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燕青
- 作品数:15 被引量:66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Wolbachia对赤眼蜂的性别调控机制及生理影响被引量:18
- 2007年
-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一类共生细菌。它们通过共生诱导宿主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生殖,在生物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Wolbachia在赤眼蜂中的分布状况,对赤眼蜂的性别调控机制,在赤眼蜂种群中的传播及限制因素,以及对赤眼蜂适合度的影响。
- 潘雪红陈科伟吕燕青何余容
- 关键词:沃尔巴克氏体共生细菌赤眼蜂性别调控
- 四种赤眼蜂对米蛾利他素的嗅觉反应被引量:10
- 2006年
-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四臂嗅觉仪分别测定了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微突赤眼蜂T.raoi、舟蛾赤眼蜂T.closlerae对来源于米蛾Corcyra cephalom ica卵、米蛾卵浸提液、米蛾腹部鳞片浸提液的利他素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这4种赤眼蜂对米蛾利他素有明显的趋向反应,表现为600 s内,赤眼蜂在处理区的滞留时间比对照区的滞留时间明显延长,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 吕燕青陈科伟何余容汤才叶建生
- 关键词:赤眼蜂米蛾嗅觉反应
- 温度对黄瓜霜霉病菌产孢及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0
- 2004年
- 引起广东黄瓜霜霉病的古巴假霜霉菌,在饱和湿度下,5~40℃均能产生孢子囊,且产生的孢子囊也能萌发,但不同温度下其产孢率和萌发率有明显差异,其中产孢最适温度为15~20℃,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
- 虞皓何自福方羽生林思琪吕燕青
- 关键词:温度黄瓜霜霉病菌
- 拟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腹部鳞片和卵表十三种饱和烷烃的接触反应被引量:6
- 2010年
- 为了解小菜蛾利他素对拟澳洲赤眼蜂搜索行为及寄生率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拟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单一成分的接触反应。结果表明,在正十六烷处理卵卡上,拟澳洲赤眼蜂的活动指数(PAI)最大,为79.67;其次为正三十六烷,PAI为67.50;正二十二烷PAI最低,仅为3.00。拟澳洲赤眼蜂对正三十六烷处理卵卡的寄生总数最高,为183.17;其次为正十六烷,寄生总数为153.00;正二十二烷处理卵卡的寄生总数最低,仅为0.67。拟澳洲赤眼蜂最大寄生率在20%以上的有正十六烷、正十七烷、正二十五烷、正二十七烷、正二十八烷和正三十六烷处理;最大寄生率在5%以下的为正二十二烷处理。
- 吕燕青何余容陈科伟谢梅琼
- 关键词:拟澳洲赤眼蜂小菜蛾
- 温度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种群参数的影响被引量:7
- 2005年
- 通过组建卷蛾分索赤眼蜂 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在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上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 ,考察了梯度恒温 17、2 0、2 3、2 6、2 9、32℃和 35℃对该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 ,卷蛾分索赤眼蜂的世代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历期由 17℃时的 2 0 .77d降至 35℃时的 7.2 5 d。卷蛾分索赤眼蜂的临界发育温度为 11.92和 38.95℃ ,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区则介于 2 0~ 2 9℃之间 ,最适发育温度为 2 3.0 7℃。在适宜温度 (2 0~ 2 9℃ )范围内 ,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幼期存活率维持在 90 %以上 ,雌成蜂具有较长的寿命 ,7.6 7~ 10 .87d;内禀增长率 (rm)及净生殖力 (R0 ) ,分别介于 0 .2 395~ 0 .4 890和 4 2 .32~ 6 4 .2 3之间。极端温度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 35℃时 ,其幼期存活率为 12 .98% ,雌成蜂寿命不足 1d,且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温度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子代性比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 17~ 35℃范围 ,子代雌雄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 ,17,2 0 ,2 3,2 6 ,2 9℃和 32℃时的子代雌雄性比分别为 6 .73,3.4 8,2 .88,2 .4 5 ,2 .4 1和 1.75 ,温度与子代性比的作用关系可用公式 s=exp(3.5 1- 0 .10?
