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衡

作品数:13 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北省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卒中
  • 6篇缺血
  • 5篇急性
  • 4篇血性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蛋白
  • 3篇溶酶
  • 3篇溶栓
  • 3篇缺血性卒中
  • 3篇组织型
  • 3篇组织型纤溶酶...
  • 3篇纤溶
  • 3篇纤溶酶
  • 3篇纤溶酶原
  • 3篇纤溶酶原激活
  • 3篇急性缺血
  • 3篇急性缺血性
  • 3篇急性缺血性卒...

机构

  • 9篇航天中心医院
  • 9篇湖北省新华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电力医院

作者

  • 13篇魏衡
  • 9篇杜继臣
  • 8篇周瑞
  • 6篇许康
  • 5篇尹虹祥
  • 5篇杨旭
  • 5篇邱石
  • 4篇李继来
  • 4篇郭珍立
  • 4篇余勇飞
  • 3篇张绿明
  • 3篇宋林
  • 3篇赵静
  • 2篇阮清源
  • 2篇贾复敏
  • 2篇张丽
  • 1篇赵晓丽
  • 1篇王培福
  • 1篇付斌
  • 1篇徐依成

传媒

  • 4篇神经损伤与功...
  • 3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浆Hcy检测联合ESSEN评分对其预测作用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联合ESSEN评分对其预测作用。方法发病24 h内的急性IS患者126例,根据进展性脑卒中(PS)定义分为PS组30例、非PS组96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等,多因素分析急性IS进展为PS的相关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以血浆Hcy≤15μmol/L和Hcy>15μmol/L分为正常组和增高组,两组以ESSEN评分≤2分和>2分再分为两组,以血浆Hcy≤15μmol/L且ESSEN评分>2分的患者为基线组,其余组分别与之比较,评价IS进展为PS的发生风险。结果 PS组FIB水平、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颅内大动脉狭窄、吞咽障碍、血浆Hcy水平及ESSEN评分均高于非PS组(P均<0.05),有糖尿病史例数低于非PS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FIB水平、颅内大动脉狭窄、血浆Hcy水平及ESSEN评分是急性IS进展为PS的危险因素(P均<0.05)。血浆Hcy>15μmol/L且ESSEN评分>2分的急性IS患者短期发展为PS的风险较高。结论 FIB水平、颅内大动脉狭窄、血浆Hcy水平及ESSEN评分等是急性IS发展为PS的危险因素,Hcy联合ESSEN评分对预测PS的价值较高。
邱石魏衡赵静徐依成王培福杜继臣李继来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性脑卒中同型半胱氨酸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发病在4.5 h内ACI患者139例,且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按入院顺序分为rt-PA组(61例)和对照组(ACI)(78例),分别给予rt-PA静脉溶栓和奥扎格雷钠治疗。采用NIHSS及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90 d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rt-PA组治疗后7 d,NIHS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rt-PA组90 d mRS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CI患者4.5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疗效优于奥扎格雷钠,且较为安全。
余勇飞张丽贾复敏魏衡阮清源宋林尹虹祥周瑞许康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脑梗死静脉溶栓奥扎格雷钠
HAT、SEDAN评分及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出血性转化临床研究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HAT)、症状性溶栓出血危险因素评分(SEDAN)和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143例发病4.5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治疗后头部CT所示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8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12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AT和SEDAN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溶栓时间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P<0.05);代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后,除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其余各项均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HAT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灵敏度为94.40%、特异度为41.60%、曲线下面积0.70,SEDAN评分则为94.40%、65.62%和0.77。结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但以SEDAN评分预测价值较高。
魏衡余勇飞周瑞尹虹祥杜继臣杨旭邱石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疗效。方法:PSD患者85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45例及常规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综合治疗组加用抗抑郁药物和心理辅导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0d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并比较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后,综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低于常规组治疗后(P<0.05);HAMD评分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P<0.01);FMA及BI评分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P<0.01)。治疗后,常规组FMA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HAMD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PSD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谢瑛魏衡张绿明赵晓丽赵静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
hs-CRP联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共纳入120例TIA患者,依据发病后7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7例。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hs-CRP浓度水平及ABCD2评分。应用单因素分析CI组和非CI组间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及ABCD2评分的差异性。进一步将所有患者以hs-CRP≤3mg/L和hs-CRP>3mg/L分两组,每组再根据ABCD2评分≤3分和>3分分为两组,以hs-CRP≤3mg/L且ABCD2评分≤3分组患者为基线组,余组分别与之比较,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短期进展为CI的发生风险。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hs-CRP、ABCD2评分和hs-CRP联合ABCD2评分预测CI的价值。结果 (1)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CI组年龄〔(65.39±8.40)岁vs.(60.36±7.80)岁〕、hs-CRP水平〔(6.00±3.59)mg/L vs.(3.67±3.47)mg/L〕、ABCD2评分(4.64±1.27 vs.3.56±1.53)均高于非CI组(均P<0.05)。(2)Logistic回归结果: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3mg/L且ABCD2评分>3分组短期发生为CI的风险是基线组的10.843倍(95%CI为3.428~34.298,P<0.05)和13.546倍(95%CI为3.226~56.871,P<0.05)。(3)ROC分析结果显示,AUChs-CRP=0.75,AUCABCD2=0.71,AUChs-CRP+ABCD2=0.77,均P<0.05。结论 ABCD2是一种预测TIA后短期发生为CI的简单、有效的工具,将hs-CRP与ABCD2评分联合能提高对CI的预测价值。
