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娟
-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长白山红松和鱼鳞云杉年轮细胞尺度参数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 2014年
- 利用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komarovii)这2树种分布上限的树轮样本,分别建立细胞个数(CN)、平均细胞腔直径(MLD)、最大细胞腔直径(MAXLD)及树轮宽度(TRW)标准年表,并分析了各树轮年表与1958—2002年月气温、月降水量的相关关系,从细胞尺度上揭示2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红松和鱼鳞云杉的CN与TRW均有很好的相关性;MLD、MAXLD能够反映与TRW不同的气候信息,主要表现在红松MLD、MAXLD与前一年10月气温呈现正相关关系,鱼鳞云杉MLD、MAXLD与当年8月降水呈现正相关关系;气温和降水均是红松和鱼鳞云杉径向生长的限制因子,红松生长主要受到前一年冬季气温和降水及生长季6、7月气温的影响,而鱼鳞云杉生长主要受到生长季前期2月气温及生长季初期4月降水的影响.
- 王辉江源崔玉娟王明昌邵雪梅刘春兰
- 关键词:气候响应鱼鳞云杉
- 江浙沪地区历史重大洪涝灾害情景下的人口和GDP物理暴露量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利用江浙沪地区1644~1949年洪涝灾害数据库,基于年受灾县次,对该地区历史重大洪涝灾害年进行了辨识,并以历史重大洪涝灾害为情景,对其重现于2010年的人口和GDP物理暴露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按受灾县次划分,1644~1949年江浙沪地区重大洪涝灾害频率在50~100年一遇的为1670年、1683年、1804年;100~300年一遇的为1823年、1849年;300年一遇的为1931年;(2)重大洪涝灾害暴露区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3)6次重大洪涝灾害情景下,人口物理暴露量基本超过2010年该区人口总量的40%,而GDP物理暴露量则几乎超过了其总量的50%;(4)江苏受灾最为明显,上海受灾幅度波动最大,尤其是在100年一遇洪涝灾害前后受灾影响差距很大,浙江受灾影响相对稳定;(5)该区人口、GDP物理暴露量并不一定与受灾县次呈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可能与其人口、经济分布格局等因素有关。
- 黄红铸崔玉娟叶瑜方修琦
- 1644~194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五种洪涝致灾因子组合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为研究洪涝灾害中不同洪涝致灾因子组合特征对灾害的决定作用,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644-1949年五种洪涝致灾因子(简称洪涝因子)——连续降水、台风、潮灾、上游洪水以及强降水——分类辨识并逐年赋值统计,得到1644-1949年长江三角洲逐年洪涝因子总值序列。结果表明:(1)影响洪涝的因子平均为1.66个,依据洪涝因子总值序列变化趋势,研究时段可划分为三阶段:阶段一,1644-1718年,三因子与四因子洪涝年多集中于这一阶段,该阶段均值高于全段均值与其它两阶段;阶段二,1719-1864年,该段波动较大,单一因子与二因子洪涝年发生频次较高,该段均值最低,其中单一因子洪涝年以强降水因子的影响为最多;阶段三,1865-1949年,大多出现单一因子与二因子洪涝年,整体波动较小,为较平稳的时段。(2)单一因子洪涝年发生频率最大,以强降水因子出现最多,二因子洪涝年发生频率次之,以连续降水-强降水比例最高,三因子洪涝年以连续降水-台风-强降水为最多,四因子洪涝年出现最多的为连续降水—台风—上游洪水—强降水的因子组合,未出现五因子洪涝年。(3)按灾情影响范围辨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1644-1949年6个极端洪涝灾害年和7个极端台风灾害年,发现极端洪涝灾害年主要集中于阶段一中期和阶段二后半期,包括2个四因子年、3个三因子年和1个二因子年,都与连续降水和强降水有关;而极端台风灾害年多发生于阶段二前半期,多为台风与潮灾共同致灾。
- 崔玉娟张玉洁方修琦叶瑜张向萍
- 关键词:强降水台风
- 中国历史土地覆被变化重建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为对中国已有区域历史土地覆被数据集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认识,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筛选了30篇空间表达清晰的面向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历史土地覆被重建文献,从数据源选取与数字提取和订正处理、时间尺度与覆盖时段、空间范围与空间分辨率、重建的主要土地覆被类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评述。主要结论有:历史文献是重建历史土地覆被的最主要数据源,数字提取和订正方法因数据源不同而各异;国外关于历史土地覆被研究的最长时段达过去12 000年,国内研究时段多为过去300年,时间分辨率均以几十年到百年居多;重建研究的空间范围分为中国全国、中国东部和某个行政单元或地理形态上比较完整或典型的区域3种空间尺度系列,第三系列中还存在研究空白区;在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重建方面,现有研究集中于耕地覆被重建。充分利用不同数据源、加强研究空白区内历史土地覆被重建、改进网格化处理方法及已有数据的整合在今后研究中尤为必要。
- 魏学琼叶瑜崔玉娟李蓓蓓袁存方修琦
- 关键词:土地覆被数据源分辨率全球变化
- 基于EOF分析的江浙沪地区汛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选取江浙沪地区1960—2008年22个气象台站汛期(4—9月)的逐月降水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旱涝状况.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汛期降水可分为4种类型:全区偏涝(旱)型、南涝(旱)北旱(涝)型、东涝(旱)西旱(涝)型、中心涝(旱)南北旱(涝)型;1960—1987年以全区偏旱型为主,1988—2008年以南涝北旱型为主.通过已有研究成果对各年旱涝气候特征的比较分析发现,全区偏涝型主要受大范围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全区偏旱型与副高的强度、范围和副高脊线位置等有关,厄尔尼诺事件的同年或次年通常会出现南旱北涝降水类型,东旱西涝降水类型主要受副高和西风带移动影响,中心旱南北涝型主要受到台风的影响而出现.
- 崔玉娟叶瑜方修琦
- 关键词:降水经验正交函数
- 杜诗记载的唐代荆湘地区寒冬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诗中,有15首记载了公元768和769年唐代荆湘地区连续2年冬季出现的寒冷气候。公元768和769年冬季,洞庭湖及以南的潭州(今湖南长沙)地区出现降雪,公元769年早春甚至出现洞庭湖局部结冰的现象。杜诗记载的冷冬及洞庭湖结冰事件,在其他史料中未曾发现,是对史料中唐代洞庭湖地区寒冷和结冰记录的补充。公元768和769年气候寒冷事件发生在8世纪中叶以后,是公元750年之后唐代气候变冷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 马亚玲崔玉娟方修琦贾丹袁存
- 关键词:杜甫诗歌古气候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