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俊萍

作品数:14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临汾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射频消融
  • 5篇消融
  • 4篇射频
  • 4篇房颤
  • 3篇动脉
  • 3篇动脉介入治疗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介入
  • 3篇介入治疗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梗死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心血管
  • 2篇心血管病

机构

  • 13篇临汾市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大同市第三人...
  • 1篇定州市人民医...
  • 1篇临汾市中心医...

作者

  • 13篇邓俊萍
  • 4篇廉玉蓉
  • 2篇王益民
  • 2篇刘广军
  • 2篇张小良
  • 1篇何冀芳
  • 1篇冷文俊
  • 1篇黄春霞
  • 1篇张大鹏
  • 1篇倪祝华
  • 1篇杨有东
  • 1篇王红石
  • 1篇杨风雨
  • 1篇顾成圻
  • 1篇李惟铭
  • 1篇张碧芬
  • 1篇杨新春
  • 1篇王乐丰
  • 1篇迟永辉
  • 1篇夏昆

传媒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永存左上腔静脉起源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一例被引量:1
2019年
患者女性,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6年前行射频消融复发,术前证实永存左上腔静脉存在,再次行消融治疗,术中验证双肺静脉已隔离,考虑患者特殊解剖结构,导管在左上腔静脉标测及消融中反复诱发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并在上腔静脉内发现类似于肺静脉电位的腔静脉电位,予以上腔静脉环形隔离后临床随访5个月未再出现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
郭辉邓俊萍廉玉蓉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阵发性心房颤动永存左上腔静脉射频消融
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12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对照组加用美托洛尔,观察组采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收缩压(SB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优于对照组,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邓俊萍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美托洛尔曲美他嗪
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时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和球囊辅助指引导管成功跨越痉挛段33例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血管通路痉挛应用PCI导丝和球囊辅助跨越痉挛段血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晋城心脑血管病医院、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烟台海港医院经桡动脉路径PCI伴有桡动脉和(或)肱动脉痉挛应用PCI导丝和球囊辅助成功越过痉挛段的33例冠心病患者(A组),并与同期其他术者用常规方法处理痉挛的38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法指引导管通过痉挛段的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以了解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 两组患者痉挛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但肱动脉痉挛的发生率均较桡动脉高。A组指引导管通过率显著高于B组[33例(100.0%)比15例(39.5%),P=0.000];对于指引导管成功通过痉挛段的两组患者,A组较B组所需时间更短(P=0.000),A、B组指引导管通过时间≤5 min的患者分别为30例(90.9%)和2例(13.3%),5~15 min的患者分别为3例(9.1%)和7例(46.7%),〉15 min的患者分别为0和6例(40.0%)。A组患者前臂血肿发生率较B组降低[(2例(6.1%)比7例(1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结论经桡动脉路径PCI血管痉挛应用PCI导丝和球囊辅助可非常安全有效地使指引导管跨越痉挛和(或)夹层段,较应用抗痉挛药物这一常规方法更为安全可行。
倪祝华王乐丰杨新春王红石徐立李惟铭夏昆刘宇何冀芳迟永辉张大鹏邓俊萍王益民刘广军张小良赵建红张继强刘佳胜祁树莹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
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比格雷、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静点,对照组则另外加用硝酸甘油静点。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张碧芬邓俊萍
关键词:前列地尔注射液不稳定型心绞痛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6年
目的研究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于2013年1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6例,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即刻成功35例,1例失败,1例复发,手术时间(54±24)min,X投照时间(7±4)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应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确切。
邓俊萍
关键词:三维标测导管射频消融室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分析
2004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后 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 AMI患者 90例 ,根据溶栓后有无 ST段再抬高分为 ST段抬高组 (A组 )和 ST段未抬高组 (B组 ) ,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冠脉病变、再通率、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 (Killp分级等 )。结果 :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脉多支病变、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 B组 ,而冠脉再通率明显低于 B组。结论 :溶栓治疗后 ST段再抬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 ,该类患者溶栓再通率低 ,心肌受损严重 ,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邓俊萍
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心肌缺血
心腔内超声技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技术(ICE)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临汾市人民医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是否使用ICE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ICE导管)和对照组(不采用ICE导管),每组30例。研究组使用ICE导管进行房间隔穿刺,对照组在传统X线下行房间隔穿刺。对两组的房间隔穿刺时间、手术整体时长、X线曝光时间以及消融成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共60例随机分配的患者被纳入采用意向治疗人群,按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对比对照组的X线曝光计量明显减少[(16.2±6.2)mGy比(80.7±8.2)mGy,P<0.05],在总体手术时间上研究组有所减少[(150.3±5.4)min比(168.3±4.9)min,P<0.05];两组1年维持窦性心律比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E导管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手术中可以降低X线曝光时间以及曝光计量,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大大减少手术时长且不增加并发症。
郭辉邓俊萍褚婷婷肖丽曲扬袁嘉阳
关键词:心腔内超声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
起搏器植入围手术期腋静脉远端血栓形成1例
2024年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低,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4%。本文报道1例56岁女性,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后11 d腋静脉远端血栓形成,给予小剂量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后腋静脉血栓消失。
黄春霞邓俊萍廉玉蓉赵玲
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腋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究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需要的时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功能和远期预后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收治的96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时间的不同,将96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是从发病到开始介入治疗的时间在6 h以内,共32例;第二组是从发病到开始介入治疗的时间为6-12 h,共32例;第三组是不满足直接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选择择期介入治疗(7-10 d)者,共32例。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左心功能、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以及6个月以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频率等,探究分析三组不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发现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不满足统计学的意义(P〉0.05)。6个月以内三组患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频率及其左心功能有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始的时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功能有明显影响,开始介入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抑制患者的心室重构,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邓俊萍杨风雨廉玉蓉张小良刘广军王益民冷文俊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预后影响
磺达肝葵钠与依诺肝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临床结局比较: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术后使用磺达肝葵钠和依诺肝素抗凝的死亡和出血风险。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的真实世界研究,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国8家医院收治的接受PPCI治疗的715例AMI患者。根据术后抗凝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依诺肝素组(40~60 mg/d)和磺达肝葵钠组(2.5 mg/d),均采用皮下注射,给药时间≤8 d。随访180 d,主要终点为死亡和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次要终点为出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15例患者,其中磺达肝葵钠组380例,依诺肝素组335例。与磺达肝葵钠组相比,依诺肝素组患者的年龄较低,男性比例更高,体重更高,吸烟者和血栓抽吸者比例更高(P<0.05)。磺达肝葵钠组180 d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依诺肝素组(17.4%vs.26.0%,P=0.005)。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体重、吸烟、血栓抽吸因素后,磺达肝葵钠组180 d的死亡风险较依诺肝素组降低了69%(HR=0.31;95%CI:0.16~0.63,P=0.001)。且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栓抽吸、多个支架植入和高龄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使用磺达肝葵钠是保护因素(HR=0.28;95%CI:0.12~0.65,P=0.003)。结论在接受PPCI治疗的AMI患者中,术后180d磺达肝葵钠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依诺肝素组,且磺达肝葵钠可降低患者180d内的死亡风险。
郭彦青王敬萍王日军顾成圻杨有东范甲卯邓俊萍光彬谭琛毋会芃岳龙李俐王志鑫安健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依诺肝素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