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肝癌
  • 3篇穿刺
  • 2篇血管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肝癌
  • 2篇皮穿刺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经皮穿刺
  • 2篇肝细胞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2篇出血
  • 1篇胆道
  • 1篇胆道感染
  • 1篇胆道引流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瘤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药物注射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佛山市...

作者

  • 10篇毛军杰
  • 5篇李彦豪
  • 5篇陈勇
  • 3篇曾庆乐
  • 3篇赵剑波
  • 2篇何凡
  • 2篇朱桥华
  • 2篇黄得校
  • 2篇卢伟
  • 1篇彭光明
  • 1篇何凌
  • 1篇张莉
  • 1篇张晨
  • 1篇唐耀俊
  • 1篇李兴耀
  • 1篇马红霞
  • 1篇马群波
  • 1篇齐燕
  • 1篇刘战胜
  • 1篇郭元星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治疗原发性肝癌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57例患者中肝细胞癌49例,胆管细胞癌8例。共进行了90例次的治疗,即分90个靶区。术前均已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55例)或化疗灌注术(2例)。所有患者动脉造影均表现为少血供或不能插管入供血动脉者。在透视或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入CALE。术后1周内行x线平片或CT和实验室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残留灶复发者,行再次治疗。结果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90例次治疗。均穿刺和注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靶区大小及CALE的用量为:肿瘤直径〈3cm者40例次,乳剂剂量3.0—7.0ml;3~5cm者43例次,乳剂剂量12.0~20ml;〉5cm者7例次,乳剂剂量为24—40ml。AFP阳性患者43例,治疗后14例降到正常范围。术后1个月CT显示CALE在靶区沉积良好者54例次(60.0%),欠佳者34例次(37.7%)。缺失者2例次。随访2个月~6年,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00d。术后的主要副作用有:发热22例次(24.4%),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11例次(12.2%),穿刺部位疼痛17例次(18.9%),均自行缓解。结论采用经皮穿刺瘤内注射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有效和安全的。
陈勇赵剑波曾庆乐何晓峰卢伟朱桥华张克伟黄得校何凡毛军杰李彦豪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
三种微创治疗方法序贯联合治疗块状型肝细胞癌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序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经皮瘤内注药、射频消融(RFA)治疗块状型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块状型HCC患者,共计39个瘤灶,先行TACE术,根据术后复查情况序贯联合TACE、经皮瘤内注药和RFA继续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各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26例患者,共行TACE术59人次,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31人次,RFA术28人次。术后6个月甲胎蛋白(AFP)较术前明显下降(P〈O.01)。术后3个月、6个月的肿瘤体积分别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术后3个月肿瘤完全坏死率为89.7%。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的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1、2、3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6.92%、61.54%、34.62%。【结论】序贯联合TACE与经皮瘤内注药、RFA是一种对块状型HCC有效和可行的治疗方法。
戴全民陈勇何凌毛军杰李彦豪
经皮穿刺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7例患者,男性53例,女性4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8.02岁。诊断为肝细胞癌49例,胆管细胞癌8例。共进行了...
陈勇毛军杰李彦豪赵剑波曾庆乐何晓峰卢伟张克伟朱桥华黄得校何凡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小儿支气管异物的CT诊断被引量:6
2006年
李兴耀唐耀俊马群波毛军杰张晨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异物CT诊断
颈髓静脉性血管瘤并出血一例
2004年
毛军杰王俊
关键词:出血并发症
经皮瘤内药物注射治疗肝癌被引量:2
2008年
毛军杰陈勇李彦豪
关键词:药物注射治疗肝癌患者全身不良反应杀伤肿瘤肝脏功能
美克尔憩室出血的血管造影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对美克尔憩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美克尔憩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6岁,平均23岁。对其临床资料及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美克尔憩室并发出血的典型血管造影表现。结果6例中有5例显示典型的卵黄管动脉,其中4例来源于回肠动脉分支,1例来源于胃网膜右动脉分支;1例未显示明显卵黄管动脉,但可见对比剂溢入肠管。病变肠段位于右上腹部1例,左下腹2例,下腹部3例。结论血管造影对美克尔憩室并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中显示的卵黄管动脉最具特征性。
毛军杰陈勇刘战胜曾庆乐赵剑波李彦豪
关键词:美克尔憩室血管造影
单双支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治疗恶性肝门部梗阻的对比研究
恶性肝门部胆道梗阻(Malignant Hilar Biliary Strictures,MHBS)是胆道梗阻的一种常见类型,病因包括原发肝门部胆管癌,肝门周围癌肿如肝细胞癌、胆囊癌局部浸润压迫和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腺癌...
毛军杰
关键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胆道感染手术并发症
文献传递
肺并发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肺并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肺并发肝上皮样血管样内皮细胞瘤,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该病病因不清,临床可无症状或症状较少且轻微,可表现为咳嗽、咯痰,影像学CT检查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发性小结节影,肝内病灶多可见钙化,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是单细胞原始管腔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内皮细胞源性。患者预后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结论:肺并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罕见,极易误诊,应予重视。
张莉彭光明郭元星毛军杰马红霞齐燕欧侠兴
关键词:血管内皮瘤上皮样肺肿瘤影像诊断
临时支架治疗感染性中心气道狭窄一例被引量:1
2008年
患者男,33岁。因反复发热5个月,出现皮疹1个月余入院。患者尢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逐渐出现右侧耳前及脸颊红色斑疹,范围逐渐扩大至全身:入院体检: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4g/L,红细胞2.79×10^12/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86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2U/L,白蛋白28.4g/L。外院骨髓穿刺片及淋巴结活检结果提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毛军杰陈勇
关键词:中心气道狭窄感染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颈部淋巴结肿大反复发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