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树根

作品数:465 被引量:5,191H指数:44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1篇期刊文章
  • 49篇会议论文
  • 7篇科技成果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5篇天文地球
  • 179篇石油与天然气...
  • 7篇文化科学
  • 6篇经济管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建筑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85篇盆地
  • 124篇四川盆地
  • 112篇油气
  • 68篇储层
  • 54篇龙门山
  • 52篇勘探
  • 52篇成藏
  • 46篇地质
  • 42篇震旦
  • 39篇灯影组
  • 39篇页岩
  • 38篇震旦系
  • 34篇碳酸
  • 34篇碳酸盐
  • 33篇盐岩
  • 33篇碳酸盐岩
  • 32篇气藏
  • 31篇前陆
  • 30篇三叠
  • 24篇三叠统

机构

  • 459篇成都理工大学
  • 69篇中国石油天然...
  • 47篇中国石油
  • 3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9篇西华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0篇中国石油化工...
  • 10篇中国石油西南...
  • 9篇中国石化
  • 9篇陕西延长石油...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南京大学
  • 5篇成都地质学院
  • 5篇中山大学
  • 4篇西南石油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图宾根大学
  • 3篇成都北方石油...
  • 2篇国土资源部

作者

  • 465篇刘树根
  • 140篇孙玮
  • 97篇李智武
  • 93篇邓宾
  • 75篇王国芝
  • 66篇宋金民
  • 52篇罗志立
  • 51篇雍自权
  • 51篇徐国盛
  • 48篇叶玥豪
  • 43篇张长俊
  • 43篇冉波
  • 33篇刘顺
  • 31篇杨迪
  • 30篇黄文明
  • 29篇曹俊兴
  • 27篇徐国强
  • 26篇李国蓉
  • 25篇李金玺
  • 22篇赵锡奎

传媒

  • 89篇成都理工大学...
  • 20篇天然气工业
  • 17篇石油与天然气...
  • 15篇矿物岩石
  • 15篇成都理工学院...
  • 12篇地质学报
  • 12篇石油实验地质
  • 11篇沉积学报
  • 11篇四川地质学报
  • 11篇岩性油气藏
  • 10篇地质科学
  • 10篇新疆石油地质
  • 10篇岩石学报
  • 10篇地质科技情报
  • 9篇地学前缘
  • 7篇石油学报
  • 7篇天然气地球科...
  • 7篇西南石油大学...
  • 6篇地质论评
  • 6篇油气地质与采...

