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良

作品数:15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学

主题

  • 11篇翻译
  • 3篇诗经
  • 3篇文化
  • 3篇《诗经》
  • 3篇《诗经》翻译
  • 2篇对偶
  • 2篇英译
  • 2篇语言
  • 2篇古诗英译
  • 2篇汉译
  • 2篇ANTITH...
  • 1篇动态性
  • 1篇对文
  • 1篇修辞
  • 1篇修辞方式
  • 1篇译诗
  • 1篇异化
  • 1篇异化问题
  • 1篇音律
  • 1篇英语

机构

  • 15篇济南大学

作者

  • 15篇李玉良
  • 3篇于晓波
  • 3篇路玉坤
  • 1篇夏晓琼

传媒

  • 6篇济南大学学报...
  • 2篇山东外语教学
  • 2篇理工高教研究
  • 1篇中国科技翻译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山东师大外国...
  • 1篇中国英汉语比...

年份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NTITHESIS的汉译漫谈被引量:4
2003年
针对当今英语修辞中有关ANTITHESIS的各种不同汉语翻译,把十几种不同的翻译方式划归为两大类:"对照"类及"对偶"类,进而通过实例引证,总结出能完全反映ANTITHESIS的汉语含义的中文翻译方式。
于晓波李玉良
关键词:对偶汉译
ANTITHESIS的分类探析被引量:2
2004年
ANTITHESIS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但无论是当今的大词典 ,还是有关英语修辞的论著 ,对ANTITHESIS的翻译各不相同 ,多达十几种 ,给英语学习者和研究者都带来一定的困难 ,本文在确定 ANTITHESIS的正确翻译的基础上 ,对 ANTITHESIS进行了分类 ,以求对学习者有所帮助。并从近几年发表的有关修辞学的专著中 ,选择了四本 ,从中摘选部分论述 ANTITHESIS时所引用的例句 。
于晓波李玉良
关键词:英语学习ANTITHESIS修辞方式英语翻译对偶
关联理论与文学翻译的距离被引量:3
2002年
关联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借助于认知环境 ,运用推理模式来推断交际者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而文学翻译交际不同于关联理论的研究对象———语内交际 ,它涉及到社会文化、文艺美学以及翻译转换等问题 ,其交际过程并非只针对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进行的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 ,现有的关联理论不能有效地解决文学翻译问题 。
李玉良于晓波
关键词:方法论文学翻译美学效果
“异化”问题新论被引量:9
2002年
翻译过程中目的语异化表面上是一种语言现象 ,在本质上却是目的语文化的异化。语言的异化可解剖为三个层次 :词汇、语法、文体风格 ,每个层次的异化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但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异化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 ,与文化的衍变相调和、贯始终 ,并对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异化有真性异化与假性异化之分 ,真性异化最终会成为目的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假性异化迟早会遭目的语文化的排拒。
李玉良
关键词:目的语文化翻译过程语言现象对文文化发展
古诗英译的语言与视境问题被引量:3
2003年
汉语古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意合语言的典型。就古诗英译来说,由于英语语言具有形合性和分析性特点,译文若彻底改变原诗语言的意合性形态,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诗的思维形态,并改变原诗的视境。因此,古诗英译时,译者应注重原诗语言的意合性,力避分析性思维的渗入,尽可能发掘英语的意合潜力,努力保持原诗的视境和思维表现形态。
李玉良路玉坤
关键词:古汉诗英译思维形态
林译《浮生六记》的得与失被引量:9
2005年
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情感真挚,译笔灵动,优美流畅,流传甚广,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翻译的典范.但林译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五点:一,风俗内涵的流失;二,意识形态的矛盾;三,历史文化内容的失落;四,度量衡前后不一致;五,语言风格的背离.但林译的"失",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则是策略性的.
李玉良
黑色幽默的新生──兼谈黑色幽默派小说的汉译现状被引量:6
2003年
本文从社会文化角度对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之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翻译策略、译者的价值取向、目的文化氛围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了探讨.并对小说内容的翻译作了个案分析.最后谈了黑色幽默派小说的汉译现状.
李玉良路玉坤
关键词:黑色幽默翻译目的文化
试论翻译与变
2005年
变是翻译的必然属性 ,不为人们的意志所左右 ;但变是有基础和根据的 ,是部分的变而不是彻底的变。虽然翻译是变 ,但原文在本体论意义上是能为译文读者所理解的 ,读者的真正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 ,因为理解只能是历史的 ,并不存在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理解 ;另一方面 ,变是理解的基础 ,没有变就没有理解 。
李玉良
理雅各《诗经》翻译的经学特征被引量:27
2005年
理雅各有三个《诗经》译本:一个是1871年的无韵体译本,一个是1876年的韵体译本,另一个是1879年的选译本。从总体上看,由于受到译者的宗教哲学观点、翻译动机和历史环境的影响,理雅各的各个译本都重视诗的政教伦理意义,表现出了明显的经学特征。
李玉良
关键词:理雅各《诗经》翻译
《诗经》翻译的两大难题
《诗经》翻译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两个困难是文字训释和题旨训释的不确定性。《诗经》翻译必须借助诗经学在这两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诗经》的翻译质量。
李玉良
关键词:《诗经》翻译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