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晖
- 作品数:18 被引量:17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3种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9
- 2015年
-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外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70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21例)、锁定钢板组(30例)以及人工关节组(19例)。对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相关并发症、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12、24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7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50个月。PFNA组的手术时间(61.4 min±10.2 min)、术中出血量(196 ml±64.1 ml)均少于另两组(P〈0.05)。人工关节组的住院时间(16.3 d±3.9 d)、骨折相关并发症(5.2%)、术后深静脉血栓(5.3%)、肺部感染(10.5%)发生率均少于另两组(P〈0.05),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84.2%)高于另两组(P〈0.05)。术后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改善近期髋关节功能及降低术后并发症上更有优势。
- 彭涛寿康全付纳新黄晖
-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内固定
- 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均伴有胫骨开放性骨折。采用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8例,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供区直接缝合,不能缝合的采用全厚皮片植皮。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骨折愈合,骨折线消失.可正常行走,恢复体力劳动。皮瓣质地良好,无臃肿,无磨损,颜色与正常皮肤一致。结论根据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和面积,选择合适的小腿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优点,修复效果满意。
- 刘成付纳新李坚寿康全黄晖唐化政
- 关键词:穿支皮瓣显微外科
- 经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清除腰椎硬膜外血肿的治疗体会被引量:3
- 2018年
- 腰椎硬膜外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即为腰椎椎板切除减压+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本文中,笔者报道一例78岁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进行腰椎射频消融术后出现了腰部疼痛加剧及左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被诊断为腰椎硬膜外血肿。我们选择了经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行腰椎硬膜外血肿清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杨胜号付纳新赵伟黄晖孟桢桢
-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孔射频消融术后左下肢疼痛
- 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被引量:10
- 2013年
- 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显著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因为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殊性,其治疗一直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难题之一。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湖北省三峡大学葛洲坝中心医院骨科对228例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ITF)患者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刘成付纳新李坚寿康全黄晖赵伟刘鹏宇滕宇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股骨粗隆间骨折
- 应用脊柱通用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 2014年
- 目的观察应用脊柱通用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应用脊柱通用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36例,按照Tile分型方法 ,本组C1型19例,C2型17例,均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脊柱通用系统内固定。结果 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均提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采用Majeed评价标准评定,本组满意31例,良好4例,一般1例。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导致的垂直不稳及旋转移位,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脊柱通用系统固定,安全、牢靠、疗效满意。
- 叶俊刚赵伟戴鹏付纳新黄晖刘鹏宇
- 关键词: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 改良Mitchell截骨术结合中医手法治疗拇外翻畸形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改良Mitchell截骨术结合中医手法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将48例中青年单侧拇外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改良Mitchell截骨内固定组(A组)21例,改良Mitchell截骨术结合中医手法外固定组(B组)27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患足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治疗费用及术后Maryland评分。结果 48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术后1个月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2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治疗费用高于B组,术后下地时间明显晚于B组。结论改良Mitchell截骨术与中医手法相结合能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内固定,减少住院费用,患者术后能早期下床负重,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 孙劲李坚付纳新黄晖刘成
- 关键词:拇外翻外固定
- 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29
- 2014年
-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方法:21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LPFP)以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DHS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较另两组增多(P<0.05);PFNA组在术中X线曝光次数多于另两组(P<0.05),而在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上小于另两组(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其余两组(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S适用于EvansⅠ型及部分稳定的Ⅱ型患者,PFNA适用于Ⅲ型以上,尤其是小转子受累以及反转子间骨折患者;全身情况差、内科疾病多的患者,PFNA与LPFP均可选择,后者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者或大转子不完整或冠状面骨折者。
- 陈荣涛寿康全付纳新黄晖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 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及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4年
- 背景:跟骨是骨折常见部位,解剖学结构复杂,复位难度较大。手术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主要策略,既可恢复骨折部位形态,又可达到关节面重建的效果。目前选择何种入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接受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治疗情况(观察组),收集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的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采用Maryland评分及AOFAS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Morrey法评价术后6个月的距下关节活动度并记录末次随访的并发症情况。选取同期的28例接受"L"形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均优于术前,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距下关节的重度受限率及评分均较低,而轻度受限率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促进术后恢复并减少对距下关节功能的影响。
- 戴鹏孙劲黄晖付纳新刘鹏宇叶俊刚
- 关键词:内固定距下关节
- 带绞盘的牵引角度可调的医用布朗氏架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绞盘的牵引角度可调的医用布朗氏架,包括长方体框架底座;长方体框架底座的顶部矩形一端焊接有支撑架组件,另一端安装有斜坡,牵引滑轮组件与长方体框架底座的顶部矩形一端可活动地连接;支撑架组件用于支撑并安装多...
- 马超赵伟付纳新黄晖孙劲李坚马建明李昂
- 文献传递
- 中医手法矫形外固定结合Mitchell截骨术治疗(足母)外翻畸形的疗效观察
- 目的 探讨中医手法矫形结合外固定在传统Mitchell截骨术中替代内固定治疗(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 入选48例中青年单侧(足母)外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中医手法矫形外固定组(B组)27例,Mitchell截骨内固定...
- 付纳新孙劲李坚黄晖刘成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