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宾

作品数:132 被引量:1,231H指数:24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6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4篇天文地球
  • 39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7篇盆地
  • 41篇四川盆地
  • 23篇油气
  • 21篇页岩
  • 17篇地质
  • 17篇砂箱
  • 15篇隆升
  • 14篇褶皱
  • 13篇前陆
  • 13篇龙门山
  • 13篇成藏
  • 12篇页岩气
  • 11篇灯影组
  • 11篇青藏高原
  • 10篇青藏高原东缘
  • 10篇褶皱冲断带
  • 10篇流体
  • 10篇冲断带
  • 9篇年代学
  • 9篇勘探

机构

  • 13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1篇中国石油
  • 15篇西华大学
  • 8篇中国石油西南...
  • 5篇中国石油勘探...
  • 3篇四川省地质矿...
  • 3篇中国石化
  • 3篇图宾根大学
  • 3篇陕西延长石油...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海石油(中...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铜陵学院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32篇邓宾
  • 95篇刘树根
  • 49篇李智武
  • 42篇孙玮
  • 26篇吴娟
  • 20篇叶玥豪
  • 18篇宋金民
  • 17篇刘顺
  • 15篇王国芝
  • 15篇何宇
  • 13篇李金玺
  • 13篇冉波
  • 13篇姜磊
  • 11篇雍自权
  • 11篇焦堃
  • 10篇黄瑞
  • 9篇杨迪
  • 8篇梁霄
  • 7篇赵高平
  • 6篇罗志立

传媒

  • 20篇成都理工大学...
  • 9篇天然气工业
  • 7篇天然气地球科...
  • 6篇地质科学
  • 5篇大地构造与成...
  • 4篇地质论评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质科技情报
  • 4篇岩性油气藏
  • 4篇地球科学
  • 3篇矿物岩石
  • 3篇岩石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3篇四川地质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2016中国...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年份

