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智宇

作品数:27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超声
  • 13篇心室
  • 11篇左心
  • 11篇左心室
  • 10篇心肌
  • 10篇成像
  • 7篇心肌缺血
  • 7篇心室功能
  • 7篇缺血
  • 7篇描记
  • 7篇描记术
  • 7篇急性心肌缺血
  • 6篇心动描记术
  • 6篇超声心动描记
  • 6篇超声心动描记...
  • 5篇动脉
  • 5篇心脏
  • 5篇起搏
  • 5篇力学状态
  • 5篇超声研究

机构

  • 18篇四川省人民医...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四川省医学科...
  • 2篇包头医学院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遵义医学院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包头市肿瘤医...
  • 2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包头职业技术...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荷兰皇家飞利...
  • 1篇成都市温江区...
  • 1篇安康医院
  • 1篇遵义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郭智宇
  • 20篇尹立雪
  • 12篇白艳
  • 11篇刘会若
  • 10篇左明良
  • 10篇钟毓
  • 9篇李文华
  • 6篇孟庆国
  • 6篇王志刚
  • 5篇岳文胜
  • 5篇武彤
  • 4篇邓燕
  • 3篇王珊
  • 3篇李春梅
  • 3篇陆景
  • 3篇罗安果
  • 3篇王正阳
  • 2篇闫玉伟
  • 2篇张竹强
  • 2篇王俊利

