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勇

作品数:24 被引量:90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超声
  • 11篇神经传导阻滞
  • 11篇神经阻滞
  • 8篇超声引导
  • 7篇臂丛
  • 6篇臂丛神经
  • 6篇臂丛神经阻滞
  • 5篇锁骨
  • 3篇动脉
  • 3篇上臂
  • 3篇锁骨上臂丛神...
  • 3篇细胞
  • 3篇超声检查
  • 2篇星形
  • 2篇星形胶质
  • 2篇溶酶
  • 2篇溶酶体
  • 2篇神经元
  • 2篇神经元可塑性
  • 2篇视皮质

机构

  • 21篇苏州大学附属...
  • 6篇苏州大学
  • 3篇厦门市第三医...
  • 3篇苏州市木渎人...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巴中市中心医...

作者

  • 23篇倪勇
  • 13篇谢红
  • 10篇王琛
  • 6篇傅志海
  • 4篇魏长娜
  • 3篇徐斌
  • 2篇徐国旭
  • 2篇吴雅松
  • 2篇解来青
  • 2篇张积
  • 1篇吴雪梅
  • 1篇吴雷梅
  • 1篇季晓燕
  • 1篇周学兰
  • 1篇陈培敏
  • 1篇吴嘉伟
  • 1篇王小虎
  • 1篇单海华
  • 1篇潘守俊
  • 1篇金伟华