年份

  • 2篇2024
  • 10篇2023
  • 9篇2022
  • 14篇2021
  • 10篇2020
  • 15篇2019
  • 15篇2018
  • 12篇2017
  • 19篇2016
  • 22篇2015
  • 31篇2014
  • 22篇2013
  • 25篇2012
  • 45篇2011
  • 12篇2010
  • 41篇2009
  • 28篇2008
  • 15篇2007
  • 15篇2006
  • 15篇2005
4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变形历史与物理模拟被引量:9
2011年
龙门山冲断构造带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构造带中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彭灌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变形以倾向北西的紧闭倒转-同斜褶皱为主;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发育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及一系列由泥盆系至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构成的飞来峰,地腹发育厚皮构造,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而前陆坳陷变形较弱,地表主要为SE倾伏的单斜,地腹则发育断层相关褶皱。通过构造物理模拟认为:1)龙门山中段构造变形受力边界主应力与断裂走向间的锐夹角为70°;2)变形样式总体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垂向叠加构造组合;3)构造变形过程具有3个阶段,早期须家河组沉积之后产生的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中期在遂宁组沉积期间和晚期在蓬莱镇组沉积期间及其后,发生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且控制沉积。
杨长清刘树根于福生
关键词:构造物理模拟变形样式龙门山构造带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沉积相被引量:22
2007年
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测井、录井、钻井和岩心资料,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进行了高精度的沉积相研究,探讨了储集砂体的展布规律。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产油气层主要分布于浅湖砂坝、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部分席状砂、水上分支河道以及心滩微相也是良好的储层。建议今后勘探应注重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的分支河道砂、河口砂坝中的块状粗—中砂岩储层。
库丽曼刘树根张长俊朱平雍自权罗玉宏龚昌明
关键词:沉积相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碎屑岩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被引量:95
2008年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在喜马拉雅期发生了强烈的隆升运动。除川西坳陷外四川盆地内部自晚白垩世后一直处于隆升阶段,但各地区有差异,主要的隆升期是新近纪(隆升速率超过100m/Ma,隆升幅度超过4200m),隆升的阶段性明显,可分成3个阶段:第1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为差异隆升阶段,大部分地区处于隆升状态,但隆升的速率有差异;第2阶段为整体隆升阶段,全盆地都处于隆升状态,整体隆升幅度大,速率一般大于40m/Ma,隆升幅度超过1000m;第3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全盆地的隆升速率除川西坳陷外均大于100m/Ma,隆升幅度超过1500m。四川盆地周缘造山带自晚燕山期以来均是隆升状态,亦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20~65Ma),隆升速率15~93m/Ma,隆升幅度一般在1000m左右;第2阶段(65~25Ma),隆升较慢,速率一般在5~47m/Ma,隆升幅度为250~1800m;第3阶段(25Ma至今),隆升速率高,为60~300m/Ma,隆升幅度从1300m到大于3000m。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一方面控制了现今构造的形成,另一方面引起能量场调整(压力和温度效应),促使地层势能的转换和油气的再运聚,对于油气最终运聚成藏起了重要的作用。四川盆地无论中下组合碳酸盐岩气藏还是上组合碎屑岩气藏的形成都与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息息相关,大型天然气藏具有晚期定型、快速成藏、大量集中聚集的特征,即速度快、规模大、分布集中的天然气爆发式成藏。
刘树根孙玮李智武邓宾刘顺
关键词:隆升喜马拉雅运动四川盆地
林滩场构造多期节理构造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25
2009年
通过对林滩场背斜大量节理面及擦痕的观测,运用构造解析方法,结合节理缝空间几何特征和岩石学等研究方法对120余组多期(共轭)剪节理构造破裂滑动古应力进行反演.结果表明林滩场地区主要经历了5期构造运动:NW—SE向(主应力σ1方位:140°~160°)挤压运动、近南北向(主应力σ1:0°~10°)挤压运动、NWW—SEE向(主应力σ1方位:290°~300°)挤压、NNE—SSW向(主应力σ3方位:190°~210°)和近E—W向(主应力σ3方位:180°~200°)拉张构造运动。基于节理缝几何特征与多期构造运动配置关系,将其分为两大类5小组,即贯通(跨层)和非贯通(层内一层间)类,第一、二、三组剪性非贯通节理系,第四、五组张性贯通节理系,晚期张性贯通节理裂缝系对区域油气保存条件破坏和裂缝性储层储集空间改善具有重要的影响。
邓宾刘树根杨锁张志敬黄文明宋光永
关键词:古应力场
川东南丁山构造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被引量:32
2010年
川东南的构造演化可分成5个阶段:①晚震旦世抬升剥蚀阶段;②早古生代沉降阶段;③晚志留世—泥盆、石炭纪抬升剥蚀阶段;④二叠纪—晚白垩世沉降阶段;⑤晚白垩世—现今快速隆升阶段。震旦系灯影组—下古生界储层沥青与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黑色泥岩之间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表明二者有着重要的联系,灯影组烃源来自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丁山构造一直处于高部位,有利于油气聚集,丁山构造在晚白垩世前圈闭、封盖、储层及保存条件均较好,形成了古油藏。随着埋深的增大,古油藏裂解成古气藏。晚白垩世至今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通天断层发育,保存条件变差,导致天然气的逸散。丁山构造的油气成藏过程可分为古油藏→古油藏裂解形成古气藏→古气藏破坏三大过程。