传媒

  • 11篇中华超声影像...
  • 3篇中华医学超声...
  • 2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包头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9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梗阻部位诊断价值
2009年
目的: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梗阻部位及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MR I和MRCP检查。结果: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准确率高。结论:MRCP为安全、可靠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能判断梗阻的具体部位,根据MRCP特征基本可推断疾病的性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竹强马淑一任丽英郭智宇俞惠敏闫玉伟
关键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梗阻黄疸
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旋转角度的超声评价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技术检测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旋转的发生和角度变化,为临床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力学状态提供新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检测并量化评价46例患者共48个孤立性偏心性粥样硬化斑块内膜旋转运动及其角度,比较标准等长握力试验前后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中、下游不同部位和正常参考段血管短轴收缩期和舒张期内膜旋转的发生频率和旋转角度。结果多数孤立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参考段血管内膜表面在心动周期中均发生了旋转运动;上述节段动脉内膜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旋转运动方向相反。握力试验前收缩期斑块上游段动脉内膜旋转运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参考段动脉(P=0.036)。握力试验后舒张期斑块中游段动脉内膜旋转运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段动脉(P=0.031)。握力试验前后斑块上、中、下游段动脉内膜旋转运动的发生率均发生变化,多为收缩期增加、舒张期减少;参考段动脉内膜旋转运动的发生率未发生任何变化。结论多数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在收缩和舒张期分别发生了与正常颈动脉内膜不同的旋转运动,其中颈动脉斑块和正常内膜在握力试验前后收缩和舒张期发生的旋转运动差异有可能被应用于提示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的不稳定力学状态。
岳文胜尹立雪王珊郭智宇邓燕左明良罗安果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
犬右心耳和右室心尖起搏左心室心肌力学状态的超声斑点追踪成像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采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缺血前后右心耳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模式下左心室心肌力学状态。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比格犬模型。获取14只开胸犬急性心肌缺血前后窦性心律及两种起搏状态的标准左心室长轴切面;分别测量和计算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及18节段长轴峰值应变、应变达峰时间、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进行不同研究者间和研究者自身重复性相关分析。结果①急性心肌缺血前起搏:右心耳和右室心尖起搏时左心室整体应变均小于窦性心律(P〈0.05)。右室心尖起搏时后间隔节段峰值应变均小于右心耳起搏和窦性心律(P〈0.05);右心耳起搏时前间隔心尖及中间节段应变达峰时间均较右室心尖起搏延后(P〈0.05);左室18节段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在窦性心律、右心耳起搏和右室心尖起搏模式下呈递增趋势(P〈0.05)。②急性心肌缺血后起搏:右心耳和右室心尖起搏时左心室整体应变小于窦性心律(P〈0.05),右室心尖起搏时后间隔中间及基底节段峰值应变均小于右心耳起搏和窦性心律(P〈0.05);右心耳起搏时后间隔中间及基底节段应变达峰时间均较右室心尖起搏和窦性心律延后(P〈0.05);左室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在窦性心律、右心耳起搏和右室心尖起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同一切面节段峰值应变在不同研究者间r=0.810,P〈0.001;研究者自身r=0.837,P〈0.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前后右心耳起搏及右室心尖起搏均未能使左心室心肌力学恢复至正常窦性心律的有效和同步状态。
郭智宇尹立雪左明良刘会若白艳钟毓李文华孟庆国武彤王俊丽
关键词:心脏起搏斑点追踪显像
不同激动顺序犬左心室收缩期跨壁扭转运动的超声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电机械激动顺序下收缩期左室跨壁扭转运动特征。方法5只开胸比格犬模型,分别在基础(BASE),右心耳(RAA)、右室心尖(RVA)、左室侧壁(LVL)和左室心尖(LVA)起搏状态采集左室心尖、基底短轴和四腔心图像。QLAB软件分析短轴切面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旋转角度(RA)及节段角位移(AE),计算左室扭转及射血分数(EF)。结果①RAA组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扭转,基底和心尖水平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RA及AE与BASE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VA组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扭转及LVA组心内膜下和整体扭转均小于RAA组(P〈0.05);RVA和LVA组基底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RA均小于RAA组(P〈0.05);③心室起搏后起搏位点相邻节段心肌AE小于RAA组(P〈0.05);④BASE状态心内膜下扭转大于心外膜下(P〈0.05),起搏仅呈心内膜下扭转大于心外膜下趋势(P〉0.05);⑤BASE组与RAA组心外膜下和整体扭转与左室EF呈正相关;基底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RA与左室EF呈正相关。结论RVA及LVA起搏明显抑制左室跨壁扭转运动;正常激动顺序下左室整体及外膜下心肌扭转和基底旋转运动与左室EF关系密切。
钟毓尹立雪王志刚白文娟白艳刘会若郭智宇李文华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
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被引量:1
2007年
患者男,21岁。因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4个月.反复发热、寒战10d,经当地医院治疗未见好转而入我院。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闻及舒张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升主动脉根部内径约2.5cm,右侧壁回声连续中断约2.2cm.其外侧测及一类圆形囊性团块与之相通,大小约8.8cm×7.8cm.囊壁较规整(图1)。彩色多普勒显示有血流信号自升主动脉经破UI进入囊性团块内。
王正阳李春梅郭智宇
关键词: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根部内径超声心动图检查舒张期杂音
组织速度成像在急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组织速度成像在急诊室对急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配备高级心血管定量分析软件的GE Vivid 7超声诊断仪器对32例正常人及25例急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左心室心肌18节段组织速度及速度达峰时间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组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组织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最大,心尖段最小。速度达峰时间均一致;急性心肌缺血组左室各节段速度均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节段速度达峰时间不同步,缺血的心肌节段较其他节段延迟明显,并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心肌组织速度均大于急性心肌缺血组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组织速度成像可作为急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的新指标。
张文军郭智宇陈清亮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组织速度成像心肌
蛙腿骨骼肌电机械兴奋传导的超声研究
孟庆国尹立雪郭智宇岳文胜白艳刘会若
犬急性心肌缺血左心室跨壁径向位移的超声研究
2009年
目的观察比格犬左心室急性心肌缺血前后,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峰值径向位移(RD)变化,量化评价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力学特征,为缺血前后不同状态心肌构造与功能的定量研究提供基础力学数据。方法10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产生急性心肌缺血。缺血前和结扎冠状动脉后20min分别采集三个心动周期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以及心尖水平短轴观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应用量化组织多普勒工作站,分别获取各短轴观前壁、下间壁、下壁、后壁节段整体和心内膜下心肌(subend)、中层心肌(mid)、心外膜下心肌(subepi)的RD时间曲线并测量RD及其达峰值时间。评价急性心肌缺血前后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的RD、达峰时间、达峰时间标准差等力学参数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①急性心肌缺血后,二尖瓣水平前壁和乳头肌水平前壁及心尖水平各节段整体及节段跨壁心肌的RD较缺血前呈下降趋势,其余节段呈增高趋势;②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壁12节段跨壁的RD与相应节段整体的RD相关性较缺血前发生改变,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前壁节段跨壁与节段整体的RD相关性丧失。③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的心率纠正后RD达峰时间较缺血前延迟,部分节段整体的RD达峰时间延迟较缺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的RD达峰时间标准差较缺血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节段整体和跨壁心肌峰值RD降低、相关性破坏、达峰时间延迟、达峰时间标准差增大等终点力学参数变化能够反映急性心肌缺血局部的力学异常状态。
李文华尹立雪刘望彭左明良刘会若郭智宇白艳钟毓武彤陆景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肌缺血径向位移
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力学稳定性的超声研究
尹立雪岳文胜王志刚邓燕李春梅左明良李爽王正阳余洋王珊罗安果孟庆国郭智宇白艳
简要技术说明:  1.该研究率先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无创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进行简便易行的力学稳定性定量多参数研究及其易损性可视化定性观察,...
关键词:
关键词:易损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速度向量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被引量:23
2007年
目的通过测定等长握力试验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力学参数变化,提取有效评价斑块稳定性指标,建立不稳定斑块超声评价新方法。方法采用高频超声经体表获取64例患者71个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准等长握力试验前后连续3个心动周期实时二维灰阶超声图像,导入二维速度向量成像工作站脱机分析。观察握力试验前后血管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时相和方向变化及彩色M型二维和重建三维应变、应变率显像。测量握力试验前后斑块肩部、顶部及相同节段内膜对应点和无斑块参考段对应点血管内膜峰值应变和应变率及峰值差值,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内膜二维速度向量图显示颈动脉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方向和时相紊乱、不同步;握力前斑块顶部内膜峰值应变、应变率显著高于对应点内膜测值(P〈0.05);握力前后斑块肩部内膜峰值应变、应变率显著高于斑块同一平面对应点内膜测值(P〈0.05)。握力前后斑块左肩部内膜峰值应变高于顶部测值(P〈0.05),斑块内膜左肩部与顶部及顶部与右肩部的应变峰值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段内膜运动的机械不同步和斑块两侧肩部与顶部间峰值应变和应变率差值的不对称性,有可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初查和量化评价指标。
岳文胜尹立雪王志刚王珊郭智宇邓燕左明良王正阳罗安果孟庆国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斑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