrangement. 3) Heterodont, with single-conical cusp teeth in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tooth row and with tricuspid, subacrodont teeth posteriorly. There are vertical grooves between the teeth on the external side of the lower jaw. The fourth tooth in most species is canine-like. There are 16 or less check teeth. The larger-sized lizards, such as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 P. frontalis (Fig.1:D,d), Japalura splendida, J. flaviceos(Fig.1:E,e), Calotes versicolor and Leioleps belliana etc. possess this kind of arrangement. Evolutionary trends in lizard teeth are briefly discussed .
李永项薛祥煦李晓晨刘护军
关键词:蜥蜴类爬行纲有鳞目
中华蟾蜍蝌蚪对高渗溶液的耐受性被引量:1
2005年
为了解中华蟾蜍蝌蚪对高渗溶液的耐受性,采用常规静态实验,用蔗糖调节溶液渗透压对蟾蜍蝌蚪进行渗透耐受实验;采用方差分析统计溶液渗透压对蟾蜍蝌蚪的存活率、体积变化和活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蟾蜍蝌蚪能够忍受溶液渗透压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渗透压较低的溶液其适应对策为调节,而对渗透压较高的溶液则为协变。蝌蚪对水溶液的耐受渗透压为1485.24mOsm,其存活率随渗透压增高而降低;同一渗透压下,蝌蚪存活率随在溶液中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蟾蜍蝌蚪体内水分在不同浓度溶液中丧失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即使在同一浓度的溶液中,体积会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缩小,并且溶液浓度越高,体积减小的速率越大。身体失水对蝌蚪的行为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蝌蚪的活泼性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刘莹李晓晨郁笛
关键词:中华蟾蜍蝌蚪渗透压耐受性活动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