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勇华

作品数:11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极隙区
  • 4篇极区
  • 2篇电离层
  • 2篇纬度
  • 2篇极盖区
  • 2篇共轭
  • 2篇发生率
  • 2篇高纬
  • 2篇CLUSTE...
  • 1篇电磁能
  • 1篇动力学
  • 1篇星际
  • 1篇星际磁场
  • 1篇行星
  • 1篇行星际
  • 1篇行星际磁场
  • 1篇通量
  • 1篇重联
  • 1篇卫星观测
  • 1篇午后

机构

  • 11篇中国极地研究...
  • 2篇武汉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作者

  • 11篇刘勇华
  • 6篇刘瑞源
  • 4篇张北辰
  • 3篇胡泽骏
  • 3篇杨惠根
  • 3篇胡红桥
  • 2篇邱奕婷
  • 2篇张清和
  • 2篇陈卓天
  • 2篇刘顺林
  • 2篇徐中华
  • 2篇韩德胜
  • 1篇吴振森
  • 1篇秦欣
  • 1篇秦为稼
  • 1篇何昉
  • 1篇曲探宙
  • 1篇邢赞扬
  • 1篇黄际英
  • 1篇刘建军

传媒

  • 4篇极地研究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luster卫星观测的中高度极隙区中场向电流引起的磁场的扰动变化被引量:2
2006年
本文分析了2002年9月10日Cluster四颗卫星穿越南极和北极极隙区期间的观测资料。这两次穿越是在弱而稳定的南向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发生的。数据显示极隙区中的场向电流(FACs)引起了大的磁场扰动。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卫星多点测量来计算扰动界面方向和运动速度的方法。结果显示界面与磁力线大致平行,而它们的速度在卫星穿越南极极隙区时几乎朝向晨侧,在穿越北极极隙区时几乎朝向昏侧,并且其运动速度与相应卫星的速度相比其值很小。
张清和刘瑞源黄际英刘勇华徐中华
关键词:极隙区IMFFACSCLUSTER
2014-2016年北半球日侧极盖区的场向Poynting通量数据集
2023年
电磁能在极区高层大气中的传输以及时空分布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研究极区高层大气环境和空间天气预报模式的重要课题。通常采用低高度极轨卫星的观测数据来估算电磁能的幅度和方向。不断积累电磁能数据,将有利于支撑我国极区电磁能的传输和变化特性研究。本文以北半球2014–2016年DMSP F17卫星的等离子体速度和磁场探测数据为基础,估算出日侧极盖区场向Poynting通量、水平对流电场和磁场扰动的分布数据。本数据所用的初始DMSP F17卫星数据质量高,估算过程严谨合理,数据记录完整,可为极区电离层/热层的能量传输和耗散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王建平张北辰黄春明刘瑞源刘勇华胡泽骏刘建军
关键词:极区电离层电磁能
极区空间环境的南北极对比研究
刘瑞源杨瑞根张北辰刘勇华曲探宙胡红桥刘顺林黄得宏吴军秦为稼徐中华秦欣陈卓天
该项目构建的“极隙区纬度共轭观测体系”是极隙区纬度唯一的观测设备先进齐全的共轭观测对。提出了构建中山站-斯瓦尔巴特共轭观测体系的思想,中挪共同构建了极隙区纬度上国际先进的共轭观测对,实现高分辨率的极光全天空CCD成像的3...
关键词:
关键词:极区
极隙区纬度Pc1-2波的统计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和戴维斯站观测的感应式磁力计数据,统计分析了2004年3、6、9、12月的Pc1-2波事件,研究了Pc1-2波出现频次对季节、磁地方时、太阳风参数和地磁指数变化的分布.结果表明:这4个月的Pc1-2波事...
邱奕婷刘勇华赵浩峰
关键词:极隙区发生率高纬
极隙区感应式磁力计共轭观测
2016 年8 月,一台感应式磁力计成功安装在在中国北极黄河站,已经获得初步观测数据.1996 年,经与澳大利亚合作,中国南极中山站安装了一台感应式磁力计.2015 年2 月,南极中山站感应式磁力计经过了更新改造.
刘勇华刘扬黄德宏胡红桥何昉