魏衡余勇飞尹虹祥周瑞杜继臣杨旭
关键词: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ABCD2评分
应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卒中事件发生风险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115例TIA患者,依据发病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2例。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2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的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BCD2评分预测TIA后7 d内发生为CI的预测价值。结果:CI组年龄、ABCD2评分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单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组中症状持续10-59 min的患者比例低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亦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分析表明,以ABCD2评分=4.5分作为预测TIA短期发生为CI的界点,其灵敏度为57.6%,特异度为78.0%,曲线下面积为0.73。结论:ABCD2是一种预测TIA短期发生CI的简单、有效的工具,ABCD2评分≥5分对预测TIA短期发生CI可能有重要价值。
宋林魏衡许康周瑞郭珍立杜继臣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
GQ1b抗体阳性的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
2012年
患者,男,31岁,主因"双眼复视、行走不稳4 d"入院.患者于4 d前因劳累后出现双眼复视、行走不稳,左右摇晃,伴四肢轻微无力,休息后由于症状不缓解来我院求治.发病前1周有腹泻病史,余无特殊.查体:神清语利,双眼外展不全,露白4 mm,双眼可见双向水平眼震,口角不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适中.双侧深浅感觉对称正常.双侧腱反射消失,双侧指鼻、跟膝腱试验稳准,双手轮替试验灵活,昂伯征睁眼闭眼阴性,一字试验阳性,双侧巴氏征、查多克征阴性,颈无抵抗.
魏衡杜继臣李继来邱石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卒中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_2,Lp-PLA_2)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性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按照肝素治疗急性卒中研究(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Treatment,TOAST)分型标准纳入急性AT患者80例为病例组,同期纳入80例体检中心年龄匹配的无心脑血管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记录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Lp-PLA_2水平潜在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Lp-PLA_2水平,比较两组间基线Lp-PLA_2水平,进一步将Lp-PLA_2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评价Lp-PLA_2对AT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LP_PLA_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571.9±57.4)ng/ml vs(1143.6±262.5)ng/ml,P<0.001。多因素分析校正性别、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血糖、吸烟史、体重指数(body mas s index,BMl)及家族卒中史等因素后,病例组血清Lp PLA。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比值比(odds ratio,OR)1.0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l)1.001~1 004,P=0.001。将Lp-PLA_2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生AT事件随LpPLA。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未校正任何危险因素时,最高四分位Lp-PLA_2水平发生AT风险是最低四分位的20.864倍(P<0.001);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位Lp-PLA_2水平发生AT风险是最低四分位的9.200倍(P=0.003)。ROC分析结果表明,以Lp-PLA_2水平1 531.4 ng/m)作为预测AT发生的界点,其灵敏度为48 8%,特异度92 5%,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结论 Lp-PLA_2可能是预测AT发生的新型生物标志物,Lp-PLA_2水平越高,AT发生风险越高;LpPLA。水平≥1 531.4 ng/ml对预测AT发生可能有重�
邱石杨旭魏衡张绿明李继来杜继臣
关键词:磷脂酶A2脂蛋白卒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氟西汀辅助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氟西汀辅助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均采用蒙哥马利一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排除抑郁症。将9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西汀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治疗等)和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痉挛的防治等),氟西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药物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90d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FMMS评分、MBI及NIHSS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氟西汀组患者FM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5±15.45比61.71±15.30);MBI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70.39±15.47比62.93±15.9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5.50±2.31比6.29±2.7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西汀辅助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非抑郁患者的运动功能。
魏衡郭珍立周瑞许康尹虹祥杜继臣邱石
关键词:氟西汀脑梗死疗效
Miller-Fisher综合征6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Miller-Fis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iller-Fisher综合征患者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中位发病年龄38.3岁,均为急性起病,多有呼吸及消化道前驱感染史,首发症状主要为复视、行走不稳和四肢无力。辅助检查:4例脑脊液(CSF)蛋白升高,4例CSF寡克隆区带阳性,3例CSF 24 h IgG合成率升高,5例血清抗GQ1b抗体阳性,4例CSF抗GQ1b抗体阳性。3例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脑CT和MR检查均未见异常。治疗后3个月6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Miller-Fisher综合征是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魏衡许康周瑞郭珍立杜继臣杨旭
关键词:MILLER-FISHER综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