传媒

  • 6篇实用疼痛学杂...
  • 4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麻醉与监护论...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研究
2009年
目的:将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阻滞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90例上肢择期手术患者,ASAI~Ⅱ级,随机分为.21ml单靶点注射组(单靶组).7ml三靶点注射组(三靶组),21mi传统解剖定位组(传统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和10%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记录各组的操作时间、麻醉镇痛持续时间、以及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分布区痛觉消失的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阻滞程度(完全、部分、缺乏阻滞)和切皮时麻醉效果(优秀、良好、无效),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单靶组和传统组的操作时间较三靶组短(P〈0.05),单靶组和传统组的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较三靶组长(P〈0.05)与传统组相比单靶组和传统组麻醉效果的优秀率较高(P〈0.05)麻醉镇痛持续的时间延长(P〈O05)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完全率较高(P〈0.05)而桡神经阻滞完全幸的比较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单靶组和三靶组均无并发症传统组剌破血管4例,轻度局麻药中毒1例。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持续时间较长及并发症较少。三靶点注射法的操作时间较单靶点注射法长,但对尺神经的阻滞较快且较完全。
谢红傅志海王琛倪勇吴雷梅
关键词:超声检查臂丛神经传导阻滞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六)——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阻滞被引量:4
2012年
髂筋膜腔隙阻滞已成功应用于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超声引导技术的引入可在图像七直接显示髂筋膜腔隙,实时显示局麻药的扩散,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帆管、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同时也可在髂筋膜腔隙留置导管行连续术中和术后镇痛,为临床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魏长娜谢红倪勇单海华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传导阻滞
超声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锁骨上臂丛神经与其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优化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超声对200例ASAⅠ-Ⅱ级患者的左右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进行检查,记录所有的声像图,采用二维超声影像工作站测定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连线与皮肤的夹角及两者中心的水平距离,皮肤到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第一肋骨的距离。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身高、体质量、年龄等变量与锁骨上臂丛神经的距离的相关性。结果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连线与皮肤的夹角:左侧(45.3±17.2)°,右侧(46.3±17.6)°;锁骨上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中心水平距离:左侧(0.53±0.17)cm,右侧(0.53±0.18)cm;皮肤到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左侧(1.51±0.39)cm,右侧(1.46±0.39)cm;皮肤到第一肋骨的深度距离:左侧(2.23±0.40)cm,右侧(2.23±0.41)cm;皮肤到锁骨上臂丛神经的深度距离:左侧(0.97±0.29)cm,右侧(0.95±0.29)cm。所有测量数据左右两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皮肤到锁骨上臂丛神经的距离与身高、体质量存在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左侧0.45,右侧0.52。结论超声可清楚地显示锁骨上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在横断面声像图中,锁骨上臂丛神经主要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上方。
傅志海谢红王琛倪勇
关键词:超声检查臂丛锁骨下动脉
神经元周围网和Nogo受体在大鼠视皮层的发育及氟西汀对其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视皮层神经元周围网(PNN)及Nogo受体在大鼠视觉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氟西汀对成年大鼠视皮层PNN及Nogo受体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1)按出生后周龄(1、3、5、7、9周)将Wistar大鼠分为5组,每组8只,观察大鼠脑正常发育过程中视皮层PNN及Nogo受体的变化;(2)根据氟西汀给药周数不同将成年(出生后10周)大鼠采用完全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及氟西汀2、4、6、8周组,每组8只,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对大鼠脑视皮层PNN及Nogo受体的影响;(3)设立双眼形觉剥夺(BFD)组作为阳性对照,按干预方式不同将成年(出生后10周)大鼠采用完全随机化法分为阴性对照组、氟西汀组、BFD组和BFD+氟西汀组,每组8只,观察不同干预方法对大鼠脑视皮层PNN和Nogo受体的影响效果。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大鼠脑视皮层Nogo受体和PNN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视皮层Nogo受体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根据方差齐性与否,选择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并对检验水准进行调整;组内指标变化趋势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随大鼠发育周龄增加,PNN(b=0.97,P=0.005)及Nogo受体阳性细胞密度(b=0.96,P=0.010)在视皮层呈逐渐增加;Nogo受体蛋白表达随出生后周龄逐渐增加(b=0.96,P=0.010),7周龄组(131.83±3.78)接近成年(9周龄组,135.11±3.92)水平(Z=1.93,P=0.062)。(2)免疫荧光显示氟西汀可显著降低成年大鼠视皮层的PNN,氟西汀喂养健康成年大鼠4周视皮层PNN阳性细胞密度(86.22±7.68)个/mm^2与3周龄大鼠(84.21±6.68)个/mm^2相当(t=2.08,P=0.073)。随氟西汀喂养周数增加,成年大鼠视皮层PNN(b=-0.88,P=0.040)及Nogo受体(b=-0.90,P=0.007)阳性细胞密度逐渐下降。(3)免疫荧光显示氟西汀组、BFD组及BFD+氟西汀组均较阴性对照组出现PNN(t=10.09、7.64、13.01;P=0.007、0.011、0.001)及Nogo受体阳性细胞密度(t=13.42、11.47、18.13;P=0.012�
解来青徐国旭张积倪勇宋鄂
