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 作品数:8 被引量:36 H指数:3 供职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肱骨近端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评价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进一步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保守治疗组60例,手术治疗组60例)的临床资料,通过1年后的随访,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和Murley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根据患者肩关节疼痛、日常活动、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肌力恢复情况评价疗效。采用Rigit检验分析各组疗效,并结合治疗前影像学等资料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对两组患者按Constant和Murley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两组总体疗效评价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但保守治疗组在疼痛、日常生活情况两方面评分都较手术治疗组为优(P<0.05),手术治疗组在力量评分、骨折端的对位情况评分两方面较保守组为优(P<0.05)。同时长期随访还发现保守治疗组患者的远期疗效较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患者基本都可正常生活和工作,仅极少数的患者日常生活受影响。结论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肩关节疼痛的恢复及日常生活的恢复上有较明显优势,且远期疗效较好,并发症少。对于复杂的、粉碎的肱骨近端骨折仍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对于严重移位的三、四部分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都应先尝试保守治疗,根据骨折程度及全身状况酌情选择手术治疗。 王干威 陈海波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间隙平衡器下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2024年 背景:目前测量截骨技术和间隙平衡技术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最常用的技术,各有优缺点:间隙平衡技术通过调整截骨角度可以减少对软组织的松解,得到更平衡的屈伸间隙,临床效果更优,但缺乏工具的间隙平衡技术,易受术者手术经验及主观判断影响,存在更多的误差;测量截骨法学习曲线短,但依赖解剖标志,容易定位不准而出现多种并发症。近年来,许多器械公司相继研发并推出了间隙平衡工具以期提高手术质量,但目前关于该工具的相关报道仍较少。目的:对比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与传统测量截骨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以探究间隙平衡器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5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44例采用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B组41例采用测量截骨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估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①8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②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提高(P<0.05),且A组较B组改善更明显(P<0.05);③两组术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且术后2周、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A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高于B组同期(P<0.05);④手术时间A组较B组稍短,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术后两组下肢力线均较其术前改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术后A组并发症发生率(2%)较B组(7%)低,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⑦提示相较于测量截骨技术,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可提高临床效果,改善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 黄雪黎 罗瑞琴 陈晟 李晓武 陈海波 曾庆强 郑志辉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 骨性关节炎 胸腰段爆裂骨折的前后手术入路选择分析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2例,女23例;年龄17~58岁,平均36.6岁;后路手术45例,前路手术50例。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的术前情况及手术矫正和随访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95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加重等严重并发症。通过比较两组术前椎体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有差异,前路组比后路组术前压缩及后凸畸形程度重,术后两组均复位满意无明显差异,随访两组有明显差异,后路组矫正丢失率明显大于前路组;术前椎管占位前后路分别为(46.2±12.4)%和(40.6±15.5)%,术后分别为(3.0±4.0)%和(16.2±1.9)%,前路组椎管清除率明显优于后路组;后路手术较前路手术用时短,出血量少;前路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后路组。结论胸腰段爆裂骨折行前后路手术的疗效是肯定的,具体的术式选择应根据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决定。 王干威 陈海波关键词:骨折 前路手术 后路手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后静滴盐酸托烷司琼减少恶心呕吐的安全性 被引量:2 2021年 背景:已经有相关文献研究证明,盐酸托烷司琼能有效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安全有效。目前对于术中托烷司琼的使用方式主要为术后加入自控静脉镇痛泵中及术后静脉滴注,而对于两种使用方式临床疗效的差异目前国内外鲜见报道。目的:探究盐酸托烷司琼不同给药方式对防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后恶心呕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于汕头市中医医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选取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A组(静脉滴注给药组)患者在术后即予静脉滴注盐酸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100 mL同时接自控静脉镇痛泵(泵内不加入盐酸托烷司琼);B组(自控静脉镇痛泵给药组)患者在术后即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同时接自控静脉镇痛泵(泵内加入盐酸托烷司琼5 mg)。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6,12,24,48 h的疼痛、镇静评分、术后恶心呕吐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做出比较。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术后疼痛、镇静评分在各时间点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1,6 h时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评分及发生率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术后12,24,48 h时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评分及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提示对比在自控静脉镇痛泵中加入盐酸托烷司琼,术后静脉滴注盐酸托烷司琼能更快速且安全地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陈晟 郑志辉 关可立 李晓武 蔡沛彪 陈海波 郑洵 曾庆强关键词:股骨 转子间骨折 托烷司琼 内固定 术后恶心呕吐 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通过与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比较,探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对于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102例4~13岁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息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其中手术组进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对照组则通过手法闭合复位后石膏固定。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4周进行功能锻炼,并且定期进行x线检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时检查和记录提携角改变、肘关节屈伸功能情况。按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类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后肘关节功能评价,手术组优35例,良13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4.1%;对照组患者优16例,良16例,可15例,差4例,优良率为62.7%,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相比,肱三头肌两侧人路手术对于儿童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临床满意,优良率高,是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王干威 陈奕彬 陈海波关键词:手法闭合复位 骨折内固定术 外固定术 撬拨复位微创置板与经“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9 2020年 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逐渐被微创内固定所取代的趋势。目的:比较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及“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医院骨二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n=32)和“L”型切口组(n=28),分别采用闭合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和经“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评价2组手术疗效,对比2组患者术前等待天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Böhler角、Gissane角并加以比较。结果与结论:①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为91%,“L”型切口组为9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2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 d 2组Gissane角相当(P>0.05),Böhler角变化“L”型切口组优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末次随访2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有不同程度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均多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手术时间少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④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低于“L”型切口组的32%(P<0.05);⑤提示与传统“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撬拨复位微创置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郑志辉 蔡沛彪 关可立 李晓武 郑洵 陈海波 曾庆强关键词:跟骨骨折 撬拨复位 一种保健饮料及其工艺 一种保健饮料及其工艺,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其特征在于配以绿豆、白豆蔻、香橙皮和陈橘皮等为辅助材料。并经蒸馏、碎料、消毒、包装等加工为袋泡茶。具有良好的解酒醒脑、护肝利尿的作用,无毒无副作用,不仅可用醉后解酒,也适宜于日常作... 陈海波文献传递 李伟居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学术经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传承和发扬汕头市中医医院骨科名老中医李伟居教授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方面的学术经验。对李伟居老师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的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规律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陈海波关键词:经验传承 强直性脊柱炎 柳氮磺胺吡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