极隙区纬度Pc1-2波的统计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南极中山站和戴维斯站观测的感应式磁力计数据,运用互谱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2004年3、6、9、12月的Pc1-2波事件,研究了Pc1-2波出现频次、中心频率和振幅对季节和磁地方时的分布。结果共获得有效Pc1-2波事件2932件,其中,出现在3、9月较多,分别占51.4%和26.1%,12月次之,占18.6%,6月最少,占3.8%。两站的Pc1-2波事件有59.8%出现在磁中午(0800—1000 UT)附近,且在午后靠近磁中午的时候Pc1-2波的中心频率比在午前靠近磁中午的时候大,振幅则在0800 UT时出现最大值;此外,在6月,Pc1-2波的平均中心频率最大,而平均振幅则最小。这些结果表明,极隙区纬度Pc1-2波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电离层电导率的影响。
邱奕婷刘勇华赵浩峰
关键词:极隙区发生率高纬
极区超低频磁流体波共轭相位研究
刘勇华B.J.Fraser刘瑞源P.Ponomarenko
研究运用包括我国南极中山站的南北极高纬地区多个考察站观测的磁力计数据,运用互谱和相干分析方法,精确测定了我国南极中山站在北极地区的地磁共轭点位置以及挪威北极朗伊尔站在南极的地磁共轭点位置,发现了国际著名地磁模型存在系统误...
关键词:
关键词:磁层
不同行星际磁场条件下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多手段联合观测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北极黄河站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ASI)的高分辨率的地面极光观测数据,联合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valbard雷达(ESR),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雷达等观测,研究了发生在2003年12月22日0900—1010 UT时间段内极区电离层极光和等离子体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不同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黄河站极光ASI均观测到了一系列极向运动极光结构(PMAFs),其特征为极光在赤道向一侧点亮后向高纬扩展。这些PMAFs都伴随有明显的粒子沉降特征,且在IMF北向时该粒子沉降能达到更低的电离层E层区域,而此时这些PMAFs相应位置的高纬电离层出现了一个典型反向对流涡,这是高纬(尾瓣)重联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结果表明北向IMF条件下的这些PMAFs是由高纬重联所产生。在IMF南向时,黄河站观测到的PMAFs可跨越更广的地磁纬度,表明其演化时间亦较长,其相应区域的电离层特征也表明该PMAFs由日侧磁层顶低纬磁重联所产生。
邢赞扬杨惠根韩德胜吴振森刘俊明胡泽骏张清和刘勇华张北辰胡红桥
关键词:行星际磁场磁重联
南极极隙区、极盖区动力学和极区扰动电离层的观测与研究
刘瑞源甄卫民杨惠根曹冲汤克云张北辰贺龙松刘顺林刘勇华
在微机上开发运行了我国第一套极光全天空图像处理系统,引入了强度修正因子。给出了极光的概要分布,发现了正午存在一个新的极光发生率峰,得到亚暴增长相极光强度变化的特征及其与行星际磁场的关系。对Pc3脉动和Pc5脉动变化规律及...
关键词:
关键词:极隙区电离层
午后多重极光弧观测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南极中山站175天全天空摄像机观测,对午后多重极光弧的出现率及其与Kp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出现率呈一单峰分布,最大发生率出现在1445UT(1645MLT),其位置在1500MLT极光热点(1300—1700MLT)近夜侧的部分。与地磁活动指数Kp的相关统计分析表明,Kp值为2—3之间时多重极光弧有较大的出现率,这说明中等地磁活动情形下午后多重极光弧有较高的出现率。事件分析表明多重极光弧的强度变化与地磁Pc5脉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有类似的频谱特征,这说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可能与同时出现的Pc5地磁脉动有关。
温艳波杨惠根韩德胜T.Araki艾勇刘瑞源刘勇华胡泽骏陈卓天邓忠新刘嵘王晶
关键词:KP指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