关键词:视皮质神经元可塑性氟西汀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单靶点或三靶点注射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30):单靶点组(S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周围注射21ml局麻药;三靶点组(T组)超声引导下在锁骨上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脉相接位置的下方注射7ml局麻药,再2次(各7ml)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形成以臂丛神经为中心的扇形注射;传统解剖定位组(A组)取锁骨中点上1cm左右为穿刺点,注射2ml局麻药。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记录各组操作时间和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阻滞程度及切皮时的麻醉效果,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T组操作时间延长,尺神经分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缩短,S组和T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升高,镇痛持续时间延长,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完全率升高(P〈0.05);与T组相比,S组操作时间缩短,尺神经分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延长(P〈0.05);三组桡神经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刺破血管4例,轻度局麻药中毒1例,S组和T组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持续时间较长,且并发症较少;三靶点注射法的操作时间较单靶点注射法长,但对尺神经的阻滞较快且完全。
谢红傅志海王琛陈培敏倪勇吴雪梅
关键词:臂丛神经传导阻滞
白细胞共同抗原相关磷酸酶受体在大鼠视觉可塑性调控中的作用
2020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共同抗原相关磷酸酶受体(LAR)在大鼠视觉可塑性调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初生Wistar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个组,每组8只,分别于出生后1、3、5、7和9周各处死一组幼鼠。另选取32只10周龄健康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3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双眼形觉剥夺(BFD)组、氟西汀组和BFD+氟西汀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其余各组根据分组分别进行双眼眼睑缝合2周和/或0.2 mg/ml氟西汀无菌水溶液喂养4周。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皮层LAR和硫酸软骨素多糖(CSPGs)的表达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皮层LAR表达量。结果大鼠视皮层LAR表达分布于细胞膜、细胞质及轴突,CSPGs表达分布于细胞间质;大鼠视皮层LAR和CSPGs荧光强度随周龄的增大出现增强的趋势。出生后1、3、5、7、9周大鼠视皮层LAR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3.20)%、(108.37±2.26)%、(113.69±2.33)%、(131.83±3.78)%和(140.11±4.02)%,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0,P=0.001)。大鼠视皮层LA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随视觉发育周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标准化β=0.961,P=0.007)。正常对照组成年大鼠视皮层LAR荧光强度最强,氟西汀组、BFD组和BFD+氟西汀组视皮层LAR荧光强度显著下降。正常对照组、氟西汀组、BFD组和BFD+氟西汀组大鼠视皮层LAR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2.96)%、(81.02±2.77)%、(71.99±3.09)%和(52.90±2.01)%,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6,P=0.015),其中氟西汀组、BFD组及BFD+氟西汀组LAR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0、36.10、41.72,均P<0.01)。结论视皮层LAR可能作为CSPGs特异性受体参与视觉可塑性的调控。
解来青徐国旭倪勇张积季晓燕娄慧宋鄂
关键词:视皮质神经元可塑性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二)——肱骨中段臂丛神经阻滞被引量:1
2011年
臂丛神经阻滞的目标是让其每根终末束支都得到完善的阻滞,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但在臂丛阻滞过程中常常出现阻滞不全,因此常需要对其中的某根神经进行补充阻滞.在肱骨中段利用高频超声通过对神经周围的组织结构进行辨认可以很容易对臂丛神经的分支进行定位.
谢红倪勇刘岗王琛
关键词:超声神经传导阻滞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桡动脉置管前后局部血流的变化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桡动脉穿刺及置管引起的短期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30例接受择期手术需要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穿刺前、导管拔除后30 min、导管拔除后24 h观察患者尺、桡动脉峰值流速并进一步比较尺动脉与桡动脉峰值流速的比值。结果桡动脉穿刺置管引起动脉血流显著变化,穿刺侧尺动脉与桡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的比值在导管拔除后30 min及24 h均较穿刺前明显增加(均P<0.05),没有相关临床并发症发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明确观察桡动脉血流并能实时测得各项数据,穿刺侧动脉压监测在一定时间内引起相关动脉显著的功能性变化。
张文娟谢辰恺王琛倪勇谢红
关键词:桡动脉血流动力学超声检查
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超声影像传输系统
2024年
目的:开发一种以头戴式眼镜(Helmet-mounted displays,HMD)为显示方式的混合现实超声影像传输系统(Mixed reality ultrasound in helmet-mounted displays,MRUS-HMD)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测试产品技术参数,包括图像分辨率、传输帧率和传输延迟,通过系统可用性量表(System usability scale,SUS)评估产品系统可用性。志愿者被分为初学者组和有经验者组,利用猪肉制作穿刺模型进行MRUS-HMD、传统正视超声和传统斜视超声穿刺实验。收集穿刺时间评价脑力负荷,通过口头会话和半结构化访谈分析用户体验。结果:图像分辨率可达到600×800,传输帧率为30 FPS,传输延迟平均(73.69±14.56)ms。SUS评分为72.33分。初学者组使用MRUS-HMD对比两种传统方式,穿刺时间缩短(MRUS-HMD vs正视P=0.022;MRUS-HMD vs斜视P=0.002),初学者和有经验者使用MRUS-HMD对比传统斜视超声下都可减少脑力负荷(初学者P=0.050;有经验者P=0.012)。结论:初步证明了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超声影像传输的可行性,可在部分情况下帮助操作者减少穿刺时间和脑力负荷。
张致诚倪勇张玥王丽娜聂莉翔周麒严兆阳赵贤达
关键词:图像引导穿刺超声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与传统解剖定位ISBPB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每组25例。U组在便携式二维超声仪的引导下多靶点注射0.375%罗哌卡因和1.0%利多卡因局麻药混合液20ml;C组采用传统ISBPB法注射相同量局麻药混合液。20min后评价各神经分布区的痛觉、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的记录。结果U组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C组(96%vs.80%,96%vs.76%,96%vs.72%)(P<0.05)。C组穿刺过程中有4例刺破血管。结论超声引导下ISBPB比传统的解剖定位下ISBPB阻滞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周学兰谢红傅志海倪勇王琛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