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苗

作品数:22 被引量:202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受体
  • 6篇上皮
  • 6篇细胞
  • 6篇免疫
  • 6篇免疫耐受
  • 6篇宫颈
  • 5篇妊娠
  • 5篇妊娠免疫
  • 5篇妊娠免疫耐受
  • 5篇上皮内
  • 5篇上皮内瘤
  • 5篇皮内
  • 5篇耐受
  • 5篇内瘤
  • 5篇宫颈上皮
  • 5篇宫颈上皮内
  • 4篇乳头
  • 4篇上皮内瘤变
  • 4篇树突
  • 4篇子宫

机构

  • 13篇上海交通大学...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市浦东新...
  • 4篇上海市浦东新...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福利会国...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市农业生...

作者

  • 22篇熊苗
  • 9篇赵爱民
  • 6篇杨宾烈
  • 5篇朱洁萍
  • 5篇刘阳
  • 4篇屠菊红
  • 4篇舒慧敏
  • 3篇周芳芳
  • 3篇陆继红
  • 2篇林其德
  • 2篇张爱
  • 2篇徐亮
  • 2篇黄红玲
  • 2篇李莉
  • 2篇陈华
  • 2篇鲍世民
  • 2篇王军
  • 2篇陈宇
  • 2篇史桂英
  • 2篇王军

