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瑞敏

作品数:103 被引量:463H指数:14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0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9篇疟疾
  • 27篇输入性
  • 25篇原虫
  • 14篇疟原虫
  • 14篇流行病
  • 14篇流行病学
  • 13篇输入性疟疾
  • 12篇病例
  • 9篇消除疟疾
  • 8篇镜检
  • 8篇恶性疟
  • 8篇肠道
  • 7篇利什曼病
  • 7篇基因
  • 6篇疫情
  • 6篇内脏利什曼病
  • 6篇子孢子
  • 6篇环子孢子蛋白
  • 6篇间日疟
  • 6篇间日疟原虫

机构

  • 96篇河南省疾病预...
  • 6篇郑州大学
  • 4篇郑州市疾病预...
  • 2篇安阳市疾病预...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漯河市疾病预...
  • 1篇周口市疾病预...
  • 1篇焦作市疾病预...
  • 1篇洛阳市疾病预...
  • 1篇漯河医学高等...
  • 1篇许昌市疾病预...
  • 1篇郑州市二七区...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96篇周瑞敏
  • 80篇张红卫
  • 76篇刘颖
  • 67篇钱丹
  • 63篇杨成运
  • 44篇赵玉玲
  • 40篇李素华
  • 34篇许汴利
  • 30篇陈伟奇
  • 29篇邓艳
  • 29篇鲁德领
  • 28篇张雅兰
  • 12篇蔺西萌
  • 12篇王昊
  • 12篇赵旭东
  • 9篇苏云普
  • 8篇高丽君
  • 7篇陈建设
  • 7篇赵东阳
  • 6篇贺丽君

传媒

  • 33篇中国寄生虫学...
  • 13篇中国血吸虫病...
  • 8篇中国热带医学
  • 5篇河南预防医学...
  • 4篇郑州大学学报...
  • 4篇中国病原生物...
  • 3篇当代医学
  • 3篇中华医学会全...
  • 2篇中华卫生杀虫...
  • 2篇现代疾病预防...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国境卫生...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年份

