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伟
- 作品数:54 被引量:200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骨髓浸润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前列腺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前列腺RMS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前列腺RMS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病理学特点为结缔组织、横纹肌、平滑肌组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交叉的条纹状结构与成横纹肌细胞,诊断前列腺RMS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必需的。结论前列腺RMS的患者往往在出现症状时肿块已相当大,且病变发展迅速,广泛浸润周围结构,较早发生转移,血象异常者要注意到骨髓浸润,手术和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 许德明赵小琼陈焕伟王博凌华海李声谊林坚
- 关键词:前列腺横纹肌肉瘤骨髓浸润
- 子宫肉瘤23例临床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3例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14例,下腹包块9例,无症状的子宫肌瘤病史4例,腹痛2例。19例行手术,4例子宫肌瘤术后诊断为子宫肉瘤,其中2例做二次手术,1例拒绝二次手术,1例待2年后复发二次手术。术后化学治疗11例,联合化疗方案2~4个疗程。2年存活率51%,5年存活率26%。结论子宫肉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怀疑子宫肉瘤或诊断为子宫肌瘤者,应立即做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子宫肉瘤,以决定手术范围,尽可能减少第二次手术。
- 许德明赵小琼陈焕伟王博凌华海李声谊林坚
- 关键词:子宫肉瘤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 大剂量醛氢叶酸+氟脲嘧啶持续滴注48小时为主联合化疗癌症56例
- 目的: 为晚期癌症的治疗寻找新的方法.
方法: 采用大剂量醛氢叶酸+氟脲嘧啶持续滴注48小时为主联合化疗治疗癌症56例患者,每例平均3.8个周期(2-6周期).
结果: 有效率(CR+PR)为35.7...
- 许德明陈国权李声谊蔡永广陈焕伟凌华海李子庆
- 关键词:晚期癌症化疗醛氢叶酸氟脲嘧啶
- 文献传递
- 鼻咽癌远处转移281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探讨鼻咽癌远处转移的规律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 2 81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鼻咽癌远处转移率 2 0 3% (2 81/ 1383) ,其中肺转移 42 7% (12 0 / 2 81) ,骨转移 32 4% (91/ 2 81) ,肝转移 2 1 4% (6 0 / 2 81) ,放疗后 1~ 2年发生转移 47 7% (134 / 2 81)。结论 大部分鼻咽癌远处转移放疗后 2年内 ,常见转移是肺、骨、肝 ,放疗前新辅助化疗和放疗后辅助化疗可减少鼻咽癌远处转移及提高生活质量。
- 许德明陈国权李声谊陈焕伟蔡永广林坚凌华海
- 关键词:鼻咽癌远处转移联合化疗
- TP方案联合康莱特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TP(顺铂+紫杉醇)方案联合康莱特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TP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TP方案联合康莱特。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KP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及Ⅲ、Ⅳ度消化道反应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用时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应用TP方案联合康莱特,能够增效减毒,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可于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 冯仙明陈焕伟吕红蕊王博陈艳
- 关键词:TP方案康莱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
- 以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首诊的78例患者临床分析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以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首诊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本院从 1996年 1月~ 2 0 0 3年 3月收治 78例以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首诊的恶性肿瘤 ,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78例以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首诊的恶性肿瘤中原发灶来源于头颈部的 4 6例 ( 5 8 97% )、肺部 10例 ( 12 82 % )、消化道 10例 ( 12 82 % ) ,原发灶未明 11例 ( 14 2 0 % )。临床分析发现转移灶的病理形态、解剖位置、病灶大小与原发灶有密切关系。结论 以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首诊的恶性肿瘤 ,应强调注意其病理形态、解剖位置、病灶大小、结合病史、内镜等检查 ,以提高原发灶的检出率 ,指导临床治疗。
- 陈焕伟许德明凌华海
- 关键词:肿瘤
- 升白欣对癌症化疗或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被引量:1
- 1997年
- 为了观察升白欣对癌症患者化疗、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作者于1996年7月至8月,将化疗、放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68例癌症患者,随机分成升白欣治疗组(35例)和一般升白细胞药的对照组(33例)。结果表明,升白欣的升白细胞有效率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2%(P<0.01),治疗前白细胞中位值为2.67×109/L±0.79×109/L,治疗后升高为4.25×109/L±2.29××109/L。升白欣的副反应主要为发热(34.8%)、注射部位疼痛(65.7%)。作者认为,升白欣治疗化疗、放疗后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是有效的,有临床应用价值。
- 陈国权许德明黄汝秋林坚陈焕伟
- 关键词:白细胞减少症药物疗法升白欣肿瘤
- 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5RA^+T和CD45RO^+T细胞分布特点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外周血中初始和记忆T细胞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例PTCL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中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和CD8+CD45RO+T细胞的比例,10例正常健康成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PTCL患者外周血中CD4+的比例明显降低,CD8+的比例明显升高,CD4+CD45RO+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CD4+CD45RA+、CD8+CD45RO+和CD8+CD45RA+T比例均升高(P<0.05)。结论 PTCL病人胸腺近期输出功能仍较强,但仍需进一步分析T细胞活化和效应功能。
- 吕学文陈焕伟李扬秋
- 关键词:外周T细胞淋巴瘤初始T细胞记忆T细胞
- 新辅助化疗联合阿帕替尼对宫颈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TP(顺铂+紫杉醇/脂质体紫杉醇)方案联合阿帕替尼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以及对宫颈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照组采用TP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TP方案联合阿帕替尼。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宫颈癌组织中MVD表达水平变化及MVD差值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两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有效组MVD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及无效组治疗后(P<0.01),将治疗前后的MVD表达水平进行相减,并将其差值与治疗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应用TP方案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有协同作用,能够加强抑制新生血管的增殖;MVD表达水平变化作为评价宫颈癌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可能成为抗血管生成药物预测疗效的相关生物标志物。
- 冯仙明陈焕伟吕红蕊王博陈艳
- 关键词:TP方案宫颈癌抗血管生成MVD
-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的乳腺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V2.0)条目分析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应用经典测量理论(CTT)和项目反应理论(IRT)分析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中乳腺癌量表QLICP-BR(V2.0)的条目特性。方法采用量表QLICP-BR(V2.0)对2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自评式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变异度法、相关系数法、Cronbach′sα系数法及IRT中的Samejima等级反应模型对量表条目进行分析。结果条目GSS1和GSS3在选项5的频率较高,分别为80.49%、90.24%;各条目的标准差为0.517~1.397;各条目与其所在领域的相关系数普遍大于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且普遍大于0.4(均为P<0.05);各条目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09~0.647(P<0.05);各领域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26~0.768。项目反应理论分析表明各条目的区分度为1.13~1.47;除条目GSO7出现逆反阈值,其他各条目难度系数随难度等级增加而递增,存在部分条目的难度系数b1、b2小于-3;各条目的平均信息量为0.194~0.604。结论QLICP-BR(V2.0)的条目经CTT和IRT检验具有较好的特性,可作为评价中国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工具,但个别条目有待进一步改进。
- 陈姝万崇华杨铮周佳丽梁启廉陈焕伟
- 关键词:生命质量乳腺癌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