传媒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 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女的自然绝经年龄、行经年限,观察初潮年龄与生育次数对自然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以参加上海市浦东新区宫颈癌筛查的、年龄≥56岁的15 083例自然绝经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对一的问卷方式,调查妇女的初潮年龄、生育次数、自然绝经年龄、行径年限等情况.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6~60、61~65、66~70和〉70岁4个组.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年龄组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年龄组别、初潮年龄、生育次数与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关系.结果 (1)自然绝经年龄:最小为29岁,最大为61岁,平均为(50.6±3.7)岁.56~60、61~65、66~70和〉70岁4个年龄组的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50.9±3.4)、(50.7±3.7)、(50.0±4.1)、(49.6±4.0)岁,随着年龄组的年轻化,平均绝经年龄呈逐渐增加趋势,最小年龄组与最大年龄组比较,平均绝经年龄相差1.36岁.(2)行经年限:最长为48年,最短为12年,平均(34.3±4.1)年.56~60、61~65、66~70和〉70岁组的平均行经年限分别为(34.6±3.8)、(34.3±4.1)、(33.9±4.6)、(33.2±4.5)年;随着年龄组的年轻化,平均行经年限呈逐渐延长趋势,最大年龄组与最小年龄组比较,相差1.41年.(3)初潮年龄对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影响:相关分析显示,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02),初潮年龄与行经年限呈负相关(r=-0.43).(4)生育次数对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影响:生育1~2次妇女的绝经年龄明显高于生育0次和≥3次的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育1次与2次的妇女及生育0次与≥3次的妇女绝经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育1次的妇女行经年限明显长于生育1次以上的妇女,生育2次的妇女行经年限明显长于生育0次和≥3次的妇
陈华丰有吉舒慧敏陆甜美朱红梅杨宾烈熊苗
关键词:绝经期月经初潮年龄因素
过继转移FTY720-DC对自然流产模型孕鼠胚胎丢失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过继转移FTY720-树突状细胞(FTY720-DC)对自然流产模型孕鼠胚胎丢失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在诱导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自然流产小鼠模型(CBA/J×DBA/2)及正常妊娠小鼠模型(CBA/J×BALB/c),分为6组:正常妊娠模型组(CBA/J×BALB/c)、未干预自然流产模型组(CBA/J×DBA/2)、注射DC培养基(DCCM)的流产模型组、过继转移DC的流产模型组、注射FTY720的流产模型组、过继转移FTY720-DC的流产模型组。于妊娠第12~14日观察孕鼠胚胎丢失情况,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孕鼠外周血Treg、Th17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结果过继转移FTY720-DC后孕鼠胚胎丢失率明显低于未干预或注射DCCM的流产模型组(P=0.00),与过继转移DC的流产模型组和注射FTY-720的流产模型组相比,其胚胎丢失率也明显下降(P=0.01);它与正常妊娠组胚胎丢失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继转移FTY720-DC后孕鼠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高,Th17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与未干预或注射DCCM的流产模型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与正常妊娠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继转移FTY720-DC能诱导妊娠免疫耐受,降低自然流产模型孕鼠的胚胎丢失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逆转了自然流产模型孕鼠Treg/Th17的失平衡状态。
熊苗朱洁萍李莉刘阳季玉琴王军
关键词:FTY720树突状细胞过继转移自然流产免疫耐受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超声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特征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图像及BRAFV600E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收治127例PTMC为研究对象。依据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组(61例)和PTMC不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组(66例)。比较两组超声特征及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结果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组结节最大径、结节是否与甲状腺被膜接触、结节形态、钙化、纵横径比与PTMC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M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组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率高于PTMC不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PTMC患者癌结节若表现结节最大径>5 mm、与甲状腺被膜接触、结节形态不规则、纵横径比≥1、结节伴微小钙化等超声征象,并且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时,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能。
钟李长谷丽萍马方熊苗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二维超声淋巴结转移
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与临床意义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讨Treg/Th17平衡失调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参与CIN及宫颈癌免疫逃避的具体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宫颈癌组(34例),CIN组(47组),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N及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及Treg细胞的表达频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IL-23、IL-10、IL-17、IL-6、TGF-β)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TGF-β、IL-10)在CIN及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且宫颈癌组的表达亦明显高于CIN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23、IL-17、IL-6)在CIN及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且宫颈癌组的表达亦明显低于CIN组(P<0.05)。结论:随着CIN向宫颈癌的进展,Treg/Th17平衡向Treg细胞偏离,这一失衡参与了CIN的进展及宫颈癌的免疫逃避,其具体机制可能与二者在肿瘤免疫内环境相关的细胞因子调节有关。
熊苗陆继红舒慧敏赵爱民史桂英杨宾烈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TH17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
过继转移FasL基因修饰的树突细胞对小鼠自然流产模型胚胎丢失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过继转移FasL基因修饰的树突细胞(DC)对小鼠自然流产模型胚胎丢失的影响,探讨它在诱导妊娠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构建鼠源FasL(mFasL)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FasL,用电转染法将它转染给DBA/2雄鼠骨髓来源的DC,将转染成功的mFasL-DC于交配前经腹腔注射给CBA/J母鼠。实验动物分为6组:(1)正常妊娠模型组(CBA/J×BALB/c);(2)未添加干预的流产模型组(CBA/J×DBA/2);(3)转输DC培养基(DCCM)的流产模型组;(4)转输单纯DC(DC)的流产模型组;(5)转输转染空质粒DC的流产模型组;(6)转输转染mFasL质粒DC的流产模型组,于妊娠第12~14天观察孕鼠胚胎丢失率。结果:转输mFasL—DC后孕鼠胚胎丢失率明显低于未添加干预或转输DC培养基的流产模型组(P〈0.01),与转输单纯DC或带空质粒的DC组相比,其胚胎丢失率也明显下降(P〈0.05),它与正常妊娠组相比胚胎丢失率无显著差异(P〉0.05);转输单纯DC或空质粒的DC组与未添加干预流产模型组相比胚胎丢失率有所下降,但没有统计学差异;转输DC培养基组与未加干预组之间胚胎丢失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过继转移mFasL-DC能诱导妊娠免疫耐受,降低小鼠自然流产模型孕鼠胚胎丢失率。
熊苗林其德鲍世民赵爱民
关键词:树突细胞过继转移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被引量:7
2006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腹腔内环境变化和异位灶本身特性是其研究的聚集点。当子宫内膜粘附性和侵袭性增加,腹膜间皮的防御功能下降,同时腹腔液中的微环境改变时有利于异位灶的形成和发展;腹腔内免疫细胞的活化是EM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腹腔免疫活性细胞的招募,致使患者的血清和腹腔液中多种免疫成分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盆腹腔微环境对异位子宫内膜的监视,识别和破坏,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并可能促进异位子宫内膜的增殖。
熊苗屠菊红赵爱民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腹膜炎症
前置胎盘合并剖宫产史患者产后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4
2015年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合并剖宫产史患者产后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我院住院分娩的前置胎盘合并剖宫产史患者131例,分为两组,剖宫产术中及术后24 h内出血≥1 500 m L的作为大出血组,术中及术后24 h内出血<1 500 m L的作为对照组,对产前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产次、剖宫产次数、前置胎盘类型、胎盘主要附着位置、产前出血、初次产前出血时间、终止妊娠孕周,胎盘植入与前置胎盘合并剖宫产史患者产后大出血有关;而多产尤其是多次剖宫产、中央性前置胎盘、前壁胎盘、早期产前出血、早产、胎盘植入更易出现产后大出血。有胎盘植入、中央性前置胎盘、前壁胎盘、产前出血者较无胎盘植入、部分性及边缘性前置胎盘、后壁及侧壁胎盘、无产前出血者产后大出血风险分别增加15.775、5.527、2.995、2.990倍。结论:胎盘植入、中央型前置胎盘、前壁胎盘、产前出血是造成前置胎盘合并剖宫产史患者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
王军熊苗陈宇
关键词:前置胎盘产后出血
宫颈疾病的诊疗进展被引量:12
2007年
宫颈疾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有细胞学检查如宫颈刮片、液基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瘤病毒检查、颈管内细胞刮片和组织学检查如阴道镜、宫颈活检、宫颈锥切术等。近年来宫颈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对于不同宫颈疾病有不同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微波、宫颈锥切、全子宫切除术和放化疗等。
屠菊红熊苗赵爱民
关键词:宫颈炎人乳头瘤病毒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
S1P受体激动剂FTY720干扰孕鼠体内DC分布从而诱导妊娠免疫耐受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S1P受体激动剂FTY720在降低自然流产模型孕鼠胚胎丢失率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自然流产模型孕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腹腔注射FTY720对自然流产模型孕鼠胚胎丢失率的影响,RT-PCR检测DC表面S1PR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检测孕鼠外周血及局部组织中DC数量、成熟度及其表面相应趋化因子CCL19及其受体CCR7的表达情况,趋化实验验证FTY720对DC细胞趋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1)FTY720对正常妊娠模型孕鼠的胚胎丢失率无明显影响(P<0.05),过继转移FTY720能明显降低自然流产模型孕鼠的胚胎丢失率(P<0.05);2)DC表面存在S1P受体的广泛表达,S1P受体激动剂FTY720减少了DC表面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P<0.05),致使趋化至母胎界面DC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3)FTY720对DC细胞的分化及凋亡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FTY720可能通过下调DC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而使趋化至母胎界面的DC数量减少,最终诱导母胎免疫耐受。
熊苗徐亮李莉刘阳周芳芳黄红玲朱洁萍
关键词:趋化因子受体7妊娠免疫耐受FTY720
自制止血带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自制锁扣式止血带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止血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术中应用自制锁扣式止血带;对照组30例,术中垂体后叶素注射至肌瘤基底部包膜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及术后病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发热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锁扣式止血带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且安全、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王军朱洁萍黄红玲李莉陈宇熊苗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止血带垂体后叶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