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作品数:21 被引量:78 H指数:6 供职机构: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PD-1、PD-L1蛋白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PTCL)患者肿瘤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TCL患者肿瘤组织中PD-1、PD-L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PTCL患者肿瘤组织中PD-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35%,PD-L1蛋白的阳性率为70%,炎性淋巴结组织中未见PD-1、PD-L1表达,PD-1、PD-L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正相关,PD-1蛋白的表达与疗效负相关,PD-1与PD-L1蛋白双阳性的PTCL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结论PTCL患者淋巴瘤组织中PD-1和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炎性淋巴结组织,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吕学文 徐琼 陈焕伟 王博 张茜关键词:预后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骨髓浸润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前列腺RMS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前列腺RMS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病理学特点为结缔组织、横纹肌、平滑肌组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交叉的条纹状结构与成横纹肌细胞,诊断前列腺RMS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必需的。结论前列腺RMS的患者往往在出现症状时肿块已相当大,且病变发展迅速,广泛浸润周围结构,较早发生转移,血象异常者要注意到骨髓浸润,手术和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许德明 赵小琼 陈焕伟 王博 凌华海 李声谊 林坚关键词:前列腺 横纹肌肉瘤 骨髓浸润 子宫肉瘤23例临床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3例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14例,下腹包块9例,无症状的子宫肌瘤病史4例,腹痛2例。19例行手术,4例子宫肌瘤术后诊断为子宫肉瘤,其中2例做二次手术,1例拒绝二次手术,1例待2年后复发二次手术。术后化学治疗11例,联合化疗方案2~4个疗程。2年存活率51%,5年存活率26%。结论子宫肉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怀疑子宫肉瘤或诊断为子宫肌瘤者,应立即做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子宫肉瘤,以决定手术范围,尽可能减少第二次手术。 许德明 赵小琼 陈焕伟 王博 凌华海 李声谊 林坚关键词:子宫肉瘤 子宫平滑肌肉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TP方案联合康莱特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TP(顺铂+紫杉醇)方案联合康莱特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TP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TP方案联合康莱特。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KP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及Ⅲ、Ⅳ度消化道反应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用时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应用TP方案联合康莱特,能够增效减毒,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可于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冯仙明 陈焕伟 吕红蕊 王博 陈艳关键词:TP方案 康莱特 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近期疗效 CHOP方案治疗前后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5RA~+ T和CD45RO~+ T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CHOP方案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外周血中初始和记忆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PTCL患者CHOP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和CD8+CD45RO+T细胞的比例,分析疗效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PTC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T细胞、CD4+CD45RO+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CD4+CD45RA+、CD8+、CD8+CD45RO+和CD8+CD45RA+T细胞的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而化疗后PTCL患者CD4+、CD4+CD45RO+细胞的比例较治疗前升高,CD4+CD45RA+、CD8+、CD8+CD45RO+和CD8+CD45RA+T细胞比例则较治疗前稍下降(P<0.05)。治疗前后化疗有效组的CD4+CD45RA+均明显高于化疗无效组(P<0.05)。结论:CHOP治疗对PTCL患者胸腺输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伴有较高胸腺输出功能者对化疗效果更好。 吕学文 王博 李扬秋关键词:CHOP方案 初始T细胞 记忆T细胞 新辅助化疗联合阿帕替尼对宫颈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TP(顺铂+紫杉醇/脂质体紫杉醇)方案联合阿帕替尼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以及对宫颈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照组采用TP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TP方案联合阿帕替尼。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宫颈癌组织中MVD表达水平变化及MVD差值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两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有效组MVD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及无效组治疗后(P<0.01),将治疗前后的MVD表达水平进行相减,并将其差值与治疗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应用TP方案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有协同作用,能够加强抑制新生血管的增殖;MVD表达水平变化作为评价宫颈癌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可能成为抗血管生成药物预测疗效的相关生物标志物。 