  • 5篇2024
  • 3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13篇2018
  • 8篇2017
  • 10篇2016
  • 3篇2015
  • 16篇2014
  • 9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基金疟疾国家策略申请项目对河南省疟疾消除进程的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分析河南省全球基金疟疾国家策略申请(NSA)项目的实施对河南省消除疟疾进程的作用。 方法 通过建立项目、财务、物资等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确保河南省NSA项目的规范执行;通过建立电话、邮件等多渠道的交流平台,将所有数据逐级上报、审核和汇总;通过培训、督导和评估确保汇总数据的真实无误。查阅、整理2009-2012年该项目及河南省其他疟疾防治工作的数据资料,对比分析项目启动前后在人力资源、经费、物资、主要措施等方面的变化。 结果 项目执行期间,全省累计使用项目拨款2 972.34万元(人民币),占同期河南省总疟疾防治经费的一半以上;累计培训县、乡级镜检员3 966人次,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61 415人次。通过项目实施,全省疟疾患者的血检确诊比例从2009年的45.67%(738/1 616)提高到2012年的99.36%(155/156)(χ^2=161.91,P<0.01);2009-2012年全省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71/10万、0.94/10万、0.34/10万和0.17/10万,逐年下降。2012年河南省首次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输入性疟疾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χ^2=1 310.70,P<0.01);其中NSA项目县报告发病人数分别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98.08%(1 585/1 616)、92.75%(831/896)、80.25%(252/314)和67.31%(105/156)(χ^2=300.38,P<0.01);2012年居民和学生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4.65%(25 246/26 673)和93.73%(16 328/17 421),较2009年基线调查时的63.88%(5 755/9 009)和53.39%(155/156)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594.01,P<0.01;χ^2=5 221.53,P<0.01)。 结论 NSA项目的实施对河南省消除疟疾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邓艳陈伟奇张雅兰钱丹刘颖周瑞敏张红卫
关键词:消除疟疾
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类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VL)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类,为疫情监测和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2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河南省VL病例资料,对VL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SaTScan v10.1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结果 2016-2022年河南省报告VL病例68例,年均发病率为0.010/10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5.206,P <0.05)。除8月外,2016-2022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报告高峰期为3-6月,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0.0%(34/68)。报告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2.6∶1,男性和女性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011/10万和0.004/10万(χ^(2)=2.400,P> 0.05)。报告病例年龄范围为7个月至71岁,0~2岁组和≥60岁组分别占27.9%(19/68)和25.0%(17/68)。职业分布以农民(42.7%,29/68)和散居儿童(32.4%,22/68)为主。68例报告病例中本地感染61例、外省输入7例,61例本地感染病例分布在郑州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和三门峡市等5个地级市的13个县(市、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个有意义的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安阳市林州市和郑州市巩义市。结论 2016年以来河南省VL的流行整体呈上升态势,且具有时空聚集性,需要对不同流行程度的流行区开展精准监测和防控,防止疫情继续扩散。
杨成运王丹贺志权纪鹏慧鲁德岭周正斌钱丹刘颖李素华周瑞敏邓艳张红卫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
河南省中华按蚊对杀虫剂敏感性调查
目的:分析河南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对DDT、氟氯氰菊酯、马拉硫磷、溴氰菊酯的敏感性,为制定疟疾媒介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成蚊滤纸接触法进行检测,观察中华按蚊接触杀虫剂不同时间后的击倒率和24h后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判定抗性级别。...
刘颖陈建设周瑞敏钱丹陈清卫许汴利张红卫
河南省淮滨县中华按蚊的抗药性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用成蚊接触筒法和幼虫浸渍法测定河南省淮滨县中华按蚊子1代Ⅳ龄幼虫和3~5日龄成蚊对敌敌畏、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的抗药性,用色度法测定幼虫和成蚊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加入上述3种杀虫剂前后的活性,计算抑制率。结果显示,0.05%溴氰菊酯(0.0178g/m2)药纸测定中华按蚊成蚊的死亡率为51.2%(〈80%),判断为抗性群体(R);中华按蚊幼虫对敌敌畏、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等3种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浓度(EC50)分别为2.76、320.85和754.32mg/L50 0.005mmol/L敌敌畏、溴氰菊酯和残杀威对幼虫AChE的抑制率分别为77.8%、62.8%和58.9%,对成蚊的抑制率分别为76.1%、62.2%和58.2%,对幼虫和成虫的AChE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均P〈0.01)。
张玉勤刘吉起郭祥树唐振强赵旭东周瑞敏赵奇
关键词:中华按蚊抗药性溴氰菊酯敌敌畏残杀威乙酰胆碱酯酶
2014—2016年河南省赤道几内亚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2014—2016年赤道几内亚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2014—2016年河南省疫情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信息,对赤道几内亚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6年,河南省共报告从赤道几内亚输入的疟疾病例58例,其中恶性疟占74.1%(43/58),间日疟占1.7%(1/58),卵性疟占17.2%(10/58),三日疟占3.5%(2/58),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占3.5%(2/58)。河南省濮阳市和郑州市报告病例较多,占46.6%(27/58)。病例均为男性,以30~50岁的青壮年为主,农民、工人和民工占87.9%(51/58)。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的季节性,其中1、9和12月份最多,占41.4%(24/58)。患者从发病到诊断时间最早0 d,最长47 d。22例(37.9%)住院治疗,36例(62.1%)门诊治疗,全部治愈。结论赤道几内亚为河南省输入性疟疾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其中以恶性疟病例较多,大多数病例能得到及时诊断,病例诊断后均能正规治疗,完全治愈。
李静周瑞敏李素华赵玉玲
关键词:疟疾
河南省2013年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2013年河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197例,均为输入病例,其中恶性疟154例(占78.2%)、间日疟18例(占9.1%)、三日疟2例(占1.0%)、卵形疟23例(占11.7%)。病例中男女比例为97.5∶1,患者平均年龄为(37.8±9.9)岁,其中非洲回国人员183例(占92.9%);以农民、民工和工人为主。全年均有病例报告,5月份报告病例数较多(28例)。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4 d,24 h内确诊的有17例(占8.6%)。省级医疗机构确诊61例,占31.0%;县级疾控中心确诊60例,占30.5%。经药物治疗后193例痊愈,4例死亡。
杨成运鲁德领周瑞敏刘颖张红卫赵玉玲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病例
一例黑热病的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而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经白蛉传播[1]。主要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和白/球蛋白倒置等。黑热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北的省(市)、自治区[2]。1958年以后,主要流行区(华北、华东)已基本消灭此病,但近些年来,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有少数散发患者,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出现了明显的回升。
周瑞敏葛蓓蕾钱丹刘颖杨成运马改青张红卫赵玉玲许汴利
关键词:黑热病
HIV阳性者隐孢子虫及微孢子虫感染调查及分子鉴定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阳性者感染隐孢子虫及微孢子虫情况,掌握其基因分型,为河南省隐孢子虫病及微孢子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IV阳性者粪便样本,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隐孢子虫,阳性者进行针对GP60基因的PCR...
张红卫刘颖钱丹周瑞敏陈伟奇苏云普颜秋叶贺丽君
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分析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河南省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资料和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应用Arc GIS 10.3软件探讨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消除历程可分为摸底调查和重点防治、控制流行和降低发病率、实现基本消灭和巩固成果、实现消除疟疾4个阶段。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经历了由淮河以南地区和黄河、太行山间的平原地区向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转移,后又集中在淮河以南东部嗜人按蚊分布区,最后在豫东平原暴发后逐渐得到控制的变化。疟原虫种类由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原虫混合流行转为单一间日疟原虫流行,再到5种输入性疟原虫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复合媒介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变化。结论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河南省虽已实现消除疟疾,但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严峻,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任重道远。
郭万申赵东阳张红卫鲁德领刘颖钱丹杨成运关周赵玉玲周瑞敏李素华王昊邓艳陈伟奇张雅兰
关键词:疟疾
2016—2020年河南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现状和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16—2020年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全省以县为单位设立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为监测点,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为监测对象,每个监测县(市、区)监测人数不少于1000人。采集监测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测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感染情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虫种,计算感染率。感染率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2016—2020年,在河南省98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累计检测101254人次,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139例,总感染率为0.14%。不同年份人群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均处于1.0%以下水平(0.08%~0.19%),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7,P<0.05);线性趋势检验结果显示,人群土源性线虫的总感染率随着年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χ^(2)=1.304,P>0.05)。所监测的18个地市及6个省直管县中,感染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漯河市(0.46%,19/4097)、南阳市(0.31%,32/10280)和济源示范区(0.28%,3/1073),另有7市(省直管县)未发现感染者。男性和女性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0.14%(65/47795)和0.14%(73/53459)。不同性别人群钩虫、蛔虫、鞭虫及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男性:0.07%、0.05%、0.02%、0.14%,女性:0.07%、0.05%、0.01%、0.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7、0.001、0.526、0.001,均P>0.05)。各年龄组均有感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以≥71岁年龄组最高,为0.41%(27/6603);钩虫感染率以≥71岁年龄组最高,为0.24%(16/6603);蛔虫感染率以61~70岁年龄组最高,为0.10%(13/13408);鞭虫感染率以≥71岁年龄组最高,为0.09%(6/6603)。各年龄组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蒋甜甜纪鹏慧贺志权陈伟奇张雅兰邓艳王丹周瑞敏刘颖张红卫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