- 陈科伟何余容吕燕青吕欣黄寿山
- 关键词:卷蛾分索赤眼蜂温度生命表
- 小菜蛾卵表和雌蛾腹部鳞片提取液的GC-MS分析
- 2011年
- 来源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卵表和雌蛾腹部鳞片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影响着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 Riley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搜索行为,为明确这些挥发性化学物质的主要成分,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小菜蛾卵表和雌蛾腹部鳞片正己烷提取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总共分离到48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其中卵表中16种,雌蛾腹部鳞片中32种。经NIST数据库检索,并与标准图谱比较,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鉴定出卵表中有11种化学物质,占其总挥发性组分总量的93.95%;雌蛾腹部鳞片中有17种化学物质,占其总挥发性组分总量的88.47%。结果表明,小菜蛾卵表和雌蛾腹部鳞片中的主要成分为12~36碳的直链和支链饱和烷烃及一些脂肪酸衍生物。
- 吕燕青何余容陈科伟
- 关键词:小菜蛾GC-MS鳞片
- 4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利它素的嗅觉反应
- <正>卷蛾分索赤跟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 fusum Viggiani、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玉米螟赤眼蜂T....
- 吕燕青陈科伟何余容汤才
- 关键词:赤眼蜂小菜蛾利它素嗅觉反应
- 文献传递
- 两种赤眼蜂对芥兰和菜心挥发物的嗅觉反应
- 2010年
- 为探明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在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寄主定向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这两种赤眼蜂对五种不同处理芥兰和菜心挥发物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来自芥兰的完整植株、机械损伤植株、虫害损伤植株、虫菜复合体植株以及菜卵复合体植株的挥发物对卷蛾分索赤眼蜂有显著的吸引用,进入这些处理区的赤眼蜂数量分别占总试验蜂数的70.37%、75.0%、67.74%、68.42%和67.65%,显著高于对照;而其选择上述五种处理的菜心的数量分别占总试验蜂数的70.37%、72.73%、73.91%、70.37%和71.43%,显著高于对照,表明来自菜心各处理的挥发物对卷蛾分索赤眼蜂也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来自芥兰完整植株、机械损伤植株、虫害损伤植株、虫菜复合体植株及相应处理菜心的挥发物对拟澳洲赤眼蜂无显著吸引作用,进入芥兰和菜心处理区的赤眼蜂数量分别占总试验蜂数的62.5%、50.0%、50.0%、54.55%和60.0%、50.0%、54.84%、54.55%,与对照相比均差异不显著;而其选择芥兰和菜心的菜卵复合体植株的数量分别为72.97%和76.47%,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带小菜蛾卵块的芥兰和菜心植株对拟澳洲赤眼蜂有显著吸引作用。
- 吕燕青何余容谢梅琼
- 关键词:赤眼蜂小菜蛾嗅觉反应
- 卷蛾分索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利他素各成分的嗅觉反应被引量:2
- 2010年
- 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优势寄生蜂。本研究利用"Y"型管测定了2种赤眼蜂对小菜蛾P.xylostella利他素-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的嗅觉反应。结果显示: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进入2,6,10,14-四甲基十五烷、正十五烷、正十七烷处理区的百分数分别为80.65%,68.75%和66.67%,表明这3种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其他10种饱和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雌蜂无明显作用。拟澳洲赤眼蜂进入2,6,10,14-四甲基十五烷、正三十五烷和正十五烷处理区的数目分别占84.38%,70%和62.16%,表明其对拟澳洲赤眼蜂交配雌蜂起着显著的吸引作用,而另外10种烷烃对拟澳洲赤眼蜂雌蜂无作用。卷蛾分索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未交配雄蜂进入13种烷烃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利他素各组分对2种赤眼蜂未交配雄蜂均无吸引作用。
- 吕燕青何余容陈科伟
- 关键词:赤眼蜂卷蛾分索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小菜蛾嗅觉反应
- 草地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06年
- 本文简述了应用昆虫病原线虫、微孢子虫、昆虫病原细菌、真菌和病毒,以及其他天敌对草地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利用情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吕燕青何余容陈建军汤才
- 关键词:草地害虫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