孙玮刘树根王国芝徐国盛雍自权黄文明
关键词:川东南天然气成藏
水平井开发渗透率各向异性双重介质油藏两相渗流被引量:3
2002年
建立了在水平井开发的各向异性双重介质油藏中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用有限差分法求得了其解 ,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到了含水饱和度沿x、y、z轴坐标方向的分布 ,分别讨论了各向异性、双重介质吸渗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渗透率较大的方向 ,前缘推进速度较快 ,油井见水较早 ;吸渗使前缘推进速度减慢 ,使油井见水晚。水平井注水开发这种油藏时 。
邓英尔刘慈群刘树根
关键词:水平井渗透率各向异性双重介质油藏两相渗流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分析被引量:27
2009年
以单井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地表露头资料、岩心观察、岩屑录井及薄片鉴定分析,确定出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类型为深海相、半深海—等深积岩相、浅海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各时期的沉积相模式、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认为早寒武世主要于东部发育台盆模式,中晚寒武世台盆模式更为明显,持续至早—中奥陶世该区中部发育深水坳拉槽沉积区,西部和东部则为台地相区及过渡带,为典型的三分结构。在台地与深海盆的边缘带发育礁滩储集体,有利于储层的发育。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破坏性成岩作用占主导地位。
胡九珍冉启贵刘树根孙玮王东张长俊
关键词:沉积相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沉积特征被引量:25
2018年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川西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埋藏深,研究程度低。本文利用川西高精度地震资料、综合钻探资料和野外露头资料,探讨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并对烃源岩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拉张槽边界有2个明显的陡坎;拉张槽西侧边界大致垂直于原特提斯洋,其东侧边界分布在射洪-三台-元坝-剑阁一带。拉张断层沿着拉张槽两侧对称分布,在陡坎下方发育一系列的拉张断层。拉张槽两侧,震旦系灯影组厚度大,上覆的下寒武统厚度小,甚至缺失;在拉张槽内,灯影组厚度减小,而下寒武统厚度明显加大。拉张槽内麦地坪组属于斜坡-盆地相,广泛分布着浊流或碎屑流沉积的钙屑(磷屑)岩屑砂岩,可能是绵阳-长宁拉张槽在拉张初期的沉积记录;拉张槽外麦地坪组发育不完整,属台地相沉积。拉张槽内筇竹寺组+麦地坪组烃源岩厚度大、品质好、成熟度高。拉张槽北段(川西地区)的下寒武统烃源岩无论是厚度还是品质均明显高于中段(川中地区),是下寒武统重要的生(供)烃中心。拉张槽北段(川西地区)具有中段(川中地区)的构造-沉积特征和原始油气地质条件,其海相油气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
刘树根刘殊孙玮宋金民冉波钟勇叶玥豪蒋能春夏国栋
关键词:海相油气下寒武统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麦地坪组烃源岩特征——以绵竹清平剖面为例被引量:13
2018年
以四川盆地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央的绵竹县清平剖面为例,基于系统的薄片鉴定、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主元素、痕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综合分析,研究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烃源岩地质特征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清平剖面麦地坪组主要岩性为碳质页岩含火山灰夹层、泥/微晶白云岩、碳/硅质页岩、白云岩屑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白云岩屑磷块岩、白云岩/磷质岩屑粉砂岩夹泥岩。麦地坪组烃源岩则主要由其中碳/硅质页岩构成,主要特征是:(1)厚度达146.2m;(2)TOC质量分数为0.70%~42.68%,平均为12.95%;(3)干酪根类型指数在98~100,为Ⅰ型腐泥型干酪根;(4)沥青质反射率(Rob)为1.56%~2.83%(平均为2.31%),tmax为414~612℃(平均为577℃),表明烃源岩处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5)痕量元素V/(V+Ni)、U/Th、Ni/Co的比值及稀土元素δU、Ceanom、Ce/La比值,指示麦地坪组烃源岩形成于缺氧的强还原型水体环境。川西地区(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麦地坪组为一套形成于缺氧环境下的有机质含量高、干酪根类型好、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的优质烃源岩。
夏国栋冉波刘树根孙玮宋金民叶玥豪姜磊赵聪赖冬
关键词: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痕量元素
青藏高原东缘峨眉山新生代加速抬升剥蚀作用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通过峨眉山基底卷入构造带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锆石(U-Th)/He)研究,结合典型构造-热结构特征诠释峨眉山晚中-新生代冲断扩展变形与热年代学耦合性.峨眉山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锆石(U-Th)/He(ZHe)年龄值分别为4~30Ma和16~118Ma.ZHe年龄与海拔高程关系揭示出ZHe系统抬升剥蚀残存的部分滞留带(PRZ).低温热年代学年龄与峨眉山构造分带性具有明显相关性特征:万年寺逆断层上盘基底卷入构造带AFT年龄普遍小于10Ma,万年寺逆断层下盘扩展变形带AFT年龄普遍大于10 Ma;且空间上AFT年龄与断裂带具有明显相关性,它揭示出峨眉山扩展变形带中新世晚期以来断层冲断缩短构造活动.低温热年代学热史模拟揭示峨眉山构造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多阶段性加速抬升剥蚀过程,基底卷入构造带岩石隆升幅度大约达到7~8km,渐新世以来抬升剥蚀速率达0.2~0.4mm·a-1,其新生代多阶段性构造隆升动力学与青藏高原多板块间碰撞过程及其始新世大规模物质东向扩展过程密切相关.
周政吴娟王国芝邓江红邓斌罗强姜磊刘树根邓宾
关键词:低温热年代学青藏高原东缘
共4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