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
- 作品数:29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丽水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刺痛临床分析
- <正>目的:探讨原发性刺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科头痛门诊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28例连续完整原发性刺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原发性刺痛的诊断标准:A.自发的单次或连续针刺样头痛,符合标准B...
- 陈建军邱伟文
- 文献传递
- 重度脑积水合并BPPV:一例新奇的病例报道
- 目的重度脑积水可能会引起眩晕,本文就收治的一例重度脑积水合并BPPV的病例作一报道,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少见病例或不典型病例的认识,增强对BPPV的理解,减少误诊误治。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1岁,因'头晕半月,加重伴视物旋转...
- 陈建军程伟进黄跃金饶杰邱伟文
- 文献传递
- 围产期脑梗死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陈建军黄跃金
- 关键词:脑梗死围产期
- 氟哌啶醇治疗顽固性呃逆50例治疗分析
- 2013年
- 目的观察氟哌啶醇对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氟哌啶醇治疗的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对象中,38例患者呃逆完全消失,7d未复发,7例呃逆明显减轻,5例患者呃逆无改善。结论氟哌啶醇可有效缓解呃逆症状,副作用少,适用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 施骅陈建军
- 关键词:氟哌啶醇顽固性呃逆
- 加巴喷丁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1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83例和对照组8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口服加巴喷丁治疗,起始剂量100~200 mg· d-1,根据疗效逐渐调整。试验组患者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每周二、五各1次;对照组患者加服乙哌立松50 mg,每天3次。治疗前及每周五用视觉模糊评分评价疼痛强度,治疗前及治疗第2,4周的周五评价抑郁焦虑情况,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加巴喷丁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1)。治疗后,2组患者抑郁和焦虑均有明显减轻(P<0.01);治疗14 d,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试验组患者抑郁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而焦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巴喷丁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疗效较好,患者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陈建军黄跃金邬至平黄慧芬
- 关键词:慢性紧张性头痛加巴喷丁星状神经节阻滞疼痛焦虑
- 托吡酯对偏头痛的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目的: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托吡酯可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等副作用,我们调查托吡酯对偏头痛的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就诊的30名偏头痛患者(治疗组)和30名健康参与者(对照组)。在两...
- 陈建军
- 关键词:偏头痛托吡酯认知功能障碍P300
- 原发性刺痛临床特征
- 2016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刺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3月28例连续完整原发性刺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22例刺痛持续≤3s,5例刺痛持续4~9s,1例刺痛持续10~30s。大部分发作频率为1-10次/d。个别患者刺痛反复发作,可持续8d。50%的原发性刺痛累及三叉神经外的区域。头痛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行,仅1/2的刺痛部位固定。平均头痛强度按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6.3±0.6)分。少数患者有伴随症状,如畏光、畏声、恶心、头昏,但不包括脑自主神经症状;其中有10例并发偏头痛,5例并发紧张型头痛。原发性刺痛多数对吲哚美辛敏感,另外加巴喷汀胶囊、阿米替林均是可选择的有效药物。结论原发性刺痛患者并不少见,原发性刺痛有其特征性临床表现,神经科医生需要提高对其的认识。
- 陈建军程伟进邱伟文邬至平
- 青年脑梗死55例临床分析
- 2006年
- 陈建军程伟进
- 关键词:脑梗死青年MRI检查脑血管病头颅CT
- α-硫辛酸与甲钻胺联合治疗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合治疗突出表现为感觉障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以麻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降血糖等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α-硫辛酸注射...
- 程伟进陈建军胡红玲陈斌涛
- 关键词:Α-硫辛酸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传导速度
- 文献传递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方法应用美国AT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和对照组(4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2.5%,对照组为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 黄跃金杨鸿群邬至平陈建军余琳玲蔡学礼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检查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