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蕊
- 作品数:23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
- 2009年
- 目的:进行PCR结合DHPLC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污染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新方法研究。方法:采用DHPLC技术检测产气荚膜梭菌特异性PCR扩增产物,优化分析条件,并探讨其灵敏度、特异性和精密度。结果:建立产气荚膜梭菌PCR-DHPLC样品吸收特征峰型图,样本检测的峰型图可用于定性或定量监测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动态变化。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PCR-DHPLC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等优点。
- 郑秋月傅俊范徐君怡孙哲平马惠蕊曹际娟
- 关键词: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产气荚膜梭菌
- 食源性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1年
- 本文分析了真菌毒素致病机理及危害,评述了真菌毒素检测技术与方法,了解和掌握了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的进展,阐述了加强我国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为建立准确、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体系提供了依据。
- 马惠蕊王玉坤刘淑艳蒋丹宋慧君曹远银
- 关键词:真菌毒素致病机理免疫检测
- 出口软包装罐头加工过程中HACCP的研究
- 2000年
- [目的] 为提高出口软包装罐头的卫生质量,研究HACCP方法在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HACCP方法对出口软包装调味香菇丝罐头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 建立了原料、金属检测、真空封口、杀菌、目测检查、加工人员、工器具和车间环境7个关键控制点,并研究成功了相应的控制方法,效果良好。(结论)该项研究为提高出口软罐头食品的卫生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值得在出口食品企业推广应用。
- 吴斌常青马惠蕊齐震玉
- 关键词:HACCP食品卫生卫生质量
- 全文增补中
-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快速检验的进展被引量:3
- 2007年
- 主要介绍了进出口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及其快速检验,重点介绍了针对该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如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快速检测方法、PCR检测方法、显色培养基快速检测方法、免疫磁珠捕集法、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以期对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起到帮助和指导作用。
- 王刚邱阳王秋艳刘淑艳蒋丹宋惠君马惠蕊齐震玉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PCR脉冲场凝胶电泳
- 酶标方法检测食品中O_(157)大肠杆菌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O_(157)大肠杆菌是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针对进出口食品卫生监测的需要,研究1种简便、快速、准确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在特异性的O_(157)大肠杆菌单克隆抗体上(1gM型),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最后通过反应的颜色来判断阴、阳性结果。〔结果〕本方法检出率高,每克样品中有5个细菌即可检出,48h即可报告结果。〔结论〕酶标方法检测食品中O_(157)大肠杆菌快速、准确检测周期短,既可提高检出率,又可节省检测时间。
- 王刚秦诚卢行安曹际娟马惠蕊唐守亭邱阳
- 关键词:抗体单克隆免疫酶技术
- 贝类毒素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被引量:37
- 2004年
- 本文针对腹泻性贝毒、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遗忘性贝毒 4种贝类毒素的检测技术 ,着重从小白鼠生物试验法、化学仪器分析技术和免疫学方法三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了贝毒检测技术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了三类检测技术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并明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 ,生物法、免疫法及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仪器法及三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将继续是贝类毒素检测手段的发展方向。
- 曹际娟卫锋马惠蕊唐守亭储晓刚方晓明张艺兵
- 关键词:小白鼠化学仪器免疫学技术
- 布鲁氏菌PCR-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致病菌-布鲁氏菌进行检测,建立快速检测布鲁氏菌的方法。布鲁氏茵特异性PCR扩增产物,在DHPLC非变性温度下进行分离。经过DHPLC分析条件优化,确定了检测布...
- 郑秋月于珂马惠蕊王秋艳徐君怡丁荷李和义
- 文献传递
- 液相芯片竞争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被引量:9
- 2011年
- 采用间接竞争法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建立黄曲霉毒素B1(AF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选用AFB1单克隆抗体对AFB1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探索,通过优化偶联抗原浓度,确定AFB1单抗临界饱和浓度和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建立AF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本实验中,偶联微球得率介于70.08%~80.80%之间,最佳偶联抗原浓度为100μg,同一用量偶联抗原和同一浓度单抗反应检测得到的荧光信号值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呈现逐步升高并稳定的趋势,当孵育时间为24h和48h,单克隆抗浓度在2.0ng/μL时检测得到的荧光信号值最大。本研究建立的标准曲线,以国际通用的IC50作为衡量标准,其灵敏度为2.33ng/mL(0.1165ng),线性方程为y=0.0006x+0.0014,抗体与AFB2、AFG1、ZEN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9.34%、2.88%、〈0.10%。本研究成功建立了AF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检测限度符合国家对食品和饲料中的AFB1的限量标准,适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
- 宋慧君刘淑艳马惠蕊蒋丹曹远银
-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液相芯片技术竞争法
- 布鲁氏菌PCR—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应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致病菌—布鲁氏菌进行检测,建立快速检测布鲁氏菌的方法。布鲁氏菌特异性PCR扩增产物,在DHPLC非变性温度下进行分离。经过DHPLC分析条件优化,确定了检...
- 郑秋月于珂马惠蕊王秋艳徐君怡丁荷李和义
- 关键词:布鲁氏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 文献传递
- 一种新型玉米赤霉烯酮的定量检测方法被引量:1
- 2011年
- 采用间接竞争法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选用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ZEN)对玉米赤霉烯酮(ZEN)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探索。将ZEN-BSA与36﹟微球偶联,同时加入待检的游离的ZEN小分子和其标记有生物素的ZEN单克隆抗体,偶联抗原和目标抗原竞争结合生物素标记抗体,通过报告分子SA-PE在532 nm波长的激光下,即可检测出报告分子发出的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待检ZEN的量成反比。该研究优化了液相反应体系中ZEN单克隆抗浓度、确定了ZEN单抗临界饱和浓度以及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其中ZEN单抗临界饱和浓度为2.0μg/mL,偶联抗原和抗体最佳孵育时间为3h。研究所建立的ZEN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以国际通用的IC50作为衡量标准,其检测灵敏度为0.005 4μg/mL,线性范围为0.000 8~0.04μg/mL。应用该方法对脱脂牛奶和全脂牛奶进行加标回收检测,平均回收率均大于75%。该方法简化了样品的纯化和分离步骤,经过实际样品的检测,证明方法灵敏、稳定、快速、简便,适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
- 宋慧君蒋丹马惠蕊刘淑艳曹远银
-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液相芯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