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莹
- 作品数:13 被引量:42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液科临床实习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 2024年
- 临床实习是联系医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纽带。血液系统疾病种类多、专业性强,临床实习生不免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临床实习。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剖析当前血液科临床实习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对策如培养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等手段,以期提高血液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 潘莹董毅翟志敏董雨轩陶莉莉
- 关键词:血液科人文素质教育
- 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变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 潘莹吴凡安福润翟志敏
- 国产利妥昔单抗治疗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 探讨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使用国产利妥昔单抗(汉利康)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明确诊断并采用国产利妥昔单抗为基础化疗方案治疗的14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化疗3~4个周期后评估临床疗效,每个化疗周期均进行不良事件评估,检测化疗前后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和CD20~+B淋巴细胞百分比。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3~8个疗程的化疗,中位化疗周期为6个疗程。化疗3~4个疗程后,7例(50.0%)患者完全缓解,6例(42.9%)患者部分缓解,总体反应率为92.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急性输液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仅1例患者首次化疗期间出现一过性房性早搏,1例出现转氨酶升高;有1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学毒性,其中2例为4级骨髓抑制,经积极对症治疗均获得逆转缓解。9例患者在化疗前后外周血CD20~+B淋巴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1.6%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6,P=0.008)。11例患者在化疗前后外周血IgG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0.35 g/L和8.56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2,P=0.021)。结论 以国产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初诊DLBCL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较原研利妥昔单抗更加经济实惠,且外周血IgG及CD20~+B淋巴细胞的变化也反映了国产利妥昔单抗的靶向治疗作用。
- 潘莹吴凡秦慧李迎伟翟志敏
-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近期疗效
- 流式细胞术在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分析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持续高热、肝脾进行性增大、血三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可见不典型细胞,FCM检查示骨髓中N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83.3%,免疫表型为CD34-、CD2+、CD7+、CD3-、CyCD3+、CD5-、CD16+、CD56+、CD30-、CD4-、CD8-、CD117-、CD11c-、CD19、CD45++、SSC+-++,TCR、IgH基因重排阴性,染色体正常,诊断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结论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疾病进展迅速,早期容易误诊,FCM免疫分型结合骨髓细胞学涂片具有简便、快捷、可行、创伤性小的优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检测手段.
- 潘莹王会平张翠陶千山杨冬冬熊术道翟志敏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
- 潘莹李迎伟陶千山翟志敏
- SENEX基因通过活化Rb/E2F通路促进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增殖与复发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SENEX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对DLBCL复发的影响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例初诊DLBCL患者(初诊组)、3例复发DLBCL患者(复发组)和3例完全缓解DLBCL患者(完全缓解组)的SENEX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SiRNA转染技术沉默DLBCL细胞株OCI-LY8中的SENEX基因;Western blot和qRT-PCR法验证其转染效率;CCK-8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游离与腺病毒E2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E2F)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16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磷酸化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表达水平。结果复发DLBCL患者中SENEX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增高;沉默DLBCL细胞中SENEX基因表达抑制了DLBCL细胞增殖,并抑制E2F活化和Rb活化。结论SENEX基因通过活化Rb/E2F1通路促进DLBCL增殖与复发。
- 完颜智翔王极宇潘莹朱凤凤易浏颖翟志敏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增殖复发
- 血小板P-选择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2年
- 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最直接标志,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就血小板P-选择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启动及进展中的作用及将其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潘莹周碧蓉翟志敏
- 关键词:血小板P-选择素动脉粥样硬化
- 血小板膜表面脱糖效应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线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标记物——鸡冠刺桐凝集素(ECL)、蓖麻凝集素(RCA-1)的结合水平,并与ITP一线治疗疗效进行相关性比较。方法: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室温条件下检测48例ITP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脱糖水平(ECL、RCA-1)。结果:糖皮质激素和(或)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一线治疗疗效不同的各组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水平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脱糖的相关性分析提示二者呈负相关(P<0.01),即脱糖水平越高,一线治疗疗效越差。结论:ITP患者的血小板脱糖程度与一线治疗疗效相关,脱糖越显著的患者疗效越差,这间接提示了ITP患者血小板清除存在非FcR依赖途径,血小板脱糖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ITP患者的一线治疗效果,为难治性ITP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陶莉莉汪嘉佳潘莹王会平陶千山曾庆曙倪合宇翟志敏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一线治疗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乳酸酸中毒一例并文献复习
- 吴凡翟志敏丁士华潘莹秦慧
-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方法建立及意义
- 2015年
- 目的通过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人血小板在4、25℃下,0、4、8、24 h各个时间点,血小板脱糖的两个标志物蓖麻凝集素(RCA)、鸡冠刺桐凝集素(ECL)是否有所差异,确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水平的最佳条件。确立最佳条件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血小板脱糖水平。方法随机选取正常成年人20例,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成年人不同温度(4、25℃),不同时间点(0、4、8、24 h)条件下血小板脱糖水平(RCA、ECL)是否存在差异。确立最佳条件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水平。结果4、25℃下,4个时间点脱糖水平RCA%、ECL%均不明显。常规治疗效果较好的ITP患者脱糖水平RCA%、ECL%不明显,但是治疗效果不好的ITP患者脱糖水平RCA%、ECL%明显高于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水平最好在标本收集后立即处理,脱糖水平(RCA、ECL)与ITP患者治疗效果有关,即脱糖水平越低其治疗效果越好。
- 汪嘉佳陶莉莉潘莹王会平晏开力张家奎倪合宇翟志敏
- 关键词:RCAECL流式细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