  • 2篇2024
  • 15篇2023
  • 10篇2022
  • 12篇2021
  • 10篇2020
  • 8篇2019
  • 9篇2018
  • 7篇2017
  • 11篇2016
  • 10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若尔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隆升作用与流体活动耦合效应被引量:1
2011年
若尔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阶段性隆升幅度不少于3400m,晚白垩世和晚中新世至今阶段的快速隆升过程对本区流体应力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合野外详细地质、裂缝系统空间分布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特征研究表明,若尔盖地区浅部地层以发育高角度(或近垂直)裂缝为主,深部地层以发育低角度(或近平行)裂缝为主;流体早期具有热流体增温特征,中、晚期具有淡水流体混合特征,多期流体混染形成开放性流体动力环境,阶段性快速抬升过程与流体活动的多期性特征具有一定对应性.基于阶段性隆升过程诱发的岩石应力-应变行为特征,讨论了本区多期隆升运动背景下,阶段性隆升释压与流体幕式流动的时空耦合机制及油气地质效应.
邓宾刘树根李巨初,王国芝,刘顺,李智武,李祥辉李巨初王国芝刘顺李智武李祥辉
关键词:古流体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断裂带志留系碎屑岩地层漏失机理被引量:2
2022年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5号断裂带志留系碎屑岩层段钻井液漏失严重。顺北5号断裂带SHB5-7井岩芯资料、岩芯样品10余块、20口漏失井的钻井、测井、FMI成像测井、地震资料(1562 km^(2))及岩石力学参数研究表明志留系碎屑岩地层的构造活动强度、裂缝和岩性控制了碎屑岩地层漏失。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和柯坪塔格组漏失特征差异较大,漏失层分布呈现“纵向分层、平面分段”的特点,塔塔埃尔塔格组上段漏失频次(57次)高于下段(31次),柯坪塔格组上段(11次)、下段(15次)漏失频次高于中段(9次),5号断裂带中段和南段漏失频率高。漏失点岩性多为(粉)砂质泥岩(测井解释泥质含量介于55%~80%),漏失点孔隙度普遍较低(孔隙度介于1%~5%),漏失点处多发育低角度裂缝,漏失点距断层面水平距离普遍小于150 m。根据漏失点处岩性、孔隙度、渗透率、漏失速率和距断层距离将漏失类型分为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其中裂缝型(诱导缝、天然裂缝)漏失最为普遍。顺北5号断裂带志留系碎屑岩段地层漏失机理为断层及其伴生裂缝系统在井筒—地层压力差的作用下开启,钻井液经裂缝渗入地层造成井漏。研究成果为科学认识志留系钻井液漏失机理、减低钻井成本提供了技术参考。
陈希雍自权邓宾鲍典彭小平梁宏刚先伟甘涛涛
关键词:志留系碎屑岩塔里木盆地
上扬子盆地新生代差异抬升剥蚀与分异过程被引量:10
2018年
中-新生代上扬子陆相盆地不仅是华南大陆的核心构造单元,也是大陆构造和盆地成因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基于楚雄盆地和四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剖面中6件样品LA-ICP-MS磷灰石FT-U/Pb双法定年和热演化史模拟等研究,揭示上扬子盆地新生代差异抬升剥蚀及其分异过程.楚雄盆地大姚宜就剖面江底河组磷灰石裂变径迹(apatite fission track,AFT)年龄和径迹长度分别为43.2~33.9Ma、10.06~11.30μm,中新世以来快速抬升冷却速率达到约3~5℃/Ma;四川盆地宜宾柳嘉剖面三合组-高坎坝组AFT年龄和径迹长度分别为128.0~95.2Ma、10.2~11.7μm,为部分埋深退火样品.宜就剖面和柳嘉剖面上白垩统磷灰石U-Pb年龄峰值特征总体相似,共同揭示物源区古元古代(2 100~1 700Ma)、新元古代(820~700Ma)、早古生代(500~400Ma)和早中生代(250~170Ma)中高级别变质-岩浆构造热事件,其晚白垩世物源区主要为扬子板块西缘和北缘地区(即松潘-甘孜褶皱带、义敦岛弧、康滇古陆和秦岭造山带).尤其柳嘉剖面磷灰石FT-U/Pb对比年龄揭示三合组-高坎坝组中少量磷灰石矿物为物源区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快速岩浆侵位过程的初始旋回沉积产物.晚新生代上扬子盆地受控于青藏高原东南向扩展生长过程控制影响,最终发生肢解分异形成现今盆地格架.
姜磊邓宾刘树根刘树根王自剑罗强何宇何宇
关键词:差异隆升楚雄盆地石油地质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AMS特征及构造指示意义
李金玺刘树根李智武邓宾孙东韩翀
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19年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
刘树根李智武Peter J.J.Kamp冉波李金玺邓宾王国芝Ganqing XUMartin Daniík杨迪王自剑李祥辉刘顺李巨初
关键词:隆升剥蚀中生代青藏高原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沿走向差异剥蚀作用——砂箱物理模型的启示被引量:1
2022年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存在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通过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其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了褶皱冲断带大规模抬升剥蚀、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变形;断层与冲起构造沿走向合并生长、形成斜向断层;尤其是冲断带三维空间上差异性抬升剥蚀,常常形成与构造剥蚀作用相关的反转构造。剥蚀作用越强、断层翻转越明显(形成视正断层)。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广泛出露的拉张构造变形样式,可能受控于晚中生代—新生代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过程。上述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可能导致川西南前陆盆地系统中低角度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冲断变形。研究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的构造缩短与浅表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独特地貌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邓宾郭虹兵罗强黄家强杨荣军张静鲁鹏达唐晓东何宇刘树根