冯仙明 陈焕伟 吕红蕊 王博 陈艳关键词:TP方案 宫颈癌 抗血管生成 MVD 卵巢癌新辅助化疗后血清CA125变化及CT检查对肿瘤细胞减灭术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清CA125水平检测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卵巢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细胞减灭术疗效的判定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5例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进行CT检查,评估疗效,按Jonathan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析血清CA125水平变化以及CT评分与肿瘤细胞减灭术满意率的关系。结果:(1)血清CA125≤45 U/mL组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满意率为94.3%(33/35),高于CA125>45 U/mL组的54.0%(27/50)(χ~2=14.212,P=0.000),血清CA125≤500 U/mL组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满意率为76.7%(56/73),高于CA125>500 U/mL组的33.3%(4/12)(χ~2=7.368,P=0.006);(2)血清CA125下降≥80%组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满意率为82.4%(42/51),高于CA125下降<80%组的52.9%(18/34)(χ~2=7.142,P=0.007);(3)术前Jonathan评分<3分组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满意率为96.8%(60/62),高于术前Jonathan评分>3分组的34.8%(8/23)(χ~2=9.907,P=0.002)。结论:血清CA125水平检测及CT检查可作为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术前评估手段,能够预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效果,为准确选择手术时机提供一定依据。 王博 陈焕伟 冯仙明 吕学文 戴武松关键词:CA125 卵巢癌 新辅助化疗 肿瘤细胞减灭术 疗效 乳腺恶性淋巴瘤(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4年 目的:提高对乳腺恶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3例原发性和继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3例患者均手术切除病理证实,1例术后3个月死亡,1例存活3年多,1例综合治疗目前仍健在。结论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是治疗乳腺恶性淋巴瘤最好的方法。 王博 陈焕伟 吕学文关键词:恶性淋巴瘤 乳腺 初始化疗或手术对Ⅲ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初始化疗或初始手术治疗对Ⅲ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6例Ⅲ期卵巢癌患者,并根据初始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初始化疗组48例、初始手术组48例。初始化疗组使用紫杉醇和顺铂(TP方案)行辅助化疗,后行间隔减瘤术及术后化疗;初始手术组临床施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使用紫杉醇和顺铂(TP方案)进行术后化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情况以及疾病的复发情况。结果初始手术组临床有效率为52.1%,初始化疗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化疗组患者术中腹水量少于初始手术组,满意减瘤率明显高于初始手术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初始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前KP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手术组复发率为56.3%,2年生存率为70.83%,初始化疗组复发率为29.2%,2年生存率为89.58%,初始手术组复发率较初始化疗组显著升高,生存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Ⅲ期卵巢癌患者采取先行化疗后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患者肿瘤控制效果好,且腹水明显减少,满意减瘤率提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疾病复发率降低,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冯仙明 陈焕伟 王博 陈艳 梁锦辉关键词:新辅助化疗 复发因素 疗效评价 肿瘤细胞减灭术 高危乳腺癌辅助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评价高危乳腺癌术后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6例高危乳腺癌患者采用FAC-D方案行术后辅助化疗,根据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程度进行分组:无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为对照组;轻度(Ⅰ~Ⅱ度)减少为观察1组、重度(Ⅲ~Ⅳ度)减少为观察2组,比较三组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并分析影响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白细胞轻度(Ⅰ~Ⅱ度)减少的发生率为51.0%,白细胞重度(Ⅲ~Ⅳ度)减少的发生率为26.5%。对照组、观察1组与观察2组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6.5%、78.8%和67.9%,总生存率分别为70.8%、88.9%和82.1%,观察1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的程度与患者无病生存期呈正相关趋势。转移淋巴结数目、病灶大小、基础白细胞数、胃肠道反应是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而患者年龄、伤口愈合情况、ER状态并不影响其发生。结论影响高危乳腺癌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转移淋巴结数目、病灶大小、基础白细胞数、胃肠道反应,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这些因素可能成为乳腺癌化疗患者的预后的预测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陈焕伟 王博 凌华海 林坚关键词:乳腺癌 辅助化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