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志华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株洲市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颅脑
  • 2篇手术
  • 2篇颅脑损伤
  • 2篇颅内
  • 2篇脑损伤
  • 2篇骨瓣
  • 2篇骨瓣减压
  • 1篇动脉瘤
  • 1篇血管
  • 1篇严重颅脑损伤
  • 1篇预后
  • 1篇入路
  • 1篇神经外科
  • 1篇神经外科手
  • 1篇神经外科手术
  • 1篇手术入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内压
  • 1篇去骨
  • 1篇去骨瓣

机构

  • 6篇株洲市一医院

作者

  • 6篇邱志华
  • 6篇陈玉光
  • 5篇孙亦明
  • 5篇韩德清
  • 4篇孙培永
  • 4篇邹武
  • 4篇朱卫华
  • 2篇黄永凯
  • 1篇刘宇超
  • 1篇彭怀德
  • 1篇郑维
  • 1篇罗伟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湖南医学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199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改良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和常规剖腹VPS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下VPS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腹腔镜辅助下VPS和20例常规剖腹VPS分流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剖腹VPS组20例中1例出现分流管腹腔端梗阻、移位,1例出现术后感染。腹腔镜辅助下VPS组2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且无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安全可靠,定位准、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邱志华韩德清孙亦明陈玉光
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评估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地研究了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的52名患者在去骨瓣减压前后颅内压、CT表现(中线移位,脑室的大小,基底池受压)和预后的变化。结果:38名患者(73.1%)在伤后5.1±3.2个小时进行了迅速外科减压;14名患者(26.9%)在伤后49.2±50.1个小时延迟外科减压,去骨瓣减压明显降低了颅内压,减少了中线移位,改善了基底池的受压,进行迅速外科减压的患者比延迟外科减压的患者预后更好。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使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降低,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受压明显改善,死亡率下降,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利。
邱志华韩德清孙亦明陈玉光罗伟朱卫华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CT预后
颅内动脉瘤DSA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分析报告 30例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与手术治疗特点 ,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病例均予以全脑血管DSA造影并对载瘤血管加照“手术位”造影片 ,诊断明确后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发现动脉瘤 30例 ,2 8例成功夹闭瘤颈 ,脑血管造影满意 ,2例行动脉瘤包裹。结论 全脑血管DSA造影、“手术位”
彭怀德韩德清孙亦明邹武朱卫华邱志华匡友志陈玉光孙培永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DSA显微手术
颅脑手术经眶额入路临床应用三例体会
1999年
邹武邱志华陈玉光孙培永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脑肿瘤手术入路
改良大骨瓣减压并血管连通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并血管连通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间收治59例大面积脑梗塞分别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或改良大骨瓣减压并血管连通术,以Barthel指数(BI)和Rankin修订版评分(RS)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术后1个月:标准组中死亡率17.9%,BI26.9±21.4,RS4.1±2.3;改良组死亡率16.1%,BI43.6±22.7,RS3.2±1.6。术后6个月:标准组中死亡率28.6%,BI38.7±29.5,RS3.8±2.4;改良组死亡率19.4%,BI57.1±34.8,RS2.1±1.9。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并血管连通术能极大提高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其中手术技巧至关重要。
韩德清黄永凯孙亦明陈玉光邱志华朱卫华刘宇超邹武孙培永
关键词:脑梗塞大骨瓣减压
严重颅脑损伤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总结湖南株洲地区近10年来严重颅脑损伤病人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5年12月株洲地区严重颅脑损伤资料完整的病例2846例。分析其性别、年龄、受伤机制、诊断方法、就诊和死亡时间、脑疝形成及其时间、治疗方式、治疗结果,并提出影响预后指标。结果交通事故伤为主要类型;严重颅脑损伤的高危年龄16~48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81.3%病人通过头颅CT确诊;伤后2h是病人就诊的高峰期,也是死亡的高峰期;死亡率12.89%。结论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和监护措施,提高黄金时间内的急救效应,实施规范化救治,重视影响预后的因素,降低死亡率。
韩德清黄永凯孙培永孙亦明陈玉光邱志华朱卫华郑维邹武
关键词:严重颅脑损伤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