关键词:褶皱冲断带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焦石坝-武隆构造带古流体活动差异及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被引量:12
2019年
焦石坝-武隆地区差异构造带发育,古流体活动复杂,对页岩气保存条件影响较为关键.以两类典型背斜(高陡背斜和箱状背斜)的裂缝脉为研究对象,基于裂缝分形理论和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揭示出不同构造的古流体活动差异与页岩气保存条件优劣的耦合性.研究认为:(1)构造变形与古流体活动性存在耦合性.构造应力集中部位(如箱状背斜枢纽、隐伏断层)较构造其他部位具更强的流体活动性.(2)古流体示踪差异与页岩气保存条件存在耦合性.同位素地球化学揭示出二叠系-下三叠统以内源流体活动为主,封闭能力较好,盆内高陡背斜带和盆外残余向斜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具备一定勘探前景;中寒武统-下奥陶统存在跨层流体活动的痕迹,封闭能力变差,盆外箱状背斜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风险加大.
姜磊邓宾刘树根叶玥豪孙博杨迪梁霄黄瑞赖冬何宇
关键词:四川盆地古流体页岩气
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被引量:98
2008年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在喜马拉雅期发生了强烈的隆升运动。除川西坳陷外四川盆地内部自晚白垩世后一直处于隆升阶段,但各地区有差异,主要的隆升期是新近纪(隆升速率超过100m/Ma,隆升幅度超过4200m),隆升的阶段性明显,可分成3个阶段:第1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为差异隆升阶段,大部分地区处于隆升状态,但隆升的速率有差异;第2阶段为整体隆升阶段,全盆地都处于隆升状态,整体隆升幅度大,速率一般大于40m/Ma,隆升幅度超过1000m;第3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全盆地的隆升速率除川西坳陷外均大于100m/Ma,隆升幅度超过1500m。四川盆地周缘造山带自晚燕山期以来均是隆升状态,亦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20~65Ma),隆升速率15~93m/Ma,隆升幅度一般在1000m左右;第2阶段(65~25Ma),隆升较慢,速率一般在5~47m/Ma,隆升幅度为250~1800m;第3阶段(25Ma至今),隆升速率高,为60~300m/Ma,隆升幅度从1300m到大于3000m。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一方面控制了现今构造的形成,另一方面引起能量场调整(压力和温度效应),促使地层势能的转换和油气的再运聚,对于油气最终运聚成藏起了重要的作用。四川盆地无论中下组合碳酸盐岩气藏还是上组合碎屑岩气藏的形成都与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息息相关,大型天然气藏具有晚期定型、快速成藏、大量集中聚集的特征,即速度快、规模大、分布集中的天然气爆发式成藏。
刘树根孙玮李智武邓宾刘顺
关键词:隆升喜马拉雅运动四川盆地
林滩场构造多期节理构造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25
2009年
通过对林滩场背斜大量节理面及擦痕的观测,运用构造解析方法,结合节理缝空间几何特征和岩石学等研究方法对120余组多期(共轭)剪节理构造破裂滑动古应力进行反演.结果表明林滩场地区主要经历了5期构造运动:NW—SE向(主应力σ1方位:140°~160°)挤压运动、近南北向(主应力σ1:0°~10°)挤压运动、NWW—SEE向(主应力σ1方位:290°~300°)挤压、NNE—SSW向(主应力σ3方位:190°~210°)和近E—W向(主应力σ3方位:180°~200°)拉张构造运动。基于节理缝几何特征与多期构造运动配置关系,将其分为两大类5小组,即贯通(跨层)和非贯通(层内一层间)类,第一、二、三组剪性非贯通节理系,第四、五组张性贯通节理系,晚期张性贯通节理裂缝系对区域油气保存条件破坏和裂缝性储层储集空间改善具有重要的影响。
邓宾刘树根杨锁张志敬黄文明宋光永
关键词:古应力场
青藏高原东缘峨眉山新生代加速抬升剥蚀作用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通过峨眉山基底卷入构造带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锆石(U-Th)/He)研究,结合典型构造-热结构特征诠释峨眉山晚中-新生代冲断扩展变形与热年代学耦合性.峨眉山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锆石(U-Th)/He(ZHe)年龄值分别为4~30Ma和16~118Ma.ZHe年龄与海拔高程关系揭示出ZHe系统抬升剥蚀残存的部分滞留带(PRZ).低温热年代学年龄与峨眉山构造分带性具有明显相关性特征:万年寺逆断层上盘基底卷入构造带AFT年龄普遍小于10Ma,万年寺逆断层下盘扩展变形带AFT年龄普遍大于10 Ma;且空间上AFT年龄与断裂带具有明显相关性,它揭示出峨眉山扩展变形带中新世晚期以来断层冲断缩短构造活动.低温热年代学热史模拟揭示峨眉山构造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多阶段性加速抬升剥蚀过程,基底卷入构造带岩石隆升幅度大约达到7~8km,渐新世以来抬升剥蚀速率达0.2~0.4mm·a-1,其新生代多阶段性构造隆升动力学与青藏高原多板块间碰撞过程及其始新世大规模物质东向扩展过程密切相关.
周政吴娟王国芝邓江红邓斌罗强姜磊刘树根邓宾
关键词:低温热年代学